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精气神儿,干什么都没意思,一到周末不想社交不想外出,只想躺在床上刷手机,手机上跳出未读消息就感到生理性不适,很多时候,这一天什么都没做依然感到疲惫……最近网上有一批年轻人自嘲是“低能量人”。与之相反,还有一批“高能量人”常年在社交媒体中收获点赞,他们散发着活力,仿佛以永动机般的生命力创造出了无限价值。
在分享中找回状态
“没做什么事,却累得只想瘫着;看到社交邀约就躲,手机消息提示音像‘催命符’……”近来,“低能量人”成了不少年轻人的自我标签,他们被无形的疲惫裹挟,连周末都只想在被窝里。其实,活力不必向外求索,那些藏在日常分享里的小智慧,就是唤醒状态的钥匙。
朋友小林曾是“低能量”重度患者,周末能在床上躺到天黑。直到某天,她刷到一条“10分钟阳台小花园”的分享:博主用喝完的酸奶盒种多肉,摆上捡来的鹅卵石,把杂乱的角落变成了小风景。小林跟着尝试,翻出家里的旧花盆,种下几株薄荷。当第一片新叶冒出来时,她第一次主动走出房间,蹲在阳台看了许久,心里的“阴霾”好像散了些。
后来,她在评论区结识了一群同频的人。有人分享“碎片化充电法”:刷手机累了,就跟着短视频学一支简单的手势舞,肢体的轻微活动竟能驱散倦意;有人说把“必须回复消息”换成“选择回复消息”,设置专属“免打扰时段”,焦虑感减轻了不少;还有人晒出自己的“摆烂式运动”——坐在沙发上蹬腿、举矿泉水瓶,不强求量,只为让身体“动起来”。
这些来自陌生人的细碎分享,没有宏大的道理,却藏着最实用的活力密码。原来,“低能量”的我们不必强迫自己成为“永动机”,跟着他人的小经验慢慢尝试,就能悄悄积攒起属于自己的活力。当我们在分享中互相启发,那些看似沉闷的日子,也会渐渐亮起微光。
——李琦
在倦怠中找回节奏
手机屏幕的光映在脸上,未读消息的红点像一个个微小却沉重的负担。周末的闹铃响了又静,翻身间隙一瞥窗外流光,一天又在指尖滑过。这是许多自称“低能量人”的日常。
“低能量”并非懒惰,它是一种持续性的精力匮乏。或许源于现代生活的超载——信息爆炸、社交压力、工作消耗、情绪失衡,让我们的大脑和身体长期处于隐性应激状态。
改变始于接纳。与其批判自己“低能量”,不如正视这类状态背后的信号:或许它在提醒你,当前的生活节奏与内心需求已然失衡。重要的不是与他人比较,而是寻找平衡点以及适合自己的充能方式。
尝试建立“能量管理”意识。绘制一周能量收支平衡表,哪些消耗能量,哪些补充能量。你会惊讶,半小时短视频比阅读更令人疲惫,散步反而带来些许享受。有意识地减少能量损耗,及时增补能量,逐步调整生活节奏。
引入“最小行动”原则。当压力过大时,从最微小的积极行动开始:每天十分钟的伸展,一页书的阅读,一顿用心的早餐。这些微小成功会形成正向反馈,逐步打破倦怠循环。
更重要的是重构休息观念。真正的休息是“精神退出”,而非身体静止。它不是被动刷手机,而是主动选择能让身心真正放松的活动。冥想、沉浸式爱好、与自然接触,都是比碎片化信息更有效的能量恢复方式。
能量水平本就因人而异,有人如奔涌的江河,有人如深沉的井水。在当下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能够聆听自己的节奏,何尝不是一种智慧?
——易生易世
低能量里的小光亮
“十一”长假的早上,阳光把窗帘“烧”出了一个洞,我还是蜷在被子里不肯起床,维持着一个姿势刷手机,享受这一刻的慵懒时光。朋友在微信群里发着各种美食美景,自驾2000公里前往内蒙古看金色秋天。而我一想到要整理衣物开车堵在路上,便什么心思都没了。
假期实在闷得慌,每天就是看看电视打打游戏吃吃外卖。索性给自己放个“超低空飞行”任务:只许走到附近的奶茶店,买一杯冰奶茶。就这一步,不用换衣服、不用背包,连袜子都可以不穿。大门合上的瞬间,我听见心脏“咚”了一下,像被谁轻轻推醒。
外面的天气依旧热得像个蒸笼,我打着伞慢悠悠地走到奶茶店,扫码付款,拿到微甜少冰的奶茶,我站在门口喝第一口,风把树叶吹得满地都是。一只三花猫路过,尾巴扫过我的拖鞋,我蹲下撸了一会儿猫。十分钟,没滑手机,没计划未来。回神的时候,发现胸口那团说不清的无力感好像被谁抽走了一小撮。原来“恢复电量”可以这么不讲道理:不用立flag,只要给猫尾巴一个眼神。
那天之后,我偷偷给自己攒“碎屑任务”——脱下的衣服不扔椅子,直接塞进洗衣篮,动作不超过五秒;睡前把小说放枕头边,翻两页就合眼;倒垃圾时顺便听音乐,放空十分钟。
它们小到不好意思写进手账,却让我每天多出一粒米那么大的“想做点啥”的空位。一周以后,洗衣篮不再每天堆着;小说书签从第三页挪到第十五页;有天夜里,我居然愿意关空调开窗,听楼下烧烤摊的嘈杂,而不觉得烦。
我还是那个“低电量”人,只是学会不再把“满格”当及格线。今天比昨天多走了五十步,垃圾桶里少堆了一只外卖盒,就是赢。
——兜兜
七嘴八舌
追求极简生活的低能量中年女人,休息日必须要给自己充电。方式就是买些零食水果,开车郊野露营。——CC
低能量人最重要的是学会化解压力,别让压力把自己压垮。——小野
我是懒得高能量,只在必要时调动精力。一个人时,我就进入低能量状态。——谷子
我觉得低能量是对环境不满的信号,因为一直勉强自己适应,才陷入这种状态。——麋鹿
想成为高能量人的经验是:多做能带来正反馈的事,远离消耗能量的事;找个能让自己放松的爱好,不用追求高雅、实用。——i11
因为自己低能量,就很想成为高能量的那种人,但实际很难做到,还是要学会接受真实的自己。——紫鹰
来源:嘉定报,编辑:沈天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