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001434-9/2015-00020 | 发布机构: | 区教育局 |
发文日期: | 2015年02月27日 | 主题分类: | 学校督导评估 |
关键词: |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对嘉定区黄渡中学教育综合督导的报告
2014年10月13日至14日,由区教育督导室督学、区教师进修学院相关部门领导、教研员和三位外聘督学组成的督导团,通过听取汇报,深入课堂听课,召开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访谈、查阅资料等形式,对黄渡中学进行了第五轮教育综合督导。现将督导情况报告如下:
黄渡中学现有25个教学班,884名学生,89名教职工。在编专任教师79人,其中中学高级职称13人,占比16.6%;中级职称41人,占比52.5%。学校现有区学科带头人1名,区骨干教师2名,镇、校级骨干教师11名,占教师数的17.9%。学校有区名师工作室1个,两届区名师工作室学员17人次。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德为帅,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了“打造优质队伍、优质管理、优质质量”的现代化“三优”学校发展总目标,努力培养“尚德·励志”的学生群体。学校持续保持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等荣誉,并新获上海市书法实验学校、嘉定区办学先进单位、嘉定区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嘉定区科技创新项目示范学校等系列荣誉称号。近三年,师生共获区级以上奖项662人次。
一、主要工作与成效
(一)理念引领,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近年来学校坚持教育服务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深化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确立了符合学校实际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建构了校风、教风、学风的目标体系,办学方向正确,办学思路明晰。学校科学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并形成较为完善的自评机制。学校管理机构设置合理,各职能部门职责清晰,学校工作以项目化管理推进。同时,形成了教师竞聘上岗、干部述职评议、班子成员廉洁自律情况通报、优秀青年教师行政挂职等一系列制度,健全了“目标细化、行动跟进、数据说话、民主评估”的中层考核机制,推进了学校重大事项决策与执行的民主、规范、高效。
学校关爱师生,充分尊重和保护师生合法权益。以党建为引领,积极开展了“心行动在黄中”党建品牌建设,开展“爱心工程”,关注学生的幸福成长;开展“知心工程”,密切党群关系;开展“安心工程”,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形成“百名教师访千家”和“百名教师共成长”的规模教育效应。
学校能够根据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合理配置相应的设施设备,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为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物质保障。近三年,学校先后进行了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球场分隔改造、河道围网改造、车模双赛道建设等多项工程。各类专用教室均达到市级标准化配置的要求且管理规范、使用效率高。
学校坚持依法治校,推行财务公开,严格把好教育经费使用关,经费使用透明度高。目前已形成票据管理、采购报销管理、预决算管理、招标管理等系列财务管理制度。对于各类代办服务性收费项目能做到有备案、有公示,有家长意见征询,流程清晰,操作规范。学校已形成比较完善的固定资产登记、专人管理等工作流程,并形成了物品管理系列规章制度,管理规范有序。学校积极构建安全管理网络和防范体系,认真抓好“三防”,通过多种途径向师生及家长宣传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二)目标明确,教师队伍素质不断增强
学校提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队伍建设目标,明确了教师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基本任务。根据学校五年发展规划,教师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开展师德、精业、科研、导师、健康五大工程建设。
学校通过系列活动培育师德师风。制定了《黄渡中学师德规范实施细则》,每年组织开展“我最喜爱的老师”、“最美党员”的评选活动,在教师中开展“知心”工程、道德讲堂进社区、百名教师访千家、百名教师共成长等系列活动,提升了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德能力。在近三年的区级师德标兵评选中,先后有7人获得“十佳师德标兵”称号或提名奖。
学校通过激发内驱力提升各类教师专业能力。针对青年教师,学校建立了青年教师成长档案,借助青年教师发展规划及自我需求调查表,提出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目标,设计了“1359青年教师培训方案”,积极聘请区、镇、校骨干教师带教青年教师。学校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形成骨干教师绩效考核标准和管理细则。通过名师工作室、骨干带教、教学示范等形式,发挥区、镇校骨干教师的作用。针对“中间地段”的成熟型教师,学校设计了优先奖励教学贡献、带教青年教师、加入区级名师工作室、领衔“小课题”研究等项目,激发此类教师工作热情,舒缓职业倦怠,提升专业水准。学校“教”、“研”结合,外引内培,坚持“每月一培”,通过“课堂教学改进的取向及行动建议”,把教师的专业发展关键要素与课堂教学研究融为一体。三年来,有30多名教师获得区级以上各类教学比赛奖项,学生中考成绩名列前茅。
(三)措施扎实,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学校能够严格执行上海市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各类课程。本着“满足个性发展,帮助学生成功”的课程理念,在科学实施国家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和学校特点,充分挖掘资源,做到基础型课程突出增效减负,拓展型课程关注个性发展,探究型课程重视思维创新。近三年来,逐步开发了一系列校本课程,以“乐舟”德育课程、书法竹刻为代表的“习刻”课程、车模创新课程等,为形成学校特色提供了有力支撑。
学校制定了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职能部门在日常教学管理中的责任明确,执行有序。在规范集体备课、听课和评课的基础上,借助“安脉成绩管理平台”,对教与学进行系列跟踪,完善考试质量分析流程,建立了基于过程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通过信息的梳理和分析,及时研究对策,调整教学难度与进度,使教学更适合学生,保证了学校教学质量处于同类学校前列。
学校积极参与区教育局的课堂转型实验项目,明确提出“以学定教、精讲精练、合作反思”的课堂改进思路,充分借助托管资源,在专家的指导下,各教研组以项目为引领,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积极实践“标准-教学-评价”的研究。教师在合作反思中积极思考自己的教学主张,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本次督导教研室共听课49节,优课19节占比38.77%,良课30节占比61.23%,优良率达100%。教师在备课、教学、作业设计中能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师能通过任务驱动,关注提问与表达,关注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学校以科研促教改。近年来,每年都有区级重点和规划课题的立项,其中校长领衔的“基于学生学的课程构建及教学策略研究”总课题,起到了引领学校改革发展的作用。学校倡导结合教育教学实践,针对问题进行小项目研究,不仅提高了教研的质量,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也逐步形成一支科研的骨干队伍。
(四)方法多样,德育工作成效不断显现
学校坚持“全员德育,全程德育”的理念,以“德育导师团”为全员育人载体,强调“德育工作,人人有责”的行为意识,努力培养“尚德·励志”的学生群体。在导师团制度建设、工作内容和方法拓展等方面积极开展实践研究,逐步形成了分层递进式的班主任与学生培养模式,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品牌项目。
学校成立了德育中心组和班主任教研组,积极开展实践与研究。围绕学校育人目标,实施“幸福365工程”,即3个德育目标:健康的体格、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行为目标;6个社会实践基地:黄渡敬老院、同济大学、绿苑社区等;每周5天的自主管理。该工程以幸福课堂、岗位实践、快乐活动为载体,以快乐中队、红领巾小社团为主体,注重实践与体验,使学生的认知、情感、能力水平不断提升,真正做到了365天全程育人。学校启动区级重点德育项目“125三横一纵”,把学科德育与基础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了一套德育与教学有效整合、相互渗透的管理机制和实施方法。
学校积极构建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形成了班主任培训课程《春夏秋冬》、家长微型课程《与孩子一起成长》、学生幸福体验课程《我的幸福手册》等涵盖教师、家长、学生三个不同层面的德育课程。《春夏秋冬》满足不同层次班主任的需求,班主任培训分层递进。《美德故事集》、《学子规》、“乐舟”德育课程幸福读本,重点关注学生心理需求、能力培养、自我规划等基本技能,《幸福手册》更是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紧密结合、相互融合。
学校重视学困生与行为偏差生的转化工作,依托爱心助学社、德育导师团、班级互助组,让优秀教师、任课教师、优秀学生与他们结对,开展心理疏导、学习辅导、个别化教育。2012-2013学年,学校共有优秀生与行为偏差生结对60对,任课教师与学生结对50对,班级互助结对150对。
(五)内容丰富,体卫科艺工作不断推进
学校制定了《传染病防控工作制度》、《体育活动管理制度》、《推进民族文化培训工程三年规划》、《创新科技教育发展三年规划》等,科学的规划、健全的制度,保障了体卫科艺工作的深入开展。
学校体育工作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健康育人”的指导思想,营造“阳光、活力、多彩”的校园健身氛围,有效落实“三课、两操、两活动”和“每天锻炼一小时”要求,每年精心组织校园运动会,平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学生在区冬季长跑比赛、区二届运动会中成绩优异。学校推进本校学生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客观评价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断提高学生体锻达标率,2012年、2013年全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为91.55%和91.7%,体育成绩合格率大于90%。
学校每年举办科技节、艺术节,积极开展各类科技艺术活动,学生参与面广。竹刻、绘画、书法和舞蹈形成了一定的特色,获上海市书法实验学校。在科技领域逐步打造“汽车科技”特色,车模也已成为学校的特色项目,获嘉定区科技特色学校以及嘉定区科技创新拓展基地。
学校将语言文字工作分解到各条线,有具体分工,有计划总结。制定了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并有相应的奖励机制。学校利用“推普周”、“读书节”、“文化艺术节”等开展了“啄木鸟行动”“汉字书写大赛”“经典诵读大赛”“汉字文化设计大赛”等活动,将语言文字工作和学校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二、主要问题与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学校整体办学特色的规划与创建。学校有较好的办学基础与区域资源,在学校教育教学和体卫科艺等方面有自身优势与特色项目,对学校整体办学特色有思考,但还没有很好地规划与落实,学校规划目标体系与年度达成报告中的目标体系匹配度还不高,学校项目策划书是方案化管理的抓手,可操作性强,但在所呈现的资料中,还存在管理完整性不够的问题。建议学校根据工作基础与区域特点,进一步加强学校整体办学特色的规划与创建,从理念、目标到学校工作的各方面形成体系,得到师生的认可并逐步体现在他们的行为中。在做好项目策划书的前提下,抓好行动跟进,数据说话,民主评议等环节,形成比较完整的管理过程,不断提高各级干部的管理水平。
(二)进一步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的整体设计与落实。学校校本课程有一定特色,但体系尚不完善,教师课程实施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学校要充分调研学生需求,在明确培养目标和学校特色的基础上,搭建好学校课程框架,对课程的建设作整体思考,有目标地开发。学校要按课程规范要求培训教师,提高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逐步形成适合学生发展的系列化学校课程体系。在回归本真的教学中,“生本资源”是一种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本资源,激活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探究的深度。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间,通过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形式,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三)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校德育工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工作举措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学校要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特点系统梳理,在学校“以德为帅,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下,进一步完善和充实德育工作规划内容和工作举措,在已有的德育课程开发基础上,注重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合理利用地方德育课程资源,注重学生体验过程,开发课程实施的过程性评价。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家庭情况与心理状况,加强家校联系。加强对德育导师团工作的总结和提升力度,形成经验性材料,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加强教师队伍德育工作的研究和创新方式的开发与实践,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二○一五年二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