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龙谈丨科学家“明星”值得“追”

来源:上海嘉定 日期:2025年5月27日 14:58:36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编者按:为进一步壮大网上主流舆论、主流价值、主流文化,即日起,嘉定区委网信办与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汇龙谈”网络评论栏目,聚焦网络空间治理、民生热点、社会时事等,传播嘉定好声音、汇聚网上正能量。

5月23日,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结果揭晓,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的量子光学专家王育竹荣获“全国敬业奉献模范”。1932年出生的王育竹是我国原子钟研究和激光冷却气体原子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不懈追求逐梦航天,领跑国际最高指标”是这位已过鲐背之年老人的毕生追求,也是中国科学家精神的生动写照。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我们之所以崇尚模范、讴歌奉献,是因为像王育竹一样的科学家们,有着赤胆忠心献身国家发展事业、鞠躬尽瘁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精神。他们把个人奋斗汇入逐梦祖国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之中,强大的精神力量、信心和信念支撑着他们在充满风险和挑战的科研创新之路上不断勇攀高峰。

这样的“明星”值得“追”吗?

答案是:科学家值得追更应该追。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承担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要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要追就追科学家严谨求实的专业精神。科学家精神的核心之一是“求真”,即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科学严谨的态度。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处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时刻,王育竹带领团队参与“中国原子时”系统建设的艰苦环境不言而喻,但正是他们在研究和实验中始终保持客观、公正和准确,历经多年艰苦攻关,才研制了一代又一代的铷原子钟。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发扬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守牢安全生产底线,全力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

要追就追科学家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作为一名中共党员,王育竹始终怀揣“科技报国”的信念,坚守国家需求,不断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我国原子钟和冷原子物理研究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王育竹在科研过程中,每次有新想法从脑子里迸发出来后,都会有一个习惯:他都会反复问自己到底观点是否正确,是否应该放弃?!经过深入思考后,如果肯定自己的学术思想,就会坚定不移走下去。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坐拥11家国家级科研院所和7所高等院校的嘉定,无数科研人员正在各自岗位上砥志研思,等待大展拳脚;由“一岛一环、三片三芯”勾勒出的“嘉定科创核” 目标在2030年前集聚30家以上市级科创平台;已成功引入超60家智能制造及机器人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闭环的iRIC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国际联创中心正以更强的创新能力,为客户“私人定制”产品和方案。

要追就追科学家默默付出的奉献精神。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像永远跑不完的赛道。科研的道路上,无论是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们,还是如“王育竹们”一大批知名度并不高的科学家们,他们甘于默默奉献,勇于担当起科技强国的时代使命,这种精神是“中国梦”不断前行的动力。王育竹说,科研工作几乎是他生活的全部,也是他最大的兴趣爱好。迈入耄耋之年的他仍然坚持战斗在科研一线,每天阅读大量最新的国内外文献,与团队探讨国内外的发展方向,时时关注着国家的发展和需求,在国家有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

奋斗未有穷期,坚守是最长情的告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仅需要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城市品质等全方面的提升,更需要像科学家们一样,认准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将坚持不懈的精神延续下去,以知行合一、务实重行的钉钉子精神要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坚持不懈抓好每个阶段的改革落实。一锤一锤接着敲、一颗接着一颗钉,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

作者:特约网络评论员俞超
编辑:徐宇

分享到: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