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活动在同济大学附属嘉定实验小学开展。活动围绕“多元融合”“手册导航”两大主题,通过课例展示、专题分享与专家引领三维联动,探索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实施与活动手册开发实践。上海市跨学科教育正高级教师、金山区教育学院原小学两类课程教研员陈金良,嘉定区教育学院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教研员邵红霞,同济大学附属嘉定实验小学副校长刘莉、同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副校长黄诗韵,区内各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组长、小学两类课程中心组和青蓝教师团队成员参加活动。
○课堂展示
同济嘉小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组长王艺璇执教二年级《我是博学香囊师》。学生们结合先前所学的中草药和香囊知识,通过对话AI智能体寻求科学的香囊配方,借助亲手制作的天平、砝码称量出精确的药材剂量,装袋完成个性化端午小香囊送给特定对象,体现了课堂的趣味性与多元融合性。
课后王老师以《巧手称香囊,香韵赋安康》为题,进行说课与教学反思。整个项目通过“文化认知——工具复原——实践创新”的递进式学习,从“技术赋能,科学配方”“合作称量,制作香囊”“香囊展示,交流反思”三个环节,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同时还提出在未来的教学中需更强调“技术辅助”而非“技术依赖”,让学生既会使用现代工具,又懂得尊重传统智慧。
○交流分享
同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副校长黄诗韵分享《“双新”视域下学校课程统整的破局之道——综合实践活动、劳动课程(部分内容)与校本课程的整合实施》,从课程实践背景与价值意蕴、推进目标与实践路径、具体行动与经验策略这三个方面介绍学校在“双新”视域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劳动课程与校本特色课程的统整方法。学校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时、教学方式统整打通,体现课程育人的“双重属性”。
同济嘉小科学组教师孙晓静分享《智能生物芯片技术在肥牛卷检测中的应用(五年级)》课程案例。基于现实形成驱动性问题“如何为我校食堂设计出适合小学生食用的健康肥牛卷选购方案?”采用项目化学习(PBL)模式,以跨学科融合方式,致力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数据分析、信息处理和创新设计能力,凸显了学生作为校园主人翁的责任与担当,增强了学生对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的重视。
同济附小综合实践教研组组长张薇老师以《以活动手册设计撬动高阶思维培养——以“共治的道路”为例》为题分享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活动手册设计、应用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成果。张老师的活动主题基于学生真实生活和认知经历,以成果导向确定项目流程与目标,以活动手册串联所有子活动。“共治的道路”以“如何缓解校门口周边道路上下学时的交通拥堵”,借助信息技术、数学统计等研究方法,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评价、反思与改进”的全过程,形成解决真实、复杂问题的思维路径,感受智创带来的社会价值。
○评课赋能
陈金良肯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方面的前瞻性和引领性,对劳动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实施是有依据、有底气的,两者都是综合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将两者统整融合,在教学目标、内容等方面需要更好地建立起来,需要将两个课程的核心素养对应起来,这样一定能实现1+1>2的效果。
邵红霞肯定同济附小、同济嘉小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上的开发与实践,同时在主题模块化的设计和如何进行课程整合方面又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她强调,活动手册在主题活动中的重要性,将整个项目推进的过程详实记录下来,也能让学生更清晰地见证自己在活动中成长的足迹。最后提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可以利用AI赋能学习,促进探索与实践,提升学生素养。
封浜小学陈志强老师肯定王老师使用AI提问环节的指导,还可以更多地体现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过程,学生开始提了一个不是很明确的问题,通过教师一步步引导,让学生把问题逐渐精细化,在层层递进中建构起提问时的技巧与逻辑的完整性。
华旭双语李保燃老师评价王老师设计的小组合作分工明确,问题驱动贯穿了整个项目过程。当然在AI提问环节中可以提供更专业的信息来源做托底,中草药的安全性也要有所考虑,可以更注重细节性。
嘉世云翔小学王泽宇老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劳动课程融合,可以更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学习手册是学生较好地学习支架,分享环节能让学生更流畅地表达学习过程中的收获,重视语言表达的培养。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展示了同济附小、同济嘉小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经验成果,让教师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了新的认知和感悟。教师们带着对课程设计的启迪,对课堂教学的思考,踏上推进“双新”实施的教育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