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型服务”体系建设是嘉定区深化“三个融合”治理服务格局建设的关键一环,也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城市治理共同体的重要举措。近期,区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嘉融媒推出“融合在行动”专栏,全面展现“融合型服务”的新作为、新成效,让多样资源在家门口集聚,让多元服务更可感可及。
第十期
真新街道以党群服务中心、我嘉·邻里中心为平台,通过系统性整合资源、智慧化赋能服务、多元化融合治理,构建起覆盖全龄、辐射全域的“融合型服务”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治理新样本。
空间与功能融合: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与复合利用
1、“一室多用+错时共享”提升空间效能
真新街道通过物理隔断、移动家具等灵活设计,实现空间功能动态转换。例如,吉镇北路党群服务中心、我嘉·邻里中心的“秀空间”早晨用于老年人太极晨练,上午转为亲子早教场所,下午开设白领插花课程,晚间成为社区议事厅,日均承载4类活动,空间利用率提升50%以上。金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我嘉·邻里中心健身房通过“设施共享云平台”开放预约,非高峰时段免费向居民开放,月均使用超800人次。
2、“医食助行”一站式服务覆盖全龄需求
邻里中心整合医疗、餐饮、便民、文体等功能,形成“15分钟服务圈”。吉镇北路党群服务中心、我嘉·邻里中心内设有社区卫生站,提供常见病诊疗与中医理疗;长者食堂通过“真心食尚”系统实现线上预约、补贴结算与送餐调度,日均服务从600人次提升至1500人次。曹安党群服务中心、我嘉·邻里中心设立24小时“一网通办”自助终端,可办理89项政务事项,2024年累计服务1.2万件。
主体与运营融合:构建多元协同、可持续的服务生态
1、“政企社民”四方联动破解运营难题
真新街道引入专业机构作为“亲邻合伙人”,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例如,金鼎社区引入体育管理机构运营健身房,开展科学健身指导;与“光明邨”“饿了么”等企业合作,提升餐食品质并开发适老化送餐系统。针对糖尿病患者推出“控糖餐”,月均订购超300份,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运营+营养师支撑”的闭环模式。
2、居民参与激活社区自治内生动力
通过“议事会”“共创工作坊”等机制吸纳居民参与治理。如根据居民建议延长食堂晚餐供应至20:00;设立“就业驿站”为失业居民提供技能培训,2024年成功推荐就业62人。创新“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鼓励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已存储服务时长超4000小时。
文化与科技融合:增强社区认同与服务效能
1、传统文化与代际交流促进社区认同
真新街道特别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促进社区文化的认同与凝聚。金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我嘉·邻里中心2024年开展紫砂制作、木刻版画等12场非遗活动,实现全年龄段覆盖。创新“代际融合”项目,如青少年教老人使用手机、老人讲述社区历史,累计开展36场活动,参与超2000人次。曹安党群服务中心、我嘉·邻里中心“银发文化团”融合戏曲与现代舞,年举办公益演出20余场,成为社区文化名片。
2、智慧平台实现服务精准触达与闭环管理
“一网优服”线上平台集成活动预约、信息推送、反馈评价等功能,通过智能算法向居民推送个性化服务。吉镇北路食堂依托就餐数据分析生成“菜品热度榜”,指导采购与供餐计划,运营成本降低30%。线下智慧终端与线上平台形成“预约—参与—反馈”闭环,提升服务响应速度与满意度。
品牌与机制融合:打造可复制、有温度的社区服务样板
1、特色品牌项目提升服务辨识度
各中心结合优势打造品牌项目,如金鼎社区的古典舞、社区改造、瑜伽课程3支队伍均由社区达人主导,丰富文化供给;吉镇北路党群服务中心、我嘉·邻里中心绘本阅读活动月均开展8场,成为亲子教育亮点。品牌化运营既提升了影响力,也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
2、“3+”运营机制保障可持续运行
推行“专业团队+社区志愿者+街道支持”的运营专班模式,整合专业力、民力与政策力。例如,吉镇北路党群服务中心、我嘉·邻里中心由专业社工机构负责日常运营,志愿者协助活动组织,街道提供场地与资金支持,形成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运行机制。
真新街道通过多维融合、系统赋能,将党群服务中心、我嘉·邻里中心打造为资源集约、服务精准、治理有效的社区共同体。这一实践不仅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也为超大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真新街道将继续深化融合模式,推动社区服务从“有”到“优”的持续升级。
来源:上海嘉定社会工作
编辑:徐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