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嘉定区教育系统第六届“双名工程”郁婷学前教育工作室第一小组研讨活动在博翔幼儿园开展。本次活动以“自主性游戏中指向幼儿自我效能感培育的师幼互动实践研究”为核心,通过读书感悟分享、案例追踪、现场观摩与深度研讨,探索在师幼互动中支持幼儿自我效能感提升的策略。嘉定区教育学院学前教研室教研员郁婷及工作室第一研究小组成员参加活动。
●沉浸书香,萃取教育智慧密码
白银路幼儿园范长瑜老师做《互动还是干扰?》的读书分享。她提炼书中“有效教师的七个特质”——专注、敏感、具有回应性、尊重他人、真诚、成为好榜样、和儿童在一起很自在,结合日常教育行为展开深刻反思,期望他们都能成为对儿童言行想法着迷的有效教师。
●深挖个案,解码成长背后故事
小蜜蜂幼儿园张丽霞老师分享案例《我的帽子呢?》,聚焦小班幼儿在自主性游戏中的自我效能感的多维表现,从社会交往到认知行为再到情感动机,层层剖析幼儿的游戏行为在情感维度、游戏兴趣、社会交往中效能感表现,以及教师后续的支持策略。
嘉秀幼儿园朱静莉老师以《当积木倒塌时》为切入点,对比两名小班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对于积木倒塌的不同反应,又结合幼儿的性格特点,让“倒塌的积木”成为教育契机,彰显师幼互动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博翔幼儿园宋蒙蒙老师分享跟踪案例《在经历中积蓄能量——一日生活中的桐桐》,从沙水、建构、角色游戏等场景切入,记录幼儿的转变;还通过互动细节分析,展现教师如何在日常陪伴中捕捉契机,让平凡的游戏时光成为幼儿自我效能感生长的土壤。
●定格现场,探寻沙水成长印记
小组成员共同观摩中(3)班宋蒙蒙老师组织的户外沙水游戏。教师们采用分组跟踪记录法,近距离顾观察幼儿,聚焦游戏过程,捕捉师幼互动的关键瞬间。
在研讨环节中,小组成员结合观摩案例,围绕指向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师幼互动,展开解读与分析。
郁婷肯定教师们对幼儿持续性跟踪观察的研究意识,并在师幼互动中分析对幼儿自我效能感的推动作用。同时鼓励教师关注幼儿主动发起互动的场景,看见并读懂每一个幼儿,判断其需求背后的发展意图,才能提供更适宜的互动支持幼儿的自我效能感提升。
本次活动为教师们搭建了“理论浸润——实践研磨——反思提升”的成长平台,提供了可借鉴的互动策略,激发了对教育本质的深层思考,为他们的专业成长注入持久动能力。未来,工作室成员将继续深耕幼儿游戏行为分析与师幼互动策略优化,让每一次互动都成为幼儿自信生长的支点,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反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