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以“纵横江桥 通衢未来”为主题的嘉定区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研讨活动在江桥小学举行。嘉定区教育党工委委员、教育局副局长李娟,嘉定区教育学院副院长秦惠康,华东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宝敏,嘉定区教育学院课程部主任田洁、江桥镇教委办主任徐刚,嘉定区各小学分管副校长及学科教师代表参加本次动。活动由江桥小学副校长王婷主持。
◆专家引领:理论提升与进阶建议
李宝敏以“交响”与“共舞”为喻,高度评价江桥小学“纵横江桥 通衢未来”课程实践。她指出,该课程围绕“AI赋能跨学科学习”与“师生共同成长”两大核心问题展开探索,有机融合地域文化、学生发展与国家课改方向,构建出具有示范意义的课程领导力实践范式。课程在“学科融合、联系生活、学以致用”三个维度实现整合,有效激活学生高阶思维与学习内驱力。
面向未来,李宝敏提出建议:学校应深化素养评价,建立目标与评价的一致性链条;加强理论实践对话,推动成果物化;审慎探索人机协同,聚焦学生批判性思维等AI不可替代的能力;系统梳理经验,形成区域内可推广的资源。
◆活动总结:回归育人初心
秦惠康在总结中强调,学校应持续推动教学方式转型,促进学科深度融合,帮助学生实现从“学知识”到“用知识”的跨越。他提出课程设计应立足学生发展,构建以“深度学习、主动参与、思维发展与工具赋能”为特征的课堂新样态,回归“以真实问题解决为导向、以育人初心为根本”的课改路径。
◆主题汇报:融通纵横体验,让学习跨界
校长高岚岚在《融通纵横体验,让学习跨界》主题报告中,系统阐释了学校以“责任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学校从“江桥”文化中凝练“纵横”内涵,搭建“纵横天地”“纵横古今”双线课程体系,通过“1+1+N”教研模式与“四问”对话框架破解学科融合难题,实现从“单课融合”到“系统赋能”的跨越。
◆微教研:“事件”语义场中的“四问”教研对话框架
在微教研环节,学校跨学科团队展示了“事件语义场中的四问对话框架”:以“做什么事”确立目标,“出现什么事”实证诊断,“怎么做”汇聚智慧,“怎样更好做”沉淀成果。该框架以“长江之歌音乐会”为载体,引导信息科技、音乐、语文等学科协同破解“AI替代学生思维”等难题,构建“师生共学、人机协同”教学新样态。
◆课堂展示:“跨”学科之韵,“创”江水之声
在课堂展示环节,江桥小学张静妍老师执教《长江漫游记》,引导学生通过地图观察与歌曲赏析建立对长江的认知与情感联结;张颖老师在《AI音乐人》课程中指导学生通过两次迭代创作,优化提示词,完成个性化长江歌词创作;金悦老师引导学生为歌词编曲,通过风格选择与AI生成,实现从文学表达到音乐创作的完整跨越。
◆外场体验:“探”江水之美,“融”学科之趣
外场体验区通过“江水·妙趣生活”“江水·巧思创作”“江水·酷探科技”等板块,融合水墨、扎染、陶艺、AI技术等多学科元素,展现学生对长江文化的多元理解与创意表达。


本次活动通过内外场联动,全面呈现江桥小学在跨学科课程建设中的创新成果。学校将继续以课程领导力建设为抓手,在“纵横江桥”的实践积淀中实现“通衢未来”,助力学子成长为兼具文化底蕴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