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001434-9/2017-00438 | 发布机构: | 区教育局 |
发文日期: | 2017年07月25日 | 主题分类: | 督政 |
关键词: |
2016年各区政府教育工作自评报告
政府年度教育工作自评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推进区域教育综合改革、深化品质教育内涵建设、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突破之年。嘉定教育工作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现根据沪教委督【2017】10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做好2016年各区政府教育工作自评公报工作的通知》要求,就我区2016年教育履职情况报告如下:
一、落实政府主体责任,深化区域教育综合改革
1.依法履行教育职责。区政府以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和教育督导委员会扩大会议为平台,加强统筹、协调,确保教育规划的有效落实,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以政府教育工作公示公报为抓手,强化区发改委、建管委、财政局、规土局、房管局、教育局等部门的责任意识,促进各部门主动服务教育,确保教育项目的立项审批,以及教育经费的依法增长和师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配足配好。对照《嘉定区各街镇、相关委办局履行<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职责的意见》,做好每年履职自评工作,提高目标达成度。同时,根据区域教育发展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街镇教育工作考核内容与重点,进一步明确街镇在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中的责任主体地位,做好对街镇履行教育职责情况的年度考核。
2. 深化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在文化与科技两个领域发力,综改特色不断彰显。顺利通过市委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督查。制定并实施2016年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十大推进项目,围绕学校管理、学校文化、课程领导、教学改革、教师发展、学生成长、教育科研、特色发展、项目落实等核心评估要素,制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校遴选标准,评定教改示范校10所,推进学校教育“品牌高地”战略,放大综改实践辐射效应。
3.打造品质教育生态圈。落实区域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全面启动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工作,年内成立中科•嘉一教育集团,由嘉定一中领衔,率先尝试在教育联合体中开展小学、初中、高中贯通课程建设。成立南翔学区和江桥学区,充分发挥优秀团队、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举办迎园教育集团课程嘉年华,展示“人文空间实验室课程群”建设成果,集团化办学经验成效初显。同时以组团式、集群式发展共同推进新优质学校建设,出台区域第二轮新优质联盟实施方案,由39所学校组成7个新优质联盟,从课程建设、教师专业发展、课堂转型、学校文化等方面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初步形成主题式研究特色。
二、依法增加教育投入,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管理
1.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区财政认真履行教育职责,不断加大教育投入。2016年教育财政拨款比上年增长20.4%,生均公用经费不断提高,示范性幼儿园3100/生/年,一级幼儿园2800元/生/年,二级幼儿园2700元/生/年,小学3000元/生/年,初中3200元/生/年,市重点高中4300元/生/年,区重点高中3500元/生/年,一般高中3200元/生/年。激活义务教育内部分配活力,促进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教职工收入明显增加。分步实施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建设,学生小剧场建设、创新实验室、图书馆、安全教育共享场所、信息化环境建设无线网络全覆盖等投入资金5100万元。同时,投入854.74万元用于支持义务教育委托管理项目,投入1500万元用于推进中小学校内涵品质提升项目,投入500万元用于学前教育创新管理模式,投入150万元用于迎园教育集团办学补助,投入600万元用于学校文化示范校的建设,投入597万元用于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为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投入41687.47万元用于新建、改扩建学校。为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还投入6500万元用于民办随迁子女小学学生生均经费补贴,投入2744万元设立民办教育扶持与奖励基金等。
2.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科学管理,注重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构、质量等,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一是推进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开展绩效前评价、跟踪评价以及后评价,实现预算绩效管理和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有机结合;二是建立资金运行全过程动态监控体系,推进教育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确保教育资金规范、安全、高效运行;三是推进预决算信息公开,制定《嘉定区财政信息公开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公开原则、公开内容、公开责任主体、公开时间和公开方式等,扩大公开范围单位和内容,对新增的政府采购、绩效评价、国有资产、一般公共预算基本支出公开到经济分类的款级科目等内容。同时细化决算公开,基本支出细化到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细化公开到“公务用车购置费”和“公务用车运行费”,因公出国(境)团组数及人数,公务用车购置数及保有量,国内公务接待的批次、人数等情况,以及“三公”经费增减变化原因等信息,适时的公开大大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合理布局教育资源,满足区域教育发展需求
1.编制建设规划,落实教育公建配套设施。根据各街镇区域发展需要以及房地产开发规模和建设进度,编制当年度教育公建配套学校建设计划,由区政府列入当年度《嘉定区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计划》、《嘉定区财政预算计划》,在上,确保教育公建配套学校建设规划用地和建设资金有效落实。同时,严格执行《上海市新建住宅交付使用许可规定》,做到住宅小区教育公建配套设施与新建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2.强化属地管理,推进教育资源建设进程。按照属地化原则,由街镇具体组织实施教育公建配套学校建设项目,区房管局会同教育局与各街镇签订《工程建设委托协议书》,明确建设时间节点。年内完成了黄家花园幼儿园(原江桥镇星火二期幼儿园)、南翔镇浩翔路幼儿园、怀少幼儿园(原德华路南走马塘北幼儿园三所幼儿园),同济附小(原安亭汽车城核心区B地块小学)、江桥镇嘉涛路小学两所小学,同济附中(原汽车城核心区B地块中学)、嘉定新城德富路中学两所中学的建设,总建筑面积约为79902平方米。新开工了“两所幼儿园、一所小学、一所中学、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总建筑面积约为89097平方米。
3.按需开发项目,实现重点区域协同增效。按照城镇人口导入现状,当前,嘉定全力推进城北、云翔、江桥、黄渡春城四大板块的大居建设,规划总人口33.3万人,设置学校68所。年内启动学生剧场建设、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安全教育共享场所建设4个重点推进项目,科技人文创新实验室建设和相关课程开发取得阶段成果。同时,做好新城核心区教育公建配套学校建设任务和技术储备,年内完成1个新建工程。
四、有效构建培养机制,构筑教育人才高地
1.完善教育人才发展机制。开展区教育系统编制现状调研,对教育系统事业单位编制数和近三年新开办学校编制数进行调研,调整6所新开办学校、35所规模扩大学校的编制数,确保教师招聘工作顺利进行。推进人才柔性流动项目,实施项目86个,聘请专家1030人,为本区教育提供优质智力服务。深化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完成各类交流轮岗190人。探索教改项目师资流动办法,促进教育人才区域共享。做好教师绩效工资工作,开展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工作专项督导调研,指导学校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确保公平公正稳定。
2.注重教师专业培训与梯队建设。启动“十三五”教师培训,以集团化、学区化办学方式组建校本培训联盟。拓宽培训渠道,与上师大、华师大合作开发课程,购买卡内基和思维导图等课程,选送6名优秀校长参加境外培训、国培等教育培训,满足教师高端培训需求。确定10所市级、8所区级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推进见习教师规划化培训,组织开展258名见习教师进行“我的第一秀”见习教师教学技能培训评比和优秀见习教师评比活动,形成立体式教师培训体系。充分发挥49个双名工作室学科引领辐射作用,评选区第九届学科带头人、第六届学科骨干教师、第二届学科新星,为优秀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五、立足区域整体发展,推进各类教育品质提升
1.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深化课程创新,召开学前教育综合改革推进会暨安亭幼儿园创建示范校展示活动。完成市一级园复验、幼儿园分等定级评估,不断扩增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推广精细化管理成果,汇编课程管理、精细化管理成果集。建设区幼儿园精细化管理平台,初步完成“一套平台、两个层次、三类用户、四个系统、五大领域”平台一期研发工作。“幼儿发展支持”项目不断拓展,近4000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益。以示范园辐射、一级园引领、公办园托管民办三级园和看护点、“STEAM ”创新教育联盟、“慧雅阅读项目联盟”等形式,探索教育发展新模式。通过“雁群”、名师研修、园长提升三大工程,提升队伍建设水平。《区域提升民办三级园课程实施水平的实践研究》市级课题立项,助推民办三级园规范建设。
2. 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是“品质教育”研究进一步深化。与市教科院普教所合作开展项目研修,发布《「品质教育」蓝皮书(2016)》,在全国首届品质课程研讨会上作交流,区域“品质教育”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二是推进课程深度变革。加强“品质课程”顶层设计和内涵建设,指导项目实验学校完成“触点工坊”行动计划,组织“触点变革”专题研修,提出学校课程深度变革系列建议,学校课程建设迈向3.0版。开展STEM 课程建设,提升学校创新品阶。三是深化以“课程-课堂-践行”为主线的教学改革。深入研究课堂转型结构性变革,提高课堂学习品质。丰庄中学“小白板”、南翔小学“灵动课堂”、曹杨二中附属江桥实验中学“磁性课堂”等已形成区域经验。四是构建绿色教育质量观。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年龄特征,从作业研究、家校沟通、学习准备期、评价体系构建、学科素养等方面指导学校建构校本评价体系,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切实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3.推进高中教育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推进课程建设,完成高中学校“新高考背景下课程与教学调研”,形成系列区域调研报告。举行区域高中特色化创建暨非遗课程建设市级课题结题活动,推进多样化课程持续性变革和触点式课程深度变革,嘉定一中“古典诗文的品读与创作”课程在市高中名校慕课平台上线。积极对接高考改革,分类开展专题培训,开发基于云平台的区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4.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因地制宜发展。服务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探索现代职教体系,参与编撰《市中等职业学校“双证融通”专业改革试点工作指南》。大力开展多种职业技能培训,年内培训总人数已达26587人,完成年计划222%,371人接受新型职业农民继续教育获认定。打造优秀师资队伍,职校“双师型”教师比例提高至58%。完善中高、中本贯通课程结构,优化中职-专科高职-应用本科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启动区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信息发布平台建设,获评全国首批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区。
5. 推进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实施社区教育机构能力提升计划,开发系列区本社区教育读本,召开社区教育微课程研讨会,开展第十二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季。启动建设40个标准化学习点,区教育局被评为全国老年教育先进单位。制定加强成人学校管理的实施意见、开发区街镇村居学习点示范建设指标,召开区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推进会。新开发《科学生活》系列微课程,升级改造“嘉定终身学习网”,打造星级学习团队4.4.。加强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管理,对全区48家民非机构进行实地年检,对部分民非学校进行教学暗访,监督规范办学。
区特色
工作1
嘉定出台教育综合改革基础教育“十大”项目
根据《嘉定区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5-2020年)》提出的“形成以文化铸魂、科技提升为主要特色的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基本完善,学生终身发展素养全面提升,教育开放程度显著增强,为上海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可资借鉴、可以复制的区域改革经验”等工作目标,嘉定区出台2016年教育综合改革基础教育“十大”推进项目。
一、聚焦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满足百姓需求。一是推进“基于郊区特点的集团化、学区化办学实践研究”项目,通过优化区域教育生态、资源共享共创、教师智慧传递,在区域内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缩小校际差距;二是推进“新优质学校”项目,组建三个层级五个组团式发展联盟,促进学校不断自我更新;三是推进“引擎计划”项目,重点解决在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四是推动“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建设区域推进”项目,满足高中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
二、聚焦转型发展,推进教育改革
按照教育部“提高教育质量”的总体要求,从课程结构、教学方式、创新实验室三个维度,推动“学校改进计划”。一是推进课程结构性变革项目,重点关注并推进课程的“类型选择”、“程度选择”、“特色选择”等方面实践研究;二是教学方式结构性变革项目,关注课堂转型过程中组织方式、教学方式等结构性变革;三是创新实验室项目,关注科技人文创新实验室建设和相关课程开发,提升学生科技人文素养,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建设。
三、聚焦区域特色,提升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以STEAM课程、零起点、慧雅阅读为切入点,着力建设“质量优化体系”。一是探索STEAM课程建设项目,寻找科技与人文结合的有效路径;二是推进零起点建设项目,以作业研究、家校沟通、学习准备期、评价体系构建、学科素养研究等5个主体内容,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三是推进慧雅育人项目,总结慧雅阅读阶段性有典型意义的成果,推广辐射,打造区域特色。
区特色
工作2
深化文化科技区域综改特色
一是以“创客135”行动计划实施为核心,科学规划“厚实基础工程、实施组团发展、聚集创客创新”学区化、集团化科技创新教育发展方向,初步建成“汽车、新科技、STEM”3个创客链接主体和5大创客联盟,提升青少年科技教育品质。
二是推进“足球进校园”项目,现有全国足球特色学校8所,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学校22所,成立校足球队的学校49所,校足球队总计1400余人,积极推进足球进校园工作普及化。同时完成外籍教练进课堂项目学校2所,校园足球精英训练营学校6所。
三是推进社会艺术场馆、专业院团与学校艺术教育相结合。使用和推广《慧雅乐童<中国唱诗班>诗乐文化经典音乐教材》。推进“戏剧进校园”,加大与上海戏剧学院等专业团队的合作,开展首批区戏剧进校园实验学校课程建设,启动首批市“校园戏剧一体化联盟”建设。推进“流动美术馆进校园”的普及,扩大艺术教育普及面,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四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加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试点区建设力度,实施区域非遗进校园三年行动计划,探索建立区级“非遗进校园”实践基地。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
一、存在问题:
嘉定区属于人口导入区,是市政动迁工程人口迁入地、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重点区域之一,在嘉定居住生活的本市户口人数在不断增加。同时嘉定又是外来人口特别是高学历人才聚居地,近几年长期居住的外来人口急剧增加,造成部分区域性、结构性和阶段性教育资源不足的现象比较突出,且区内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影响力还不强。
二、对策措施:
一是进一步完善教育公建配套建设的协调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以常住人口为基数的教育资源配置工作,合理调整中小学校布局,统筹安排建设资金,加快对教育资源不足地区的增建、补建和扩建工作,进一步推进校际、区域优质均衡发展。
二是进一步完善入学政策,协调区内各街镇和相关部门,实现积分制入学政策下科学调控人口、依法提供教育服务。同时,把随迁子女教育工作纳入我区外来人口综合管理全盘谋划,与上海市居住证管理相衔接,主动调整优化随迁子女招生入学条件,有效应对入园、入学高峰。
三是加大内外部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探索多样化教育协同发展机制,更好地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对外,要借助市场化力量和社会化手段,打造教育品牌“高地”。对内,要盘活区内教育资源,推进集团化、学区化办学、新优质学校组团式发展,扩大覆盖面、深化办学内容、完善合作机制,促进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对市级相关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一是加大对人口导入大区在增建、补建学校方面的补贴力度,以推进在大型居住社区、公建配套资源紧缺的街镇新建与补建学校项目,缓解此类区域教育资源紧缺的矛盾。二是对区域新城学校建设给予补贴,推进区域新城高起点建设与发展,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