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下午,《基于区域特色的学校综合课程创造力实践与研究》项目专题研讨会在嘉定区教育局举行。上海开放大学校长贾炜、市教委基教处处长祝郁、市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纪明泽、市教科院普教所副所长夏雪梅,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晓峰,《上海教育》杂志执行主编计琳,浦东新区教发院副院长李军,嘉定区教育局局长管文洁、副局长李娟、嘉定区教育学院院长许晓芳及浦东新区和嘉定区部分学校校长、项目负责人等出席会议。会议由市教委基教处刘小龙主持。
贾炜首先回顾了四年来综合课程创造力项目的进展,认为项目产生了质的飞跃,从指向创造力培养的活动到课程、从任务到以问题解决驱动任务完成,从双基培养到创造力素养立意的提升,从活动入手到思维切入,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系统性创设、规律性探索、实践性创生、开放性选择四个特点越来越鲜明。项目顾问组还将从学理方面进一步梳理、从综合课程到综合学习的推动、数字化赋能等方面带领两区继续深入项目实践。
祝郁表示,综合课程应设计面向学生真实生活的任务,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价值导向,考察其造福社会的心智状况,引导其有追求、有目标、有引导、有选择、有评价的自主学习。她认为,综合课程创造力项目价值定位清晰,成效显著,后续两区在厘清概念、理清问题、关注场域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成果呈现等方面还可以继续深入推进、探索、实践、研究。
纪明泽肯定了浦东新区和嘉定区在过去四年的项目进展和成果价值,两区围绕区域文化、观念、特色、环境设计基于区域特色构建综合课程,从创新思维、抽象建模、物化操作路径培养学生创造力,他建议后续从创造力内涵的学段分解,具体评价方案中基于评价的改进、延续性课程纵向衔接、跨学科跨学段综合教研、数字化应用等方面进一步深化项目的实践。夏雪梅首先肯定了两区以区域系统架构指导学校综合课程方案撰写、以驱动性问题设计方式引领学生学习手册设计这一行动路径,将区域、学校、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形成合力,自上而下系统性推进项目。针对综合课程和创造力两个项目关键词,夏雪梅建议,后续要关注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究国家课程中如何进一步落实创造力培养。计琳表示,作为目前全球教育聚焦、国家亟须的关键词,上海早在四年前就前瞻性地关注创造力培养这一命题,两区的实践也有力地突破了创造力培养的难点,探索了顶层设计、资源短缺、创造力评价等问题的解决路径。她认为,后续两区可以继续从分层推进、教师队伍建设、资源整合及成效评价等方面深入地实践与研究。张晓峰认为,创造力培养本质上是一种发现式学习,可以是基于年龄特点发现新的问题,也可以是像科学家一样的思考;创新性想法是面对未知领域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学生发散思维、批判性思维、元认知的体现。在创造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教与学、认知与情感支持、思维品质与思维习惯之间的关系。
李军介绍了浦东新区近期项目实施的内容及进展以及下一步项目实施方案。浦东新区采用由特色高中引领其他学段学校,构建特色课程生态的路径,旨在实现指向学生的创新素养,教师的课程创生力,学校的课程领导力提升。区域层面及四个课程联盟对项目的成果进行了一系列梳理及孵化。管文洁作题为《以创为擎:创造力培养的嘉定探索》项目报告。基于项目研究,嘉定区将“擎”课程作为架构创造力培养的综合课程载体,从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系统推进,提升课程创生力,以此着力破解创造力教育的创造力课程“活动拼盘”、创造力培养“曲高和寡”、创造力发展“评价黑箱”三重困境。同济附小、安亭小学和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分别从领域思维培养、驱动性问题引领、基于“创中学”共同体的评价等方面介绍了嘉定区学校在综合课程中落实创造力培养的举措。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和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浦东新世界实验小学分别介绍了浦东新区在融创联盟创建、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探索。
创造力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变化和终身发展的一项关键素养,嘉定区和浦东新区的学校通过基于区域特色的学校综合课程设计与实施,探索以综合课程培育学生创造力的路径方法,为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