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以“启明并蓄 继本创新”为主题的“上海学科德育17年探索”学术研讨活动在线上举行。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于漪、上海市教委德育处二级调研员江伟鸣、嘉定区教育局局长祝郁、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纪明泽、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秘书长兰保民、上海市教科院德育发展研究院党支部书记宗爱东出席研讨活动。开幕式由嘉定区教育学院院长许晓芳主持。
于漪深情寄语本次活动。她认为,育人为本是我们的教育底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关系到我们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战略大事,而学科德育就起到了重要的承载作用。她从增强使命担当和教育底色、锤炼精湛的综合能力、着力融合滴灌生命之魂三个方面对教师提出要求,期待教师们将学科育人与强师计划相结合、与“双减”“双新”相结合,挖掘学科知识中蕴含的深层次教育价值、德智融合,在新时代的征程当中奉献聪明才智,谱写出立育德树人的崭新文章。
江伟鸣指出,上海17年持续推进学科德育,积聚各方智慧与力量,在管理机制、资源供给、实训教研等各个方面提质增能,形成了学科教学与德育相融共生的共识、促进了学科课堂教学形态的转变、为全面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和构建新时代大中小学一体化德育体系积累了有益经验。对未来学科德育进一步更有效落地,她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课堂教学再优化,精准实现每一门课的育人目标与价值;二是学科融入再优化,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学科关联;三是资源供给再优化,高质量破解教学难题与关键。最后她期待各区、各校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学科德育,为每一位学生的成人成才和人生出彩打好基础。
祝郁对长期以来关心和指导嘉定德育工作的领导和专家表示感谢,对嘉定落实区域“一体化德育”,践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理念,推进区域德育一体化建设的学科德育经验和模式进行了回顾总结。“树人”的要义始终以“立德”为先。她表示,今后嘉定将立足各校的文化特色,以项目推进的方式促进学校课堂教学变革;以“强师工程”为牵引,多措并举提升教师的育德知识和育德能力。深度挖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和非思政学科教师三支队伍建设的联结点,探索建立融合交互培养机制,开展全科育德、跨学科育德和协同育德研究,拓宽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渠道和路径。
兰保民在致辞中对17年来为上海学科德育而不断探索的老师表示由衷敬意。他认为,学科德育实际上就是一种回归教育本质的诉求。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育人要借鉴和挖掘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深层次内涵并将之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关注目的论和方法论的紧密统一,将学生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三者紧密链接,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德智融合。
本次活动分为现场展示、主题报告和主旨报告三个环节。
现场展示环节呈现了学科德育的“上海经验”和“嘉定样本”,由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德育专委会副主任、嘉定区教育局学院副院长丁馨主持。宗爱东在报告《上海经验:中小学学科德育的十七年探索》中将上海学科德育的探索归纳为三个阶段:理论先行、制度探索及深化实践,逐步将学科德育融入学校现代治理体系,推进全员育人。他指出,学科德育已经成为上海在全国德育领域的一张闪亮名片。面向未来,期待各级学校设立“坐标”、设置“指标”、强化“目标”、立“航标”,把德育要求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建立学科德育教学规范和评价标准、不断提升育德能力、打造学科德育标杆。在“嘉定样本”的主题展示中,孙琪斌团队以《方格纸上的数学》这堂生动有趣的数学课突破了大家对“德育与数学无关”的刻板印象。在研讨环节,团队成员进一步从课程的视角、单元的视角、课时的视角、学生的视角诠释了数学学科德育单元与课堂表达,展现了嘉定初中数学学科德育研究八年的尝试与反思。沈国全团队以《百合花》这篇课文切入,呈现了嘉定高中语文学科立足统编教材,以“学科即德育,评价即育人”为核心,创设真实情境,通过议题教学、生活化读写、基于长周期作业的表现性评价等作为落点的概念驱动教学,帮助学生建构价值认同,真正做到“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纪明泽进行了专家点评,对两节课及课后研讨给予高度肯定。他指出,沈国全团队展示的语文课重在引导体验、激发感悟,并能立足文本、关注语言。让学生在获得感动的同时引发思考、形成认同,为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拓展了一条具有学理依据与实践根据的有效路径;孙琪斌团队的数学课体现了“数学之趣、数学之美、数学之用”,从内容、活动经历、学习方式、思维品质、及时合理的反馈评价、跨课时长作业六个方面呈现了数学课堂育人的关键要素,站在整体的学科视角,还学生质疑、探究、分享的机会,勾连起“知识、方法”与 “人”的意义关系,充分发挥了学科育人的价值。
主题报告活动由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德育专委会副主任、静安区教育学院德育室主任李正刚主持。闵行区浦汇小学校长张蕊从创设纵横结合的学科德育序列、构筑学科德育落实的备课模板、形成学科德育效能评价和途径和深化可迁移学科德育发展理论四个方面介绍了“纵横交错”式的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小学学科德育实践。大宁国际小学的跨学科德育探索从2012年开始,至今已近11载。大宁国际小学校长徐晓维围绕“跨学科德育”,以具体案例作为切入点,不论是优化组织策略、研制支持工具,还是突出核心活动设计、强化资源配置,都展现了学校在学科德育上的“行动力”,点燃了孩子内心的德育火花。徐汇区教育学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德研员张鲁川以《将课堂建成师生道德互动场》为题,分享了德育视域下的学科德育。他从学科德育的认识误区和面临的挑战入手,帮助大家厘清道德与德育的实践特性。他认为,学科德育的关键是全息式的“育”而非刻意的“教”,需关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差异,关注师生、生生的道德交往和道德互动,让德育回归生活。
主旨报告“大咖”云集。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特聘教授、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执行主编高德胜指出,教材是基础教育阶段孩童的“文化母乳”,能为儿童提供知识、情感、价值等多维度、最根本的文化滋养,且能将学生的情感培育、价值引导与知识学习相结合,既有知识高度,也颇具公正、严谨与全面。他强调,教材应是人类文化成果的精选。教材编写需将学生的成长需要作为立足点,把握其政治、知识、教育等方面的确定性及开放性,关照教材体系的全面与均衡、讲好“文化叙事”,让教材真正“培本固原”,给幼小的心灵以文化保护,助力孩童对文化世界的学习探索。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者”特聘教授、教育学部学术委员会主席、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前理事长檀传宝带来了以《德育形态与学科德育》为主题的精彩讲座。他从德育的历史形态入手,引导大家思考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的区别。随后,他围绕直接德育、间接德育和隐性课程意义上的德育这三种德育形态的特性与不同,期待一线教育人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提高德育自觉、拓展德育思路,根据不同德育形态的实际设计和开展德育活动。希望教育工作者摒弃德育等同于政治课的观念,明确德育在落实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一同成为专业的德育工作者。
启明并蓄集众长,继往开来创辉煌。17年的循序渐进、因材施教,17年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有效推动了师与生的碰撞、心灵与灵魂的共鸣。愿学科德育深入浸润学科教学,有效激活学生理想信念养成,不断探索、始终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