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种子计划戴隽工作室、嘉定区教育系统“嘉优工程”戴隽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区级“一起探索自然吧”暑期培训班联合研修活动在望新幼儿园开展。闵行区教研室教研员张静,工作室领衔人、真新幼儿园书记兼园长戴隽及工作室全体学员参加活动。
●现场观摩:捕捉幼儿自然探究实景
与会教师们共同观摩望新幼儿园户外活动。孩子们化身“自然小侦探”,在草坪上观察昆虫、在小新果园中辨认果树、在小新农场中探索动植物生长的秘密……展现出对自然世界的浓厚兴趣。在野趣纷呈的活动现场,教师们全程沉浸式观察,记录幼儿与自然互动的真实场景,直观感受自然教育活动中幼儿主动探究、自主发现的生动样态。
●经验分享:环境迭代赋能主动学习
叶城幼儿园卢怡箐老师以《一块“褪色”的记录板——“自然教育”理念下环境与材料支持儿童主动学习的实践》为主题,复盘户外记录板迭代,聚焦幼儿“速度竞赛”兴趣,用红蓝色笔绘制骑行路线图、搭建竞赛与复盘机制,联动家园骑行绘制不同骑行路线,使记录板从“装饰载体”转型为“幼儿思维可视化平台”,成为支撑主动学习的关键纽带。
望新幼儿园吴亦老师以《从“破界”到“无界”,让环境赋能幼儿的主动学习——“小新菜地”到“小新农场”的迭代实践》为主题,分享场域空间的教育价值重构,探索“无界”自然环境赋能幼儿主动学习。实践通过破“安全与探索对立”“成人主导设计”“思维场域局限”三重局限,推动环境功能、参与主体、学习形态三重转变,助力幼儿在开放探索中自然主动学习。
●互动交流:思维碰撞凝聚优化共识
活动现场氛围热烈,教师代表们围绕观摩现场实况、案例内容与主动学习的关联性展开热烈讨论,聚焦环境、材料,幼儿主动学习三大关键词进行分享。
清河路幼儿园陆婷老师指出,望新幼儿园围绕幼儿需求打造自然教育场域,捕捉儿童经验的生动实践。她结合卢怡箐老师的案例提到,教师通过“自我三问”倾听儿童,强调环境材料的核心价值是为儿童经验发展搭桥,助力主动建构。
菊园幼儿园王燕老师称赞望新幼儿园“低结构、高开放”的环境,认为其融合亲自然与美育,激发了孩子探究欲与创造力,实现了自然教育与生活的融合。她同时肯定卢老师将环境从“教师视角”转为“儿童实用”、吴老师推动“小新菜地”升级为“小新农场”的实践,强调这启示教育者需从预设者转变为儿童学习的观察者与支持者。
真新幼儿园姚静老师用“自然、真实、有序、自主、开放、愉悦”概括现场感受,认同“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学习场”。她点赞三处场景:小新农场孩子劳作并自主解决雨鞋陷泥难题、玩泥区材料有序且孩子沉浸其中、托班孩子雨天探索雨水。
戴隽提出“让孩子在大自然中主动学习、自然生长”的教育愿景,强调理想自然环境需具备四大特质:回归自然的真实感、多感官探索的丰富感、留有空间的创生感、无边界的揉活感。她认为,教育者应静下心多听孩子需求,推动自然与信息化融合,借助科学工具助力科学探究。

●专家点评:引领点拨明晰实践方向
张静以“慢下来,真实而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为核心观点,肯定望新幼儿园已高质量完成自然教育“第一课时”,成功打造出优质的自然探究环境,并从两方面点赞实践亮点。首先是自然资源利用多元化,不仅覆盖动植物、风霜雨雪、土地三类典型资源,还联动陶艺村、种植达人等外部力量丰富体验,更实现资源与生活深度融合,让资源真正服务生活;其次是儿童探究过程真实,孩子能自主解决雨鞋陷泥、观察水流等真实问题,探究动物生活习性,自然萌发科学思维,充分体现“顺儿童之势”的教育理念。
针对后续深化自然教育,提出两方面建议:突破固有动植物探索模式,打破“播种—照料—收获”的固定路径,鼓励孩子通过观察种植爷爷的劳作,学习成人隐性智慧,并结合植物生长时节、动物生活习性,优化菜园场地轮换时间,同时根据班级饲养动物食性定制种植计划,实现“室外种植——室内饲养”的联动;深挖资源价值,善用外部与技术力量,一方面充分发挥种植达人、陶艺村等专业人员与外部资源的作用,深化家园社协同;另一方面围绕孩子真实探索需求和环境,引入相适应的现代化技术,助力孩子探索。
“自然是幼儿最好的老师,而教师是幼儿探索自然的引路人。”本次联合研修活动,让教师们深化了对自然教育的理解,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未来,工作室将持续深耕自然教育,为幼儿打造更多亲近自然、探索世界的机会,助力幼儿在自然中成长,推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再上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