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以“促进数学理解 发展核心素养”为主题的嘉定区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研讨活动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定小学开展。全区120余名四年级数学教师参加活动。活动由嘉定区教育学院小学数学教研员汤丽红老师主持。
上师大附属嘉定小学郑蕾聪老师执教四年级《小数加法》一课。郑老师通过情境引入、激活旧知、复习整数计算法则,再在分层探究、小组合作中明晰算理,对比提炼共性: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在教学中注重总结算理与归纳算法的融合,在充分体验中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体会运算一致性,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建构。
外冈小学刘青燕老师执教四年级《小数减法》一课。刘老师让学生自行编题后进行归类,在计算的过程中探究小数减法的计算法则,明晰算理及方法,最后运用一则数学文化故事,强调了计算法则的共性: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整堂课由问题出发,化“散”为“整”,练习设计丰富,具有思维含量。
上师大附属嘉定小学的陈彦辛老师分享《优化作业设计,促“高阶”思维》的教学经验。陈老师立足布鲁姆教育理论,从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创造性和敏捷性五个维度出发,把思维品质的特征和因素与知识点深度融合,对图形与几何板块及本学期小数的练习设计进行案例分析。
封浜小学吴雅琴教师做《指向量感培养的小学数学浸润式教学实践研究》的微讲座。她从课标出发,介绍浸润式教学的特点:情景化学习、多感官协同、跨学科整合、系统化进阶,并提出了三个具体实施策略:情境浸润——构建“问题-需求”联动机制、体验浸润——打造“操作-反思”双循环模式、支架浸润——建立“比较-结构”认知网络。
汤丽红总结。她指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优化学习活动,促进数学理解;加强习题设计,促进高阶思维发展。教师应当要基于学生的眼光收集体现学情的典型作业,利用作业中反馈的创新点、独特点、易错点、疑问点、盲区等具有批判思辨价值的资源,引导学生有理有据地展开数学交流与对话,引发其思维的碰撞与交锋,进而促进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