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博翔幼儿园开展“以幼儿为主体的一日作息安排变革研究”的研讨活动。嘉定区教育学院图书信息部主任、幼教部教研员黄悦,嘉定区教育学院学前幼教部教研员郁婷,南翔幼儿园学前教育集团理事长、南翔幼儿园园长邓姝雯及南翔幼儿园学前教育集团各公办园园长、业务副园长、试点班教师参加活动。
◇思维交响——奏响作息变革“合奏曲”
各园所以“作息做了哪些调整?为什么这样调整?调整的成效如何?”为切入点分别分享在一日作息安排变革中的深度实践与经验。
博翔幼儿园陆琦老师分享《雕琢“时”光,做实做细每一日》。幼儿园在细细雕琢新作息时,严守作息稳定、活动时间等底线。新作息变化显著,融合点心与低结构活动、调整户外活动安排、保障一对一倾听、实行场地动态预约。面对户外照料、运动量的保障、场地预约等难题,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调整。同时,幼儿更从容、投入,教师也获得了更多观察与倾听幼儿的契机,有力推动了课程的自主发展,关注到幼儿的个体成长。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定幼儿园陈尧霞老师分享《时序赋权:幼儿园一日作息弹性化变革的实践探索》。幼儿园聚焦五大关键变化,包括以室内外场域区分呈现作息、保障体育游戏时间、推进个别化学习活动一日化、优化来园转场以及丰富户外活动样态。变革旨在解决倾听时间不足、体育游戏安排不合理等痛点,遵循课程指南原则,力求提升活动实施质量,为幼儿成长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古猗幼儿园陈蕾老师分享《重构时空·赋能成长:幼儿园一日作息变革的实践》。古猗幼儿园积极响应教育纲要与评估指南要求,开启两轮一日作息变革:首轮变革从空间、时间、赋权着手,整合户外场地资源,重组时间减少环节转换与等待,赋予师幼场地选择权;二次优化时,增加下午体育游戏,尝试连续户外活动,推行插入式点心,助力幼小衔接等,旨在提升幼儿自主能力。
新翔幼儿园柏佳嫣老师分享《欢享户外,快乐体验》。在面临教师观念固化、场地小、活动模式单一等难题时,幼儿园以“户外欢享日”为形式探索变革。调整后的户外两小时活动更丰富,整合零散环节。这一调整基于教育文件精神和园情。实践初显成效,幼儿体验多元,教师也在成长,未来还将持续优化。
上海大学附属嘉定留云幼儿园王佳旎老师分享《统筹资源利用 优化组织实施》。幼儿园积极探寻“幼儿发展优先”理念下的作息变革之路,将户外两小时活动组织从“1+1”优化为“1.5+0.5”模式,统筹场地与材料使用。变革后各类课程资源利用更充分,课程实施转换环节更优化,教师课程意识也有所转变。后续,园方还计划借助“微格研究”“证据链思维”,持续优化作息安排,为幼儿成长助力。
怀少幼儿园沈烨老师分享《重塑时间,探寻儿童世界建立新可能》。幼儿园在开展“小当家伙伴时光”活动中,重塑幼儿一日作息,赋予幼儿自主选择权。在灵活的作息框架下,不同年龄段幼儿能选择心仪场域,四类活动有序开展。活动促进了幼儿自主成长,还提升了教师能力。未来,园方也将探索 AI 时代下活动的新方向。
◇转换衔接——捕捉成长的“灵动音符”
分享环节后,教师们聚焦各年龄段幼儿从户外活动转换至室内的“转换环节”进行深度观察。过程中,幼儿们从容不迫,有的自然地进行一对一倾听,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有的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进行活动。教师们给予幼儿自由的空间,耐心观察、适时引导,为幼儿的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持,每一个瞬间都仿佛跳跃的音符,奏响了幼儿成长的美妙乐章。
◇和声共鸣——校准以幼儿为主的“新音阶”
活动进入深度讨论环节,教师们根据各园所的分享、现场观摩的思考以及关键问题展开热烈研讨。同时针对课程质量保障、季节作息考量、卫生安全问题、点心时间优化、运动发展水平兼顾、倾听方式探讨等方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黄悦指出,弹性作息并非最终目标,而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途径。各幼儿园应始终坚守儿童主体性立场,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本园幼儿的作息安排。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执行、反思并提出建设性建议,以充分的证据证明实验的价值。同时,要时刻以儿童的视角思考问题,努力为儿童定制充满意义、美好的生活体验。
本次研讨活动为南翔幼儿园学前教育集团各园提供了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在思维碰撞中对后续继续深化一日作息安排变革研究有了深度的思考。各园将以此为新的起点,持续探索更科学、合理、符合幼儿发展需求的一日作息,助力他们在成长道路上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