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劳动课程改革创新,推动“劳动微项目”的学习活动设计,3月25日,嘉定区小学劳动学科教研活动在民办华盛怀少学校开展。本次活动以“非遗花草纸”制作为实践载体,通过课堂展示、教学研讨与专家点评,探讨劳动教育与校本特色、传统文化融合的创新路径。嘉定区教育学院教研员严海平及各校教师代表参加活动。
◇课堂展示:非遗文化融入劳动教育的生动实践
民办华盛怀少学校小学部陈柳青老师执教一年级第二学期劳动公共项目课程第二单元《造纸》第3课时《非遗花草纸》。基于学生认知特点,陈老师创新设计了“三阶梯”教学策略:情景导入,感知生命之美,课前通过学校特色课程生命教育建立“花草与纸张”的生态联系,激发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好奇心;分层突破,巧解操作难点,借助“铺浆三步法”分解造纸步骤,结合多媒体动态演示,直观呈现抄纸、铺花、二次铺浆等关键环节;实践探究,深化劳动体验,学生动手完成从抄纸到制作花草纸的全流程,在实践中感受传统工艺的智慧与劳动的成就感。
◇教学研讨:聚焦设计优化与核心素养培育
各校教师围绕课程设计与实施展开深度研讨,根据教师点评内容,提炼课程亮点与建议:一是课程融合本校特色课程与文化传承,创新性将非遗花草纸制作与学校生命教育课程结合,通过“生命认知—传统技艺—动手实践”的递进设计,既传承非遗美学,又深化劳动教育内涵;二是阶梯式教学策略精准施教,针对低龄学生特点,采用“三阶梯”策略(认知铺垫→难点分解→分层实践),配合多媒体资源与“铺浆三步法”,有效突破手部力量弱、注意力短的教学难点;三是问题导向的实践评价体系,通过设计递进式实践任务和可视化评价表,引导学生在“抄纸—铺花草—二次铺浆”中主动探究问题,建立“观察-分析-优化”的闭环劳动思维。建议增设“问题回溯”环节,在学生展示作品时,结合板书关键步骤追问操作难点,将个体经验转化为集体知识建构。
◇活动总结:以匠心致创新,以实践育未来
严海平强调,教师要用问题引领的方式,层层推进,抓住生成性的资源,发现学生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寻找解决办法,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其作用,促进学生思维的迁移。
本次教研活动通过非遗花草纸课程,呈现了劳动教育“做中学、创中悟”的核心理念,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生,让学生在劳动中感悟文化传承与生命成长的双重意义。学生掌握了非遗技艺,在解决问题中培养了耐心、细致与创新精神。教师将继续钻研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升劳动核心素养,让每一堂课成为学生“手中有活、眼中有光、心中有爱”的成长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