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聚焦大观念统领下的“造型·表现”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教研活动在上海市宝山区顾村实验学校开展。嘉定、宝山和静安三区携手,深度探索“大观念统领下的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主题教研活动。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小学美术教研员徐敏、宝山区教育局学生事务部部长沈华明、各区小学美术教研员、上海世外宝山教育集团总校长吴佩芸、上海市嘉定区德富路小学校长张彩萍出席活动,各区小学美术教师代表参加活动。
◆协同共育·城乡美育成果展启幕
活动伊始,与会教师参观2025年“关于缩小城乡学生艺术素养差距的行动研究的深化”项目成果——我有一颗种子(成长•印记)世外宝山教育集团小学生美术作品展。
本次展览是世外宝山教育集团五校联合的成果结晶。在吴佩芸的统筹引领下,宝山区教育学院小学美术教研员李欣的指导下,五校校长与教师团队深度协作,整合各校艺术教育资源,共同参与展品筛选、展区设计及活动组织。展览分为四个展区,共计18个主题,1000余件学生作品,展现了学生艺术成长过程中的收获与蜕变。
◆多维对话·素养培育路径突破
宝山、静安、嘉定三区教研团队以“大观念·真问题·深实践”为主线,通过多元形式共探“造型·表现”领域课程的育人转化。吴佩芸强调,艺术教育应从“学科教学”走向“育人实践”,通过大观念的引领,帮助学生构建艺术与生活的联结。
静安区教育学院小学美术教研员沈瑞芝以《彩虹的故事》《我的太阳》为案例,揭示从“知识串联”到“思维并联”的教学升维路径。
宝山区教育学院小学美术教研员李欣借《三级教研赋能课堂》报告,呈现90天33稿的磨课历程,提炼教学目标设计的七维标尺。
宝山区顾村实验学校美术教师翟芸倩从“空中课堂移植困境”破题,通过儿歌支架、容错机制等策略,诠释“不完美的完美课堂”新内涵。
嘉定区德富路小学美术教师王丽丽执教《上天摘星星》,通过课堂实践展示学生素养培育路径的突破方式。
三区智慧碰撞,共同勾勒出“双新”背景下“学科教学→育人实践”的转化图谱。
◆精研实践·教学新样态呈现
王丽丽执教《上天摘星星》展示课,生动诠释了在“双新”背景下课堂教学实践,让学生掌握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思维方式,用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思维,运用多种方法达成教学目标,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创设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理解美术现象。精彩的课堂展示赢得现场专家和教师的一致好评。
◆教研赋能·鱼缸式教研新机制
在本次教研筹备中,嘉定区小学美术教研团队创新引入“鱼缸式教研法”,德富路小学作为嘉定区教研领导力项目校做了积极的探索。德富路小学美术学科共同体作为核心观察组,与宝山区、静安区教研团队形成内外双圈互动:内圈教师围绕《上天摘星星》教学设计展开沉浸式研讨,外圈观察员通过实时记录、关键词提取等方式分析教学策略有效性。这种“参与—观察—反馈”的循环模式,使王丽丽的三次教案修改精准聚焦学生真实学情,最终形成可迁移的探究式教学策略。
◆专家领航·美育新生态构建
徐敏强调,《艺术课程标准》关于一二年级的“造型·表现”艺术实践活动中提出“美术学习需保持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大观念,想要达成大观念需要通过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进行落实,引导学生通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的环节,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她呼吁教师们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多探究性学习的机会。
她指出,本次活动展示了三级教研机制的强大支持力,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复制的教学范式;通过市级引领、区级协同、校级落地的联动模式,教师们实现了从“经验型”到“研究型”的角色转型。她鼓励教师们将研讨成果转化为日常实践,共同推动艺术教育的创新发展。
沈华明在总结中高度肯定区域联动成效,评价活动的三大特点:理念与实践的融合、传统与创新的对话、区域联动的典范。
本次教研活动为“双新”背景下的艺术教育改革提供了经验。未来,市、区、校三级教研团队将继续携手,深化大观念统领下的单元教学研究,让艺术教育真正成为学生感知美、创造美、表达美的成长舞台。德富路小学也将继续发挥“教研领导力孵化器”作用,通过鱼缸式教研法持续优化教师成长生态,让美育真正成为城乡学生素养共生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