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以来,我园所有教职工都奋战在志愿者工作中,有的教职工更是夫妻档、全家档组合上阵,本周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三位党员教师的志愿服务故事吧。
小二班 陈喆老师
四月初,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我主动加入了社区志愿服务工作队伍,凭借着自己的一股热血,我又有幸成为了我们社区志愿者团队的牵头人。在这段特殊的时期内,社区工作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志愿者团队的协助。我们是一个2700多人的社区,近100人的志愿者团队主要协助居委完成核酸检测、抗原统计、物资派发、团购消杀、配送药品等工作。这些工作都需要统筹和安排,而对于从未有这些工作经验的我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还记得第一次派发物资,看着堆满了小区门前空地的1000多份蔬菜,我迷茫了——如何分发到每一幢楼栋、每一户居民的手中?于是,我把我的爱人给请了出来,一起统筹协调、分工配合,在爱人的全力配合下,第一次的物资发放任务终于顺利完成,也更坚定了我和整个志愿者团队的工作信心。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经验,每当遇到比较突然或者棘手的志愿服务任务时,我就会常常会请我的爱人“出山”。比如分发抗疫“大礼包”时,小区门口一箱箱的物资堆成了山,但是看着老公指挥有度、不慌不忙,又快速又有序地安排着每栋楼的志愿者协调分工、派发任务,我的心里特别踏实。
还有几次我半夜接到居委分派抗原试剂的任务,可夜深人静一时找不到人手帮忙,老公也会主动帮忙分发。在四月初生活物资匮乏的那段时间里,他总能想方设法地买到各种生活必需品,由我负责“冲锋在外”,为小区里的好几位独居老人送上门,解决爷爷奶奶们的生活困难。
总之,这段时间因为有老公一直在我身后默默地支持着,所以让我觉得就算有再大的困难,我也不会退缩!让我没有后顾之忧地全力投身在社区志愿者工作中!
大五班 顾烨敏老师
一名党员,一面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志愿者服务工作已成为我们居家办公生活的一部分。我尝试过各种不同岗位的志愿服务工作,也真切地体会到:每个岗位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每个岗位都需要体力与智力的付出。
从上海浦西的静默期开始,我就跟着我先生回到了他从小生长的地方,并主动加入到了力量较为薄弱的乡村志愿服务工作中。我们这个村共有1270多人,以年纪大的留守老人和外来务工租客为主,而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大多也是年龄较大的村民,对于辅助核酸检测等工作显得比较困难,特别是电子设备的操作,总会摸不着头脑。我和我先生恰恰是村里仅有的两位党员志愿者,而且都有一些防疫志愿服务工作的经验,所以在村里每次核酸检测时,我们夫妻俩义务容辞地承担起了主要任务:从检测流程的安排,到核酸检测秩序的维护,再到辅助核酸检测,我们不断尝试,调整优化,特别是自从手机扫描核酸码启用后,我们还主动设计了扫描区域,和同村的志愿者们一起协同配合,让每一次的全村核酸检测在快速、流畅中顺利完成,看到村民们越来越井然有序的核酸采样队伍,我们心里满满的成就感。
身为共产党员,我们夫妻俩一定会坚守初心,并用初心不改的实际行动,擦亮胸前的党徽,凝聚起全村人守家抗疫的力量,迎接抗疫大战的胜利!
小六班 王佳旎老师
上海的疫情经历了从突增到逐步控制的过程,社区的防疫工作和居民日常的生活也同时经历了步履维艰到共克时难的转变。但直到现在,投身社区防疫一线工作的我,仍旧保持着全力以赴的态度和必胜的决心,在每一天平凡的志愿工作中尽职尽责。因为,我有抱着热忱之心携手抗疫的一家人!
空投“老爸”,天降神兵来支援
四月初,我所在的社区疫情高发,居委和物业人员倒下一片,社区管理人手严重不足。如此窘境之下,住隔壁小区的老爸响应镇党委组织科的号召,迅速成为由退休老书记组成的“突击队”的一员,在最困难的时期对口支援。支援期间我都没能与他会面,也不曾递上一杯热茶水。但老爸会在电话里安慰着笑谈:“过去没当上兵,这次在你们小区闭环睡行军床,也算向‘解放军’靠拢了!”我知道老爸身体不好,睡在那样低矮的床上,每天起身肯定会有困难。但他总说:“没关系,没关系,这个时期工作不谈条件。和以前的“老战友”做事、帮忙很快乐!”
目前,老爸的突击队还在辗转于其他需要帮忙的社区,他们的淡定、从容和担当,化解了居民的愁苦,回应了居民的需求,也使抗疫工作稳中有进,使我信心满怀。
热心“老妈”,和睦邻里汇真情
我的妈妈是楼组长,疫情阻隔了人与人的交流,她却和楼里的居民走得更“近”了。
老爸在外支援闭环不回家,我问妈妈:“你每天自己一个人吃饭,寂不寂寞?”老妈说:“不,我不寂寞,楼里居民都像一家人!”老妈说他们楼里有位独居老人,年纪虽不大,却不会开火做饭,只靠吃“方便食品”度日。大家知道后就给老人送饭,现在老人每天都能吃上热气腾腾的饭菜。
妈妈给我分享了邻居们做“爱心饭菜”的小视频,还有楼组微信群里的暖心对话。老妈在楼组群里记录着大家的接力,为邻里见的和睦、包容和互助点赞。她带着温度的努力,使邻里成了彼此最亲近的人。
全家动员,携手同行不惧难
有了老爸老妈的榜样,我做起志愿者工作也更有力量。刚当楼组长时,楼里146位居民素未谋面,但通过一次次核酸采样、物资发放、抗原统计、配药登记、代送快递等大大小小的工作,也渐渐彼此熟悉。
立足老本行,我在楼组群里号召大家找废旧材料,自制“小盒子”,实现抗原“非接触式”的发放;静默期团购暂停,就动员大家找出黄豆绿豆,发豆子种小葱,吃豆芽菜。虽然在特殊时期,大家的生活都不易,物资也不充盈,但互帮互助、互敬互爱的一幕幕也不断地涌现。当素不相识的邻居因为我的帮助而心生感激,并且想要把温暖继续传递下去的时候,我觉得一切努力都值得。
留云的三位党员老师和自己的家人用实际行动为自己的社区奉献力量,也正是因为有了无数这样默默奉献的志愿者,才让我们有了更强大的信心战胜疫情。目前,上海的疫情形势已经越来越乐观,但我们依旧要做好最后的努力,向最终的胜利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