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以“从难点出发,向合作而行”为主题的区级道德与法治跨学科教研活动在南苑小学开展。本次活动由嘉定区教育学院主办,南苑小学和嘉定工业区道德与法治青年工作坊承办。嘉定区教育学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赵明珠、宝山区乐业小学道德与法治高级教师罗凤梅、嘉定工业区道德与法治青年工作坊的青年教师和全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代表参加活动。
◇破题:从教学痛点到跨学科的“解题密码”
如何让抽象的价值观念通过具象活动落地,一直是道德与法治一线教师面临的难题。工业区道德与法治青年工作坊聚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画校园平面图”的内容,深入思考学生“独立绘制困难、空间认知薄弱、爱校情感表达空洞”的痛点,构建了“道德与法治+美术+数学”的跨学科微项目,运用小组合作教学策略,让学生在绘制校园平面图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合作的价值,将对校园的喜爱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在磨课过程中,罗凤梅强调,跨学科不是为了‘炫技’,而是回归教学本质——当单一学科无法解决学生真实问题时,多学科协同就是最有效的‘解题密码’。这种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贯穿了活动设计的全过程。
◇实践:从课堂创新到协同育人的深度探索
南苑小学章杰老师执教《我们一起画校园》第三课时,是本次跨学科实践的集中呈现,其亮点在于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也在于对“协同育人”的生动诠释。他以“校园猜猜乐”游戏开篇,通过学生熟悉的校园场景图片激活记忆,自然引出“如何用平面图画出心中的校园”这一核心问题,既贴近学生生活,又紧扣教学目标。
在“对比优化”环节,章老师展示了学生前两课时绘制的草图与美术老师绘制的相对标准的样图,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位置偏差”“建筑缺失”等问题,并分组讨论归因。此时,美术老师严许雨通过平板“优化锦囊”实时介入,针对不同小组的问题提供“图例简化”“比例缩放”等个性化指导——这种“主学科教师主导、副学科教师支撑”的课堂协同模式,避免了跨学科教学的“喧宾夺主”,确保了学科知识的有效融合。而“用爱心卡分享最喜欢的校园一角”环节,将课堂从“画校园”升华为“话校园”,学生在讲述操场运动、教室学习、花园观察的故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校园的热爱与归属感,又升华到“爱校园”,实现了道德与法治课“情感育人”的隐性目标。
整个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并非形式化的“分工”,而是基于《合作公约》的深度协作:各小组均通过“彩虹抽签”分配“组长”“测量员”“绘图员”和“记录员”角色,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明确任务;在意见分歧时,学生引用公约中的“齐商量、互尊重”原则解决矛盾——这种将合作能力培养融入具体任务的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合作不是口号,而是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真正实现了从“教知识”到“育能力”的转变。
◇升华:从论坛研讨到教研范式的价值提炼
为将课堂实践与教研思考深度链接,课后微论坛以“小项目 大育人”为主题,邀请了工作坊的教师们一同参与。章杰老师提出“跨学科三原则”:以解决学生真实问题为出发点、目标锚定思政课核心素养、发挥学科能力互补优势;美术教师严许雨分享作为“支架提供者”角色把握学科边界的心得;南苑小学张颖老师交流的小组合作优化经验,以及上师附五马一方老师介绍“校园爱心义卖”跨学科案例,进一步印证了跨学科教学“以真实任务为驱动、以教师协同为支撑”的共通规律,为教师们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赵明珠肯定本次活动“小切口、深挖掘”的教研路径——从“画不好校园平面图”这一具体问题切入,用跨学科方法破解共性难题,精准切入了基层教研的核心需求。同时明确思政课跨学科教学需坚守“三个底线”:一要坚守学科本位,确保思政课育人主阵地不偏移;二要锚定清晰目标,避免教学方向模糊化;三要立足真实体验,允许学生在试错中实现素养生长。

这场专题教研活动以多学科协作教学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方式,从“小项目”的跨学科实践尝试开始,以“大格局”的育人思考收尾,破解了三年级教学中“学生无法绘制校园平面图”这一难点,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方式的转变做出积极尝试,为区域教育创新写下了生动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