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以“循童话之趣 探表达之秘”为主题的嘉定区小学三年级语文“双新”教材教法研讨活动在实验小学北水湾分校开展。本次活动由嘉定教育学院主办,实验小学北水湾分校和新成路小学承办,上海市浦东明珠森兰小学校长、正高级教师马宇萍,嘉定区教育学院教研室主任周雅芳以及全区三年级语文教师代表参加活动。
※教学展示
实小北水湾分校赵永芝和新成路小学范春峰两位教师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为例,进行第一、二课时的教学展示。赵老师以“童话想象”为主线,凭借精妙的教学设计与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充满趣味的课堂中扎实学习。整堂课以“旅行”为主题,贯穿情境化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在梳理“红头旅行路线”环节,教师巧妙借助平板填图功能,将抽象文字转化为直观图示,帮助学生迅速理清故事脉络;情感体会环节依据学生认知规律,设计了“品读角色语言—分析心情变化—领悟方法”三个层层递进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体悟人物情感的策略。整节课环节衔接自然流畅,通过“三个助手”技术赋能教学,为学生带来生动深刻的学习体验,也充分体现了以工具促进思维发展、以探究推动能力提升的教学理念。
范老师以“青头与红头的真挚友谊”为核心,围绕“青头的救助行为”展开教学,延续了单元“童话想象”的主线,通过关键词品读、动作模仿与情境想象等多种策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青头的心情变化,实现情感目标的具象落实。此外,范老师还适时引入“牛反刍”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在理解情节的同时,发现科学童话融合文学情感与科学认知的双重价值,从而在语文素养与科学思维的协同发展中实现育人目标。
※微讲座
实小北水湾分校徐倩瑜老师以《以课为镜,探索童话教学新方向》为题做微讲座。徐老师聚焦《在牛肚子里旅行》的两课时磨课经验,从童话教学的类型切入,明确情感共鸣、成长体验与科学认知三大类别,为教学实践确立精准定位。围绕长课文教学,她提出应避免细节碎片化,建议合理划分课时,第一课时聚焦“红头历险”,第二课时转向“青头救援”,并借助“故事山”工具串联整体叙事,探讨了科学童话的独特价值,强调实现文学情感与科学知识的有机融合。徐老师进一步指出,集体备课与信息化工具的应用价值,为探索童话教学新路径、促进学生快乐成长提供了有效借鉴。
※专家点评
马宇萍认为,在落实单元目标、凸显文体特征及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等方面成效显著。她从教学理念与实施路径层面,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优化方向。她强调,语文教学应始终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中实现育人价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需注重情境化设计与学习兴趣的激发,也须重视思维训练的深度与语言实践的品质;既要善用数字技术赋能教学过程,更应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生成性表现,适时引导、精准升华。她希望教师在教学中能建立整体性视野,强化目标意识与支架意识,通过有层次、有逻辑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语言运用、文本解读与审美创造中实现能力的阶梯式成长,最终让每一节语文课都成为学生言语与精神同构共生的鲜活场域。
周雅芳聚焦本次教研的深层价值,强调展示课应成为教师专业反思与能力重构的重要契机,鼓励教师从教学细节中凝练理念、在课堂实践中实现成长。周雅芳围绕教学优化路径,建议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立场,将学习主体性真正落实到教学环节设计中;要强化对学生发言的针对性回应,教学反馈应结合具体学习行为,实现评价的促进功能;要优化课堂提问语言,减少机械追问,教学环节推动师生互动走向自然生成、思维共融。她指出,深入理解单元整体架构与课时功能定位,是实现教学内容精准实施的关键,呼吁广大教师主动投身教研共同体,在集体智慧的碰撞中持续精进,共同构建具有生命力、成长性的语文课堂新样态。
本次教研活动通过课堂展示、专题分享与专业引领,为童话教学提供了清晰可行的实践路径。教师团队将持续深化单元整体教学研究,夯实语言运用基础,优化情境任务设计,在“双新”背景下不断探索以研促教、教学相长的专业发展之路,助力学生在深度学习中提升核心素养,实现全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