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区初中六年级语文作文专题研讨活动在朱桥学校开展。嘉定区教育学院教研室初中语文教研员羊桂华、嘉定区教育学院教研室初中语文原教研员朱凤芳参与指导。各校六年级语文教师代表参加本次活动。
◇课堂展示
朱桥学校张思雨老师执教《让真情自然流露——如何让情感富有层次并具象化》。张老师聚焦学生作文中情感表达存在的问题,巧妙引入“情感—事件变化图”这一思维支架,引导学生从单元课文中梳理提炼阅读策略,通过分析经典课文《那个星期天》及学生例文,让学生直观感受情感变化脉络,深入探究情感具象化的方法。
马陆育才联合中学陈凤婷老师执教《让真情自然流露——如何挖掘文章主旨》。陈老师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情感浮于表面、主旨模糊不清等问题,以《鹬》《穷人》等经典片段为范例,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聚焦情绪转折点,运用“情绪溯源法”深挖情绪产生的根源,构建“渴望—阻碍—行动”模型,解析文章的矛盾冲突,助力学生精准提炼主旨。
◇教师说课
两位教师针对教案修订流程进行探讨,涵盖教学设计的多次设计、问题间层次的构建、教学策略调整以及作业规划等四个关键环节的说课活动。
张思雨表示,在本次教学设计的迭代过程中,其核心始终聚焦于两个关键要素。首先,通过运用“情感—事件变化图”和问题链等教学工具,将抽象的情感表达方法具体化,确保学生能够明确理解并有效掌握在写作中如何自然地表达真实情感。其次,强调思维的结构化,通过构建递进式的问题链,引导学生从回顾个人写作经历,深入挖掘情感表达的难点,进而探索相应的解决策略;同时,强调写作技巧的综合运用,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陈凤婷表示,聚焦于三次教案迭代过程中教学环节的优化策略,揭示了如何借助策略工具的升级与实践活动的细化,引导学生从情绪描写深入到主旨提炼,从而实现真情实感的自然表达。在三次教案的调整过程中,始终致力于实践“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理念,遵循“问题暴露→工具指导→实践迁移→反思固化”的教学路径,助力学生突破写作中情感表达的表面化困境,达成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专家点评
朱凤芳指出,当下孩子写作真情实感缺失,中考作文需重视人生感悟表达。她建议,作文教学时,提供范文要突出精准性与情感性,做好作文修改成果呈现,并且从六年级抓起作文教学 。
羊桂华指出,写作教学意义重大,需将“学情—目标—学习任务”模式融入其中。一方面,教师要深挖教材写作资源,搭建写作支架,重视学生作文修改能力的培养,巧用评价量表助力修改。写作指导分写前、写中、写后多个环节,值得深入思考。同时要坚持以学定教,将学生作文问题作为教学重点,依据阅读目标确定写作目标。
通过本次研讨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了展示才华与交流学习的平台。教师们将持续深耕教研领域,深入探索作文教学的创新之路,不懈努力提升教学品质,为学生的写作素养提升与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