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市区联动提升嘉定新城教研专业水平的行动研究项目第二次管理者例会在苏民学校召开。本次活动以“立足‘双新’,聚焦‘两课’深度教研”为主题,通过示范课展示、微讲座引领、专家研讨等多元形式,推动“双新”改革落地,助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原副主任陆伯鸿、上海市综合教研员金京泽、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初中语文教研员曹刚、嘉定区教育局副局长李娟、嘉定区教育学院院长许晓芳、嘉定区教育学院副院长秦惠康、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原数学教研员齐敏、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学院原物理教研员贾慧青、初中各校相关领导以及区教育学院相关学科教研员等150余人参加活动。活动由嘉定区教育学院初中教研部主任孙凤主持。
※展示交流
苏民学校李百勉老师执教数学展示课《圆背景下的锐角三角比问题(二)》,以“自主命题反刍策略”为核心,引导学生从“被动解题”转向“主动创题”。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五嘉定实验学校何倩老师以“光路旅程”为情境主线,体现“做中学”理念,学生小组协作完成单元知识网络图,实现零散知识的结构化整合。
曹刚指出,探寻题目背后可迁移的能力至关重要。可迁移能力的培养,不能仅停留在知识表面,而是要引导学生从现象到知识,将知识结构化,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结构化的知识解决问题。李老师和何老师的的课在这方面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思路,为提升复习有效性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金京泽围绕“如何提升师生的学科素养”进行分享。他指出,可以借助数据助力精准教学,强调教师学科素养提升的重要性,鼓励教师在做题、“解构”题等方面下功夫,合力打造“智能”作业库与试题库,利用技术赋能教学,实现从题海战术向精准教学、个性化学习的转变。
贾慧青从单元视角的框架建构、学科特色的实验重现、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三个维度肯定何老师,并建议:一是思考在复习课中如何更有效地呈现学生实验,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二是强调复习课问题情境创设应更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三是鼓励增加更多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环节,提升学生参与度。
齐敏指出,李老师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选择精心,以题目为依托落实知识与方法;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交流充分;重视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强化学习效果。
会上,上海大学附属嘉定留云中学周晓旭和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五嘉定实验学校高成员老师进行微讲座分享。
※互动研讨
下午,来自项目校的数学(南苑中学、南翔中学)、物理(迎园中学、疁城实验)、英语(上外嘉外、中科实验、华江中学)三科代表以及区三科教研员,分别围绕 “问题—策略—举措—成效” 进行交流。
陆伯鸿提出,数学要招势而动,物理要借势而进,英语要顺势而上。他着重强调,各学科要善于总结可迁移的典型经验,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综合复习课的设计要“点面结合,点动成线,线动成面”,为各学校学科发展及活动推进指明了方向,助力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好地适应时代变化,提升教育质量。
李娟指出,项目即学习,意味着在实践中学习;项目即参与,倡导在实践中改进,进而形成并深入研究可迁移的能力;项目即管理,强调研究要让所有教师都参与进来,且要将研究切实落实到细节之处,以质量提升的结果作为重要评价依据。她提出三个“为”为嘉定教育指明方向:顺势而为,以目标为导向;秉持问题导向,主动作为;立足效果导向,创新有为。
许晓芳指出,要思考管理效能的有效提升。一方面,要考虑本校的问题及路径实施,例如本校作业设计,聚焦两课研究以及资源库建设情况;另一方面,要思考项目校与牵手校如何携手共进,以及教研室管理效能的提升,明晰当下困难点与可提升点,进一步深化对 “研训一体” 的思考。
本次初中理科专场教研活动,通过示范课展示、微讲座引领、专家研讨等环节,在“双新”背景下为“两课”深度教研提供了丰富思路与实践方向,将有力推动区域初中理科教学改革,助力教育质量迈向新高度,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