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下午,诸佩利学科高地工作室开展“以教师为主的集体科学活动中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实践”的线上研修活动。活动由高地领衔人、上海市特级教师诸佩利老师主持,学科高地全体成员及区重点课题组成员参加。
●观摩实践,思考学习
观摩了丰庄幼儿园曾国磊老师和清河路幼儿园陆婷老师的两节科学集体教学活动,并分享科学活动的设计思考与反思。曾老师的中班科学活动《油和水能在一起吗》让幼儿动手操作探究了水与油之间的相互倾倒、摇晃、搅拌、静止时的四种不同现象,这不仅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也培养了幼儿反复实践、不断尝试、不怕失败的科学品质。
陆老师的《磁力小车,冲冲冲》从幼儿个别化活动中的经验出发,通过玩一玩磁力小车的游戏情境,让幼儿进一步感知磁铁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有趣现象;同时激发幼儿对磁铁产生了浓厚兴趣,发现磁铁有着很多有趣且好玩的特性。在亲历探索中拓展幼儿思维和科学素养的形成,培养观察、猜测、大胆实验、交流发现等多种能力。
●成员交流,共促提升
在导师诸老师的组织下,工作室成员针对这两个活动进行了深入探讨,“设计组““实施组”和“评价组”分别从“关注新旧经验的链接”“引发深度学习的问题情境设计”和“关注活动到关注经验”三个点出发对两节活动进行评价。大家在肯定和学习两位执教老师亮点的基础上,基于活动现场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思考与建议,智慧的碰撞中产生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名师点拨,卓越引领
工作室导师诸佩利老师对两位老师的活动进行了亮点梳理与价值提升。
首先是“读懂儿童”,科学活动如何真正的关注儿童的经验,教师需要持续观察儿童,倾听儿童的过程中,看到属于孩子的已有经验,了解幼儿已经知道了什么?想知道的是什么?能知道的是什么?教师识别并且回应幼儿的问题、兴趣、困惑,创造机会支持幼儿深入探索,发现有意义的教育契机(可能性、必要性、可行性)。
其次是“基于幼儿”,基于幼儿的特点设计问题情境,在游戏式探究过程,在玩中学,在玩中有思考、有收获。
第三是“与幼儿共情”,让我们的师幼互动更加温暖和亲切。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经常会看到重活动轻经验,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固然重要,但是活动本身不是目的,帮助幼儿获得期望的经验和能力,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才是活动的目标。
“如果一个幼儿要维持他内在的好奇心,那么他至少需要一个成人与他分享,和他一起快乐地、兴奋地探究这个神秘的世界。” ——美国生物学家 雷切尔·卡森(Carson Rachel)
最后诸佩利老师引用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的一句话鼓励高地教师在与幼儿一起玩科学的探究过程中,教师的角色需要更为多元、专业、更加关注情感的链接。
本次活动不仅让老师们受益匪浅,而且为教师观察与解读幼儿搭建支架,让老师们在研学、思辨的道路上有了更多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