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区教学数字化转型展示交流活动暨整体试验样板校展示活动于5月14日下午在黄渡中学开展。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市教委教研室)科研部副部长、市教学数字化转型总项目组核心成员、整体试验样板校初中数学学科中心组指导专家邵骁,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市教委教研室)综合教研员、市教学数字化转型总项目组核心成员、市项目组联系嘉定区教学数字化转型工作负责人周杰,嘉定区教育局基教科科长凌雪花,嘉定区教育学院初中数学教研员王超、化学教研员姚艳烨,本区项目学校及青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教师代表参加活动。活动由区教育学院数字化转型项目中学段负责人曹立主持。
●领导讲话○三全推进,提质增效
凌雪花代表嘉定区教育局对黄渡中学在教学数字化转型工作中做出的积极努力和探索表示感谢,并对学校取得的成绩表示认可。她表示,黄渡中学的教学数字化转型有三个特点:一是全员、全学科参与;二是课题引领、教研参与、课堂实践的全链条推动;三是全团队自上而下的高执行力。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过程推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提升。她强调,深化研究和持续学习在课堂教学变革中的重要性,指出教师应学习新技术,如利用AI赋能教学设计和分析,以实现精准教学和个性化资源推送。她希望通过数字化转型项目,推动学校间的交流和经验分享,借助技术撬动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有效性,以促进整个区域教育质量的提升和高质量发展。
●专家点评○技术为舟,教育为渡
邵骁针对七节展示课,探讨了从学科应用技术融合的视角出发的五点思考:一是以“引导学件共创”推动教师成为数字内容的重构者;二是以“实验数据驱动”打造真实可迁移的探究路径;三是以“测评信息反馈”支撑全过程教学决策;四是以“结构活动参与”构建全过程表达机会;五是以“主题引领+机制协同”支撑“三个助手”持续落地。他提出,“三个助手”的本质是一种引领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催化剂,黄渡中学的实践启示所有人:真正的常态化应用需关注“技术引发的教学生态变革”。
周杰针对本次活动,以“整体、试验、样板”三个关键词进行点评:整体表示学校系统性推进,包含明确主线、压茬推进和构建教育生态;试验强调学校探索与实践,允许试错与迭代,通过校本实践、教研驱动展现;样板明确了样板校需具备标杆性、复制性和辐射力。黄渡中学通过经验分享、区域带动和未来导向展现其样板价值。
邵骁及周杰期望黄渡中学能继续深化工作,为中小学教学数字化转型提供具体可行和创新的参考范例,并建议围绕学校按学期或学年锁定教研主题进行细化,以促进更深入的教育生态重构。
●课例展示○多学科共建,数字技术点亮课堂活力
本次活动中,黄渡中学六门学科共7节课例集中亮相,展现了数字化技术如何为传统课堂注入创新活力。语文学科,老师借助AI智能修改功能优化习作表达;数学学科,老师运用动态几何模型突破空间思维难点;英语学科,教师结合思维风暴工具与数字人互动,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历史学科,教师依托数据反馈与时间轴梳理史脉;化学学科,实验通过平台实现猜想显性化与数据整合;体育课,老师们则利用智能手环与光电球精准监测运动负荷。各学科均以数据分析工具为支点,推动教学从知识灌输向思维训练转型,构建“精准化、互动化、可视化”的新型课堂生态,彰显技术赋能教育的创新价值。
●微论坛研讨○“三个助手”赋能,共探转型路径
以“翼渡教师的数字化转型之路”为主题的微论坛中,各教研组分享数字化工具的常态化应用经验:数学组依托备课助手定制几何学件,突破空间想象难点,提升教学效率;理化组通过DISLab实验系统,实现“做真实验、看活数据、解动态图”,让抽象概念“可视化”;语文、英语组借助互动工具与AI辅助,实现课堂精准教学,学生写作与表达能力显著提升。
各组还明确了下一阶段研究方向,如:深化AI作文评价、优化实验数据模型等,展现了教师团队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创新勇气。
●学校报告○“数字赋能,渡人自渡”:黄渡中学的转型实践
副校长徐国忠在报告中,从四大维度总结数字化转型成果。教师赋能:分阶段开展“三个助手”专题培训,教师数字素养显著提升;课堂革新:以任务驱动策略推进技术常态化应用,学生参与度、学习兴趣大幅提升;学校发展:出版数字化转型专刊两册(收录68篇案例与论文),《未来“云渡”:教学数字化转型整体试验样板校建设路径与策略研究》和《数字化背景下,利用“四评协同”机制,提高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研究》立项为区级课题;未来展望:计划深化人工智能与教学融合,构建个性化评价体系,打造“爱渡课堂”数字化新样态。
从课堂到教研,从教师到学生,黄渡中学正以数字化技术为翼,书写教育创新的生动篇章。这场“翼渡教师”对于“爱渡课堂”的探索,是技术的革新,也是教育理念的升级。未来,学校在AI与教育融合领域继续探索,为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标杆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