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嘉定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2023年1月5日上海市嘉定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主席团第二次会议通过)
上海市嘉定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查了区人民政府提出的嘉定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以及《关于上海市嘉定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各代表团(组)进行了认真审议。财政经济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组)的审议意见,对计划草案和报告进行了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2022年区人民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切实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在区委坚强领导下,认真执行区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关于2022年本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自觉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稳增长工作任务,全区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今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挑战,区人民政府高效统筹“两手抓、两手硬”,全力推动经济重振取得扎实成效,彰显经济韧劲。出台落地一揽子政策,全力稳住经济大盘,企稳向好态势明显;重点项目加速推进,校企院地合作深入,新动能发力效果显著,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强化功能导入、交通支撑、产业发力,新城和北虹桥“双引擎”建设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力度加大,乡村振兴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引领绿色发展;民生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社会治理效能不断提升。今年虽受疫情冲击较大,部分主要指标预计未能如期实现原定目标,但全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中稳住了基本盘,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复苏的不均衡性较为明显,全面持续增长的基础尚不牢固;新动能培育力度有待加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还需提高;城市安全维护、治理体系的精细化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民生领域还存在一定短板,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内生动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区人民政府提出的2023年本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认真落实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和七届区委五次全会部署,坚持把稳住经济大盘、培育新兴动能、实施重大战略、服务民生保障、强化社会治理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各项发展主要指标和重大建设项目与“十四五”规划相衔接,符合本区实际。为此建议,本次大会批准区人民政府提出的嘉定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以及《关于上海市嘉定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区政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七届区委五次全会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新一轮“五大行动”为主要抓手,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上取得更大突破。为确保2023年各项计划指标顺利完成,“十四五”中期目标更好实现,根据各代表团(组)的审查意见,财政经济委员会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在促进高质量发展上体现更大作为。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深入落实“五大行动”,全力推进嘉定新一轮发展各项重点任务和关键举措有力实施。要为重点产业发展构建更优质的生态环境,提升重点产业能级优势,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优化整合,进一步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持续依托已有平台,加大创新培育力度,着力强化新赛道布局,加快形成高端产业集聚。要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持续改善消费环境,提振市场信心、增强实体经济竞争力,推动高附加值服务业加速发展。要进一步强化精准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尤其是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服务力度和技改支持,加快弱势企业受疫情影响的恢复进度,持续提高政策供给有效性。
二是在推动重大战略落地上实现更大突破。要突出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功能,聚力推进嘉定新城建设,加快重点板块的项目推进,切实形成有显示度的工作成果。要持续强化新城区域的功能导入,吸引更多优质项目和人才集聚,在大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上作文章。要用好新政策带来的新机遇,进一步优化北虹桥开发建设和产业布局,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能级。要深入推进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进一步集聚创新要素、提升创新浓度、营造创新氛围,加大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战略支撑。要进一步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
三是在民生事业和城市治理上取得更大实效。要及时应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需求,针对就业、养老、教育、医疗等群众最为期盼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要下大力气解决好“老、小、旧、远”等民生突出问题,把人民群众关切点作为工作着力点,持续抓好民心工程和民生实事落地落实。要坚守城市生产和运行安全底线,巩固“百日攻坚”行动成果,持续强化对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隐患排查和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安全主体责任。要精益求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进一步健全网格治理体系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用足用好“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优服”,全面提高治理数字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