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5月6日,嘉定区义务教育“双新”实施研修入校研讨活动(小学场)在同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开展。上海市实验小学原校长、特级校长杨荣,嘉定区教育学院副院长王冰清、小学教研室主任周雅芳、课程部主任田洁、小学各学科教研员,小学正副职校长、一贯制学校教学副校长和区义务教育教学管理研修班学员等150余人参加活动。会议由王冰清主持。
杨荣以《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编制研究——课堂评价与品质课堂》为题作课程实施方案专项辅导。他肯定同济附小两位青年教师的“双新”实践课堂,体现出“素养导向、思维深度、立足发展、技术赋能”的特点。又从课程实施的“编制意义”引领教师们思考价值共识,关注主要特征“法定性、统一性、本体性、支持性、发展性”,切实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同时,明确了下阶段各校撰写实施方案的方向和内容,倡导各实验校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双新”理念。
王冰清给予两位实验探索转型课授课教师与三位校长的“双新”校本化实施方案和思考高度评价。她指出各校撰写课程实施方案要处理四个关系——国家意志与学校特色的课程、战略思考与实践操作的关系、现实基础与发展愿景的关系、稳妥推进与引领示范的关系。
同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张淳老师执教数学课《位置的表示方法》,依托市“三个助手”信息化教学平台,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经历从描述位置相对性,到自主选择数学工具表示物体位置,最后在二维平面中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究历程,诠释了将课堂交给学生的理念。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开展数形结合的位置想象,并将数对符号化,用数学的语言多元化地描述平面内的物体位置,在“猜想—验证—迁移”中掌握数对概念,在“探索—归纳—优化”中理解符号表示数的本质,在“表达—理解—运用”中感悟数对意义,像数学家一样“做”数学,“创”数学。同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康佳老师执教三年级自然学科《溶解于水中的物质》。她创新教学方法和互动学习模式,引导学生从溶解现象到溶解本质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究,建立科学研究服务于实际生活,进而“智造”生活的科学理念。课堂中,康老师有效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校长王建芳从“认识、实践、展望”三方面阐述同济附小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学校依据育人目标,打通三类课程整体设计“济趣”课程体系;以四大教改项目落实国家课程高质量实施;以“单元操作手册”为抓手,促进单元教学理念落地;以“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变革教学方式,夯实学科素养;以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化学习等学习方式变革,推进综合育人;探索评价转型,撬动学校育人方式变革;建构融于课程教学体系的“智创活动”,培育学生创新素养。她还介绍学校横纵双向的“钻石”研修机制,为双新实施提供有力支撑。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形成了“双新”实施的校本初步经验。
新城实验小学校长顾剑从理论依据和思路、课程设计和优化、课堂常态和策略三个方面阐述新城实验小学的课程体系。她指出,学校课程应遵循儿童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儿童的元认知为逻辑起点,以儿童思维发展为逻辑终点,以课堂教学为逻辑焦点。课程设计应注重学习的链接性、体验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让学习成为童年最美好的预见。新城实小努力打造思辨、实践、追问、求真的课堂教学新样态,构建“三五”的评价策略,让教育悄然发生,让素养应然落地。
方泰小学校长姚忠阐述方泰小学“锻造金石文化,涵育大美童年”的课程实施方案,介绍学校课程方案的政策依据和学校课程建设基础,基于金石文化,以书美言,以学美慧,以艺美趣,以行美情。他重点介绍学校课程实施,高效化实施国家课程,规范化实施地方课程,特色化实施校本课程,形成学校金石评价体系,让学生努力寻找价值感和归属感,点石成金,璞石成玉。
同济附小持续将课程方案转化落地,从课堂教学方式变革、数字化转型赋能、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推进“双新”实施,践行育人方式变革,深入研究实践,探索校本化的行动路径与实践方向,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