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沪链未来・“AI大嘉老师”进校园暨AI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定小学举行,标志着上海首家实现“AI教师课后全流程陪伴”的基础教育实践场景正式落地,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的融合迈出了突破性一步。嘉定区副区长王超、南翔镇党委副书记陆晓明、嘉定区教育副书记许敏杰、嘉定区投促中心副主任黄诚超、嘉定区科协副主席林冬敏、嘉定区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鑫,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处处长郭长江出席并启动本次活动。
AI伴学进课堂,学生有了“专属学习伙伴”。以往课后服务要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常常顾此失彼,有些学有余力的孩子‘吃不饱’,基础薄弱的孩子‘跟不上’,如今有AI老师分担高频问题解答和分层任务设计,老师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关注学生的思维启发和情绪状态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大规模因材施教”的愿景正逐步照进现实,未来将有更多孩子在AI的助力下,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绽放独特的光芒。
校社协同探新路,AI助力教育迈向“精准化”。学校表示,此前在课后服务中面临两大痛点:一是师资力量有限,难以实现“一人一策”的精准辅导;二是学生学习进度差异大,统一化的辅导内容难以满足不同需求。设立AI教育实践基地,是学校响应“推动人工智能融入教育全流程”号召的具体实践,更是破解基础教育“规模化因材施教”难题的有益探索。作为上海首家将AI教师深度应用于课后服务的学校,核心目标是让教育从“标准化输出”转向“个性化赋能”。
AI的核心价值,是让优质的教育服务变得可复制、可普及。风火轮萤图(上海)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孔维刚谈到对AI的理解时表示,教育领域的人工智能不应是“冰冷的工具”,而应是“有温度的伙伴”,这也是企业研发“AI大嘉老师”的初衷。他发现,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的核心矛盾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与“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多样性”之间的不匹配。一位优秀的老师,最多能精准关注几十个学生,但借助AI技术,一套成熟的教学逻辑可以服务成千上万的孩子。
此次AI教育实践基地的落地,不仅为上师大嘉定附小的孩子们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更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AI+教育”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