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讲述两代上海男人和两代西双版纳傣女爱情故事的电视剧《让我听懂你的语言》在央视8套热播,徐幸在剧中饰演男主角徐浩宁的母亲陈筱云。
18年前,一部琼瑶剧《情深深雨濛濛》,徐幸饰演的母亲傅文佩无私、坚忍、善良,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由于徐幸在《芸娘》、《杜拉拉升职记》、《新京华烟云》、《宫锁连城》等多部脍炙人口的影视剧中扮演的大多数是“慈母”的形象,因此,这位入行近30年的老演员有了个新称号——“慈母专业户”。
虽然出演了多部影视剧,但徐幸更愿意谈起自己的话剧生涯。在话剧舞台上,她演过30多个角色,1997年,凭借话剧《野种》中的“留香”一角而获首届“佐临话剧艺术奖”最佳女配角奖,2010年,又摘得“佐临话剧艺术奖”终身成就奖。采访中,徐幸常常会沉浸到某一个戏剧片段中,眼睛望向远处,仿佛在重构那个场景,有时干脆直接表演出来。这似乎是她最为享受的事情。
人物档案
徐幸
1956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后进入上海青年话剧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曾出演《情深深雨濛濛》、《芸娘》、《杜拉拉升职记》等多部影视剧及30多部话剧作品。徐幸曾在8岁时跟随父母下放到嘉定南翔,在此生活了10年。
徐幸的舞台剧照
从泥土中走到舞台上
18岁之前,徐幸从没想过入行做演员。
8岁那年,她随父母下放从市区到南翔插队。插队生活很辛苦,每天早晨四、五点就要起床,然后开始一天的劳作,拔秧、插秧、割稻子、挑担子……十几岁的年纪,徐幸几乎承担了所有的农活。然而,艰辛的生活并没有阻挡住她对艺术的追求。一有闲暇时间,徐幸就找书看。在那个各种资源都极度匮乏的年代,书籍自然也是奢侈品。很多时候,她拿到的书都缺边少角,破损得厉害,即便如此,她对书的痴迷依然不减。有时候织毛衣时,手边就放一本书,一边看一边织,不知不觉就到了晚上。
除了看书,徐幸还爱听广播。那时,公社广播有一档说故事的节目,由戏剧学院的赵兵老师主播,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对徐幸来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魔力。每天下午在田间劳作的辰光,正好是节目播放的时间,听着广播干活,农活的劳累随即抛之脑后。后来,徐幸还加入了文艺宣传小组,主要负责唱歌,活泼的性格让她渐渐在大队中小有名气。
插队的日子一晃就是十年。1974年,徐幸18岁,那时正是“十年动乱”末期,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来嘉定招生,徐幸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报考了音乐学院。面试就放在嘉定孔庙,徐幸至今仍记得当天的场面是“人山人海”。考题不难,唱歌、念报纸、做一段广播体操。徐幸也没觉得紧张,大大方方地就做完了。面试的考官觉得她音色不错,是块唱歌的好料,但考虑到女高音已经满额,徐幸最终还是与音乐学院失之交臂。
而徐幸的表现却引起了上海戏剧学院老师的注意,认为她微胖的脸蛋看起来很阳光,身形也有活力,很适合工农兵的形象。机缘巧合之下,徐幸被招进了戏剧学院集训班。凭借极高的悟性,通过层层筛选,她最终成为当年全国录取的25人当中的一员。
演员的功课是“磨炼”
对于演员来说,台词是基本功,而说好台词的先决条件,是拥有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这一点,徐幸从踏入戏剧学院的大门起就深谙。为了练好这项基本功,徐幸付出了比平常人多很多的努力。
由于长期生活在上海话与南翔话交杂的语言环境中,徐幸的普通话不仅带有浓重的本地口音,而且平翘舌、前后鼻音不分。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在学习的初期,无论走到哪,徐幸手里永远会带一本普通话教材。除了上课跟着老师学,课后遇到不清楚的发音,她还会向北方来的同学请教,她自己也找到了窍门。比如读“门”字,发音时气流要往前顶一下,这样就不会读成后鼻音。悟性加上勤奋,很快,徐幸的普通话水平有了很大进步。
同样快速进步的还有她的专业水平。在毕业考试中,徐幸主演了舞台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在剧中极具跨度的表现,让老师对她刮目相看。在此之前,她一直被归类在资质最差的学生中,从这部舞台剧开始,徐幸逐渐在年级里崭露头角。
1977年,“十年动乱”结束,在经历了一段萧条期后,文艺的春天正在到来。也是这一年,徐幸出演了舞台剧《枯木逢春》“苦妹子”一角,再次为她赢得了机会。这部剧是她的毕业大戏,直接面向社会上的艺术团体,关系到毕业后的工作分配问题。剧中,徐幸细腻地刻画出“苦妹子”面对命运的打击,表现出的坚强和不屈,这个角色,让她成功进入上海青年话剧团。那一年,上海青年话剧团在上海戏剧学院只招录了两个人。
从1977年进入上海青年话剧团,徐幸就一直没有离开过话剧舞台,她把话剧当作自己的毕生事业。
《无事生非》是莎士比亚的作品,也是徐幸参演的第一部话剧,主演是当时的台柱子焦晃。徐幸在里面虽然只有几句台词,但是在没有自己戏份的时候,她就站在侧目条认真地看老演员演戏,对于年轻演员来说,这是功课。“演话剧不像拍电视剧,直面观众,没有NG,这就决定了对于演出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拿捏到位。”徐幸说,“如果演员的每个动作、每句台词都让人觉得合理,这个角色就演活了,这样才能打动观众、感染观众。”
徐幸是这样说的,也一直坚持这样做,时至今日,她依旧抱着这样一种对艺术极端严谨的态度,演绎每一个角色。
当上女主角
跑了近两年的龙套后,徐幸才当上主角。那是1979年上海青年话剧团排练的《救救她》,徐幸饰演女主角李晓霞。这部戏讲述了一个女学生在“四人帮”横行的10年里,因为社会法制被破坏而染上恶习,走上犯罪道路,后来被感化劝解重归正途的故事。为了更贴近角色,徐幸学起了抽烟,常常一根香烟掰成两段抽。有一次,由于刚开始学抽烟,把控不好打火机,点烟的时候,火头“哧”地一声烧掉了她的睫毛,这件事让她记忆犹新。
1992年,在话剧《大西洋电话》中的表现,为徐幸奠定了业内口碑。
这部长达100多分钟的独角戏,以多幕剧的篇幅,用50个电话,演绎了一段上海女医生只身在海外尝尽酸甜苦辣的坎坷经历。当时,只有一个人物出场的独角戏十分少见,接到这部戏后,徐幸感觉非常有压力。一个人演绎13个不同角色,每个角色的形象都是通过电话里的声音,以及主角丁玫的应答和表情来表现。更大的挑战还在于,只要对表演方式和节奏的把握稍有不慎,就容易导致剧情平淡无味。为了演好这部剧,徐幸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去了解每个人物形象的生活背景,揣摩他们的心理,并且和导演反复商量、修改,尽量用最日常化的台词语言去突出人物形象。
《大西洋电话》上演后,在全国引起了巨大轰动。当时的上海市委副书记陈至立观看后,还特意来到后台,向全体主创人员表示敬意。
前几年,徐幸又出演了一部叫《83弄》的新电影,剧中她饰演女主角牛阿姨,这是一个来自安徽、带着儿子在上海闯荡的女人。她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当保姆,平时省吃俭用,积攒钱要给儿子买婚房,而这家主人正好要为自己的孩子买学区房而出售自己的房子,于是保姆与主人在房屋的价格上产生了纠葛。
整部戏,徐幸从头到尾都没有化妆,“农村来的阿姨谁会化妆啊?这样太奇怪了。”徐幸认为,化妆会破坏农村人形象的质感,可信度就大打折扣。她说,演戏不是说几句台词就行了,要塑造人物,必须弄清前因后果,角色的行为要有逻辑关系,这样观众才能懂你。
成立徐幸工作室
徐幸是个探案迷,几乎读完了英国著名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所有作品,并且出演了其代表作《无人生还》、《破镜重圆》等作品的中文话剧版。
这几年,徐幸还读完了英文版的《黑骏马》、《海底两万里》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她酷爱美剧、英剧,一些历史类节目也让她着迷。她常说:作为一个演员,见识要多,视野要广,知识要丰富,这对演好戏会有帮助。
徐幸一直坚持运动,早在10年前,她就开始练瑜伽,每天半小时,雷打不动,这让她维持着良好的身体状态。
去年,徐幸受新成路街道的邀请,成立了徐幸工作室,为一些热爱表演的老年人提供免费的专业指导。她说,年龄只是数字,只要有爱好,有事可做,就不会感到衰老带来的慌张。
来源:《嘉定报》 记者 王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