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区级STEM主题研讨活动在同济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开展。本次活动以“平台搭建+课程深化”双线发力,为青少年科创成长注入强劲动能。
●四方聚力搭平台:科技工作坊解锁科创新体验
恰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个STEM教育中心落地上海的契机,作为教育部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同济附中近期圆满举办了“红领巾爱科学主题展示活动暨同济大学嘉定基础教育集团新能源汽车AI+科技工作坊成立仪式”。同济大学、上海国际汽车城园区少工委、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研究中心与同济大学嘉定基础教育集团“四方携手”,为青少年打造跨学科、重实践的科创成长高地。
仪式现场暖意与科创热情交织。同济附中党总支书记林秋琴在致辞中传递对少年科创成长的殷切期待,随后与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党委副书记葛畅,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陈杰,上海市新能源汽车数据中心主任乔丽共同启动工作坊,光影流转间,标志着同济少年科创探索有了坚实“四方后盾”。
这份支持体现在仪式上,更落实在资源赋能中。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宣讲团成员、原氢能巴哈车队领队陈顺祥,为现场队员生动讲解氢能汽车奥秘,展现高校科创魅力;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研究中心(全国成立最早、接入数据量最多的地方性新能源数据平台)送出“探索大礼”——数据创新实验室负责人杨杰将“数据钥匙”授予队员代表,让科创实践从“凭兴趣”迈向“靠专业”。
活动现场还藏着诸多“科创彩蛋”:全国首个氢能博物馆校园分馆首次亮相,同济大学氢能巴哈汽车变身“活教材”,后续“红领巾爱科学主题展示活动”中,队员们通过打卡互动巩固知识、感受AI魅力,集齐印章还能领取专属科创礼物,让科学探索“有料”更“有趣”。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工作坊成立并非偶然。此前,同济附中已通过“红领巾讲科学”氢少年讲解团、《汽车》主题校本课程推进STEM教育,如今工作坊的落地,更将探索从“日常课程”升级为“长效平台”。
●十年深耕研课程:项目化研讨引领区域新实践
9月23日下午,嘉定区“立足学生思维培养,以项目化学习推进STEM教育”初中STEM主题研讨活动暨同济附中区级重点课题成果展示活动同步举行,汇聚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教研员、区教育局、教育学院研训员,区内初中分管副校长、STEM学科教师代表及同济大学附属学校教师代表等100余人,共探STEM教育实践新路径。
活动获得领导专家高度认可。嘉定区教育局基教科科长凌雪花对同济附中的STEM教育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肯定学生在课堂上展现的逻辑思维、表达与创新能力,以及教师对STEM育人价值的坚守。附中的STEM项目化学习为学生开启了用“设计思维”去解决真实的复杂问题,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高质量实施提供了实践经验与示范样本,并期待嘉定区能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区域特色STEM课程体系。
同济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科学副校长、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张元建教授聚焦项目设计,肯定同济附中从宏观项目框架到微观思维培养的系统思考,以及采用了很多先进的课程教学方法。他建议,STEM教育鼓励学生从兴趣驱动、能力驱动、知识驱动,项目设计需“高设计低结构”,打破固有思维,从“教学设计”转向“学生活动思维”,让探究真正源于学生、归于实践。
“从零散实践到系统课程,我们已走过10年。”同济附中校长邵学文在主题交流中介绍,学校依托设计思维,整合同济大学、上海国际汽车城等资源,创设真实情境项目,打造生境花园、同创乐园、文史慧园三大课程群。其中“同创乐园”聚焦“万物可造”,融合多学科知识,成为培育工程思维、创新能力的核心载体。
活动现场,张元建教授、外请工程师葛晨捷与学校教师代表围绕“弱化学科分野,强化问题解决”展开教研,针对《汽车》校本课程“夏日防晒”主题,张元建教授点评其与汽车工程的关联性,并为后续项目开发提供专业建议,进一步打通“校企地”协同育人通道。
五节精彩教学展示课成为活动焦点,均来自“同创乐园”课程群,以“新能源车”为核心载体,呼应“双碳”战略与汽车产业转型需求。六年级《探秘智能驾驶》通过智能小车车道识别、避障模拟,构建“认知—实践—迁移”三阶培养;《AI赋能博览公园》聚焦数据与AI应用;七年级《家用新能源车常见夏日防晒手段的比较与选择》课程,让学生直面“夏日新能源车变‘烤箱’”难题,从AI检索方案、设定500元成本约束,到搭建车模实验、分钟级记录数据,再到用“冰盾计划”论证每年省12度电,完整经历“问题定义—实验验证—方案优化”全流程,实现从“被动学”到“主动探”的转变。

正如课程设计初衷,同济附中通过“平台+课程”双轮驱动,为学生搭建科创实践舞台,也为区域STEM教育提供示范样本。未来,学校将持续依托地缘优势,深化多方协作,让更多青少年在科学探索中成长,让科技强国的梦想在实践中生根发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