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嘉卓工程”诸佩利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深度学习视域下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评价》项目研修活动在同济大学附属嘉定幼儿园开展。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施燕,上海市特级教师、嘉定区教育学院幼教教研员诸佩利,诸佩利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成员和市级课题组成员参加活动。
○直击现场,发现科学
本次活动聚焦“发现户外游戏中的科学契机”开展现场观摩和研讨。与会成员走进幼儿园各个区域观摩幼儿的户外活动。在沙水乐园、泥坑乐园、土木总动员、建筑工地、恐龙车野营区、小农场等活动的观摩过程中,看到幼儿园丰富的游戏环境和教育资源,感受到孩子们在户外活动中的愉悦情绪和积极探究的学习品质,见证了孩子们在快乐游戏过程中深度学习的自然发生。
随后,他们观摩同济大学附属嘉定幼儿园刘羽岚老师执教的小班集体教学活动《好吃的橘子》。围绕秋天常见的水果橘子和它的朋友们,刘老师通过亲和自然的师幼互动和智慧激趣的语言,引发了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橘子的明显特征,激发了幼儿对橘子浓厚的探究兴趣。
○互动研讨,智慧碰撞
基于对户外活动的观摩,工作室成员围绕“看见了什么——有没有科学探索的契机?想到了什么——环境和材料如何引发幼儿探究过程中的深度学习?”两方面展开小组交流。他们肯定同济附幼的儿童友好环境和幼儿的创新意识,肯定同济附幼的教师充分给与幼儿不断尝试的机会、不断创造解决问题的机会,从而引发了诸多户外游戏中的科学契机。
同时,结合本次集体教学活动,教师们聚焦幼儿经验的迁移和运用,探讨了活动中幼儿的科学探究契机以及教师的支持,在讨论中思维得以碰撞,共同获得了成长。
○专家点评,明晰方向
诸佩利肯定同济附幼丰富的物质环境、儿童友好的心理环境和教育资源观,结合幼儿科学活动中深度学习观察要点,还肯定了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认知层面的新旧经验链接”“社会层面的主动合作”等典型特征,看到了幼儿深度学习的可能性。同时,鼓励教师利用好分享交流、高低结构的链接更好地支持幼儿的发展。
围绕集体教学活动,诸佩利老师肯定活动内容来源于问题、来源于自然、来源于主题的高低结构活动转换和对幼儿原有经验的分析。引发思考,如何发挥集体教学活动的独特价值,将个体经验转换为集体经验,运用小班幼儿能理解的思维导图进行梳理和提炼,帮助幼儿厘清经验。
施燕肯定户外活动中幼儿积极探究、喜欢探究的深度学习状态,鼓励教师要看到各类活动中科学探究的契机和内容,并为幼儿提供支持。同时,对集体教学活动的来源和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师精彩的师幼互动表示了欣赏。针对活动目标的落地提出建议,引发幼儿充分主动地调动各类感官感知橘子的主要特征,促进幼儿对橘子的细致观察和顺序观察。
○讲座培训,专业引领
下午,施燕以“幼儿‘记录与交流’核心经验发展及教师的倾听与支持”为主题做讲座。聚焦“记录与交流”核心经验概述和促进幼儿“记录与交流”的支持性策略进行讲解,并围绕幼儿“记录与交流”核心经验的发展和特点与在场教师进行积极互动,引发教师就“有意性、对象内容、表征方式”三个维度进行深入思考。
本次活动拓展了团队教师的专业视野,促进了教师对幼儿户外游戏中探究契机的敏感捕捉,刷新了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理解,助推了教师对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细致观察、思考分析和有效支持,为师幼共同成长注入了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