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001434-9/2017-00413 | 发布机构: | 区教育局 |
发文日期: | 2017年04月21日 | 主题分类: | 德育工作 |
关键词: |
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少先队活动课的通知
各中小学:
为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德育课程、少先队活动课程教学,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校德育工作,《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品德课教学工作的意见》(教基二[2016J2号)、《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少先队活动的通知》和全国少工委《关于印发(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中少办发[2015] 11号)相关文件要求,为进一步强化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确保开足开齐上述两门课程,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少先队活动课的地位和作用,构建我区德育课程体系
(一)中小学德育课程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优势,它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课程育德是凸现德育首位,增强德育实效的具体措施。各中小学要强化德育主阵地地位,探索和总结德育课程育德的经验和做法,将提高德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摆到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
(二)通过德育课程的实施,促进我区课程育德工作的和谐发展。国家德育课程较好地体现了国家对中小学生教育的要求,各中小学和教科研部门要积极开发区域和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资源,推进《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和少先队活动课等德育课程的有效实施。发挥好我区精品德育课程《幸福课程》的育人功能,利用我区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中小学开发和实施校本德育课程,初步构建起我区中小学德育课程实践和德育课程体系,提升德育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全面把握课标精神,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创建新型德育课程教学方式
(一)准确把握课标精神。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实施教学的准绳,它体现了整个课程的精神、意义及价值。因此,任课教师应认真学习《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和少先队活动课的课程标准,充分认识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性质,深刻领会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把握课程目标,突出课程的人文性、综合性、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等特征,以指导教学实践。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要求,保证《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课时;明确各中小学要在小学一年级至初中八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进入课表,课表上规范为“少先队活动”,充分发挥少先队活动在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倡导转变教学方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要大力倡导德育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要创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型德育课程教学方式。把师生互动、贴近生活、注意体验、强调实践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突出对话、互动、活动、实践、体验、探索等学习方式,创设引导学生参与的教学情景,使品德教育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
(三)注重整合实践活动。德育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要把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和少先队活动课教学要注重其实践性,将德育课程教学与活动课程互动整合,让学生更多地去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进行探索和研究,并让学生把在社会中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带进课堂进行讨论和交流。做到课程内容和结果的开放,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给学生提供多样的选择,推进中小学生利用电子学生证在社会场馆开展综合实践学习活动。
三、加强课程教学管理,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坚持发展性、多元化评价
(一)要加强对学校《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和少先队活动课教学质量的督导检查,落实课程教学计划。各中小学要建立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设立专门分管该课程教学的校级领导和教导主任,定期深入课堂听课评课,进行有效的常规检查。各校应按课程要求执行计划、设置课时,不得挤占和挪用。要规范常规的教学研究,以保证课程实施的质量。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各校在配齐教师的基础上应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积极支持教师参与各种培训,加强学习与学科相关的知识,不断提高教师的学科理论素养;给教师创建交流、研究和学习的环境,搭建平台,给教师提供展示和发展的机会。大力开展中小学德育课程骨干教师的培训,切实加强对全体任课教师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培训提高工作。
(三)改革教学评价,促进师生发展。以“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评价理念为指导,以“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开展《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和少先队活动课教学评价。
1.加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评价及坚持评价多样化。要注重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付出努力的程度及创意性评价,有意识地抓住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展示出“真实”的自我,以激励每个学生的发展。
2.教师应通过评价对课程的实施情况、课程目标达成度、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水平、成绩与需要以及存在问题作出诊断,找到教学中的问题,找到改进对策,调整教学,不断提高课的教学质量。学生通过评价强化其积极因素,改进不足,明确努力方向。要强调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及学习结果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同时,提倡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方式,注重评价过程中的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的结合,综合教师、同学、自己、家长以及社会力量的意见,对学生做出较全面的、准确的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
四、规范中小学德育课程和少先队活动课程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中小学德育课程和少先队活动课程已纳入全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考评体系中,各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德育课程、少先队活动课程教学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要结合学校实际,对德育课程、少先队活动课程教学的课时安排、活动管理等进行科学规划。
(二)加强队伍建设。各学校要选拔政治素质高、个人品德好、业务能力强、工作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德育课程、少先队活动课程教师,要配齐师资力量,加强对德育课程教师、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培养培训,提高课程实施能力,促进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三)丰富资源建设。各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利用青少年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学校少年宫、校内外活动阵地为德育课程、少先队活动课程实施提供支持。要重视发挥社会实践基地作用,提高德育课程、少先队活动课程资源意识,强化课程资源建设,为课程实施提供有效支撑。
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局
2017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