打开“文化嘉定云”,嘉定居民曾雅乐相中了7月3日的昆曲讲座,赶忙动手点单订票。除此之外,她还是小区附近的“我嘉书房”的常客,每逢新书上架,总要借一两本回家。“公共文化资源的获得越来越便利了。”曾雅乐感慨,近年来嘉定的变化有目共睹,“以前不知道去哪里找活动,很羡慕住在市区的朋友。现在所有资源都整合到云端,还把图书馆送到市民家门口,市民享受到的文化服务越来越多了”。
自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嘉定积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通过推出“文化嘉定云”、建立总分馆直管模式、推广文化走亲、引入多元社会主体等方式,实现了公共文化全民参与、共建共享,“文化嘉定”的名片越来越有分量。
“嘉定云”精准对接市民需求
“知晓率低、参与率低、设施利用率低”一度是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通病。嘉定区文广局率先建立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以“互联网+”公共文化的模式,打造“文化嘉定云”平台。通过大数据,云端整合海量文化资源和用户,让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看得见”“可分析”,同时又让社会机构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有渠道”“有机制”。
“文化嘉定云”集合了文化活动、场馆预定、文化社团、网上书房、文化e家、数字展馆等多个服务板块,区、镇两级文化活动一目了然,演出、讲座、展览时间、地点、余票等信息清晰列明,极大地提升了公共文化活动的知晓率。“上线以后,文化场馆预订率提升了三四倍,大家口口相传,已经积累了15万用户。”负责“文化嘉定云”的嘉定区文广局工作人员晏燕说。目前,“文化嘉定云”平台共发布6700余场文化活动预订,发布票数30余万张,日均访问量超过30万次。
嘉定对数字化服务的探索不止于此。“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重视普惠性,在此基础上,市民还有小众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嘉定区文广局副局长朱虹说。去年,“文化嘉定云”三期上线,创造性地将“文化众筹”的概念引入公共文化领域。平台上,有公益心的市民可自行发起活动,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方。曾有喜好古琴的市民发起课程众筹,活动结束后,爱好者们还聚集在一起成立了古琴社,定期交流。“这样的案例很多,在公共文化服务的数量、品种上,众筹都是一个有益的补充。”晏燕说。
上线以来,“文化嘉定云”还利用大数据精准记录市民文化消费需求,推动上海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根据创图发布的数据,嘉定区60%以上的用户是30岁至39岁有孩子的年轻家庭。参照大数据,嘉定区改变传统的考核、管理模式,成效明显。朱虹说:“供需精准对接,让百姓知道有哪些文化活动,政府知道百姓喜欢什么,公共文化服务不仅更为多样化,还照顾到了不同群体的需求。”
24小时书房延伸服务触点
在上海金融谷工作的白领吕韬热爱阅读,前不久,城北路上的“我嘉书房”金融国学馆正式开馆,令他万分欣喜。“嘉定图书馆是上海最美图书馆之一,但离工作地点有一段距离,身边的我嘉书房开业后,借书、读书更方便了。”线上,“嘉定文化云”提供触手可及的文化资源服务;线下,“我嘉书房”、百姓书社等,将公共图书馆资源进一步下沉到街镇、社区,为市民打造了一个个家门口的文化加油站。
“区级馆承载能力有限,我们希望通过统一的管理制度、标准化的运营,为百姓提供优质的图书服务。”嘉定图书馆馆长黄莺说。嘉定地域辽阔,各区域发展不均衡,在调研基础上,嘉定于2014年启动“直管模式”总分馆建设。区图为总馆,各街镇图书馆为分馆,文献资源统一调配,上海市图书馆“一卡通”借阅系统统一应用,RFID借阅技术统一升级,管理及考核制度统一实施,标识系统统一使用。目前,12个街镇分馆已全部纳入“直管模式”总分馆管理体系。此外,252个行政村图书室,110个农家书屋,以及遍布在农村民志愿者家庭、村居委、军营等基层地区的100个“百姓书社”则实现了公共图书馆阵地服务“点”的突破,编织了一张覆盖区、镇、村、社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
2017年1月起,嘉定又瞄准人流量大但公共图书资源较为缺乏的空白点,开设了多个“我嘉书房”,每个书房平均藏书超过5000册,纳入上海市中心图书馆服务系统,并且24小时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触点进一步延伸。“我们的服务要跟着百姓需求走,有百姓聚集的地方,就有阅读需求。”黄莺说。“我嘉书房”大量集中在商圈或居民区门口,截至6月中旬,已开放的7个“我嘉书房”接待读者逾21万人次,借还图书逾10万册次,开展阅读马拉松等阅读推广活动逾50场次。市民关注度不断提升,多个街镇社区居民还通过12345等平台反馈了在身边建设“我嘉书房”的意愿。
“我嘉书房”以主题馆的形式开展多样化服务。6月28日,“我嘉书房”红色主题馆在嘉定新城洪德路50号嘉定区党建服务中心开门迎客,内设50余个座位,藏书8000册,其中党建党史、红色文化类书籍约2000余册,同时配备亲子类、文学类、金融类等综合性书籍。用读者封华的话来形容:“24小时书房就像一座灯塔,不论白天黑夜,吸引着喜欢看书的人去借书。”到今年年底,嘉定区计划建成30家书房,实现各街镇全覆盖。
“文化走亲”盘活群文资源
夏日炎炎,又到了纳凉晚会的筹办时间。嘉定镇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主任严震华已经安排好了,挑选艺美舞蹈队、老板乐队、我唱我秀歌队等优秀群文团队排演一台节目,除了“自娱自乐”,还要去外冈镇、南翔镇“走亲互访”。
自2013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创新举办,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满载运行率不断提高,同时也沉淀并孵化出一大批极富地域文化特色、反映时代新貌、艺术水平上乘的群众文艺团队。为了充分盘活群文资源,嘉定区各街道探索出“文化走亲”“街镇互访”等交流模式,通过群文团队跨区域送演出,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在嘉定,百姓说唱团形成了区内街镇互访,外冈镇和太仓市城厢镇、安亭镇和昆山市花桥镇互相“结对”,定期交换文艺骨干,打造出“跨界文化行”等主题品牌文化活动。
嘉定镇街道共有221支团队,被严震华分为“自娱自乐”“自娱娱人”“自娱育人”三种类别。能“娱人”和“育人”的共16支,成为“文化走亲”的主力军。老板乐队已成立了10多年,前身是上海嘉丰棉纺织厂乐队,长号、小号、萨克斯、电贝司、电子琴、爵士鼓等乐手一应俱全。除了一直坚持为街道文化中心的月末舞会作义务伴奏,乐队还走到了华亭镇、菊园新区演出。“百姓渴望欣赏到更多的文化活动,而百姓民星也渴望更多的舞台。”严震华说,“文化走亲”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充分调动了群文团队的积极性,“艺美舞蹈队到长征社区演出后,看到对方海派风情十足,受了非常多启发,产生了很多新的灵感。”
今年2月,全市176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共同组建了上海市“民星文化联盟”,探索全市范围内的“文化走亲”活动。嘉定区多个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成为首批成员单位。朱虹表示,嘉定区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为引领,对标上海文化品牌要求,将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标准化、数字化服务水平,形成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文惠民、以文化人,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