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品质教育,使其与嘉定创新活力之城定位相匹配,更好服务于上海教育发展。经过近半年的酝酿、论证和修改,在嘉定区教育大会上,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嘉定区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意见》“1+5”文件。这对于全面梳理嘉定教育综合改革成效,深层破解教育变革发展新挑战和新问题,明确目标,提振精神,加快推进嘉定教育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执行,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正确认识文件出台背景,读懂“为什么”
从国家层面看,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蓝图已经绘就,需要我们勇挑重担。去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对新时代教育的地位作用、工作目标、首要问题和根本任务等进行了新的定义,明确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路径。大会之后,中央又连续印发职业教育、高中教育、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等多个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文件。今年7月29日,国务院又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及相关重要文件精神,着力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
从全市层面看,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承担全国教育改革先行者的使命正在召唤,需要我们努力攻坚。市委市政府3 月 22 日召开了全市教育大会,出台《上海教育现代化 2035》和《上海市面向2020年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李强书记在会上强调上海要牢牢把握“五个根本”,率先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
从嘉定层面看,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区的号角已经吹响,需要我们奋力拼搏。当前,嘉定城市发展正处在关键转型期,2020年是实现嘉定“打造创新活力之城,全力提升嘉定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发展目标的奋进之年,是嘉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调研和编制之年,更是嘉定教育“十三五”规划与综合改革收官之年。对标嘉定未来发展定位,政府、社会和老百姓期待着教育迭代转型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战略要求、发展定位,今天发布的加快推进嘉定教育现代化“1+5”文件,是贯彻国家意志与上海教育战略的应然所求,也是新时代嘉定城市发展的实然所需,希望大家都精准识变,读懂新时代嘉定教育变革发展的新命题。
二、深入理解文件内容,明确“做什么”
1+5文件,从关系上说,是嘉定品质教育从战略到战术的整体架构,体现了系统性与策略性的统一,指导性与针对性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体现了嘉定品质教育的内涵迭代和三个转变。
品质教育的内涵迭代,就是要提升社会和家长对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2013年我区召开教育工作推进大会,提出“传承教化之风,镕铸品质教育”,这是“品质教育”的起点。2015年9月召开教育综合改革推进大会,确立“文化铸魂,科技提升”综改坐标,这是“品质教育”的转折点。今天召开全区教育大会,根据时代与人民对教育优质发展的新要求,赋予“品质教育”以新的内涵——构建德智体美劳融合发展的一体化成长路径,打造具有教化和科创特质的学校教育,建成支持学习者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努力推动区域教育水平达到市郊领先。同时,提出了坚持“四个导向”和“四个更高”的新要求,并分解为统筹规划教育资源、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构筑教育质量体系、加强教育协同治理四个方面14项重点举措,这是“品质教育”内涵发展的关节点。
这当中,既包含着“品质教育”本身的内涵迭代,也包含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师生、家长以及社会对“品质教育”的认知迭代,更指向品质教育未来发展的超越迭代。
品质教育的“三个”转变,是要提升区域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发展目标,由注重均衡发展向更加注重教育高质量发展转变。
坚持问题导向,直面困难。在实施意见中,聚焦“教育资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教师队伍系统性建设有待深化、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与全面质量观尚需增强”三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坚持目标导向,引领发展。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抓重点、强弱项、补短板,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多样发展、职业教育高端化发展。
坚持成效导向,创新推动。突破发展瓶颈,根本上要靠改革创新,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更好推进办学机制和教育管理改革,以改革为教育事业激活力、增动力。
第二,发展重点,由注重规模扩大向更加注重资源优化转变。
一方面,推进教育现代化,需要在优化资源布局上下功夫。在《关于嘉定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实施方案》中,提出了要科学制定学校基本建设规划,推动分阶段落实。加强学校基础设施的投入,有效配置各类教育设施设备,逐步实现学校布局合理化、规模适度化、条件均衡化和发展优质化,为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提供坚强的硬件保障。文件中还体现了三个“首创”,即建立教育基本建设督导组,建立学校项目代建单位“红名单”与“黑名单”,鼓励街镇增加经费投入,满足辖区内学校重点项目与特色品牌的建设需求。
另一方面,实现教育资源不断优化,还需要依靠技术革新。在《关于嘉定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方案》中,从“区域、学校、教师和学生”四个角度,提出了要积极推动“互联网+教育”发展,以信息化支撑“学校变革真实推动、教师成长真实发生、学生学习真实可见”。大数据运用、各类平台系统建设等,都需要上层建构、财力支持以及学校的积极参与,才能推动技术变革促进课堂转型、管理优化的智慧教育。
第三,发展取向,由注重学校建设向更加注重师生成长转变。
一是要促进优秀教师队伍建设。《关于嘉定区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围绕“优劳优酬”这一关键词,健全教师专业发展保障机制,加大优秀教育人才奖励力度,不断吸引优秀人才从教,逐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优化校长、教师流动和评聘机制,促进师资配置更趋均衡。从三个方面推动机制创新,具体体现为建立对优秀教师和优秀毕业生的引进一次性补贴,加大对优秀教师(含校长、教研员)的奖励力度;建立教师编制和职称评审的统筹机制,让教师在学区和集团中“活”起来,促进优秀教师的流动;建立出国培训专项经费,让更多校长和教师能走出国门,提升国际视野和教育教学能力。
二是要促进学生五育并举发展。在《关于加快推进嘉定区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融合发展的一体化成长路径,通过德育、科创、体育等七个方面“一体化”实施策略,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立体育人体系。同时,制定《关于嘉定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提出要内外双管齐下,深入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以评价改革撬动区域质量提升,并以更高质量的教育促进全体学生全面、主动、有个性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将从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工具、评价队伍、评价结果的运用等方面加以完善或改变,健全教育保障运行机制,助推区域质量提升。
三是要筑牢安全底线。9月2日,恩施市白杨坪镇朝阳坡小学发生的伤人事件,告诉我们校园安全不容忽视。在《关于加强嘉定区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中,整合各方力量,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依法治理、科学系统、全面规范、职责明确的学校安全风险预防、管控和保证体系。今天的1+5文件中,此文涉及部门最多,联合任务也最多,就是要各方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建设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
三、主动对号入座,落实“怎么做”
当前,嘉定教育改革已进入攻坚时期,面对的都是“硬骨头”。大家要统一认识,用区域发展的“尺”度量教育发展;落实责任,用百姓心中的“秤”称量教育质量。
教育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不仅仅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事,而应该是全社会的事。全区上下要统一认识,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作为维护人民利益和促进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融入全区发展大局。要统筹谋划,强化跨部门协作,共同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教育行政部门要承担起主管责任,发挥好“火车头”作用。对标嘉定教育现代化目标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力求精准布局,把“为什么做”的问题想得更透,把“做什么”的问题想得更全,把“怎么做”的问题想得更细,确保已确立的14项措施落实落小落细,见人见事见效。
相关部门要担负起相关责任,发挥好“助燃器”功能。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入了解教育系统发展的迫切需要,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区发改委、财政、人社、科委等重点部门要在各自所辖领域对相关重大教育改革项目给予绝对支持,确保本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各项目标任务有序推进。
各基层学校承担主体责任,发挥好“策源地”作用。要深刻领会区教育大会及政策文件精神,认真贯彻,确保落实。校园长是教育质量“第一责任人”,要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力量,勇于担当作为,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同时,还有支持嘉定教育发展的社会力量,希望今后能够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好品质教育的发展,为嘉定教育现代化贡献一份力量。
改革,必然会有阵痛,但不改则会长痛。我们要有成功的决心与信心,要有基于实证的思考与规划,更要有攻坚克难的实干与担当,同向同行,共同开创嘉定品质教育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