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001434-9/2024-00000034 | 发布机构: | 区教育局 |
发文日期: | 2024年01月31日 | 主题分类: | 学校督导评估 |
关键词: |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对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教育发展性督导意见书
根据《国家教育督导条例》《上海市教育督导条例》的精神和《关于开展嘉定区第六轮教育综合督导的通知》的要求,2023年10月16日,嘉定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区教育局相关科室、区教育学院相关部门和外聘专家、督学等组成督导团,通过听取校长汇报、巡查校园、深入课堂听课、组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开展个别访谈和查阅资料等形式,对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开展了教育发展性督导。
一、基本情况
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创办于2017年9月,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学校占地27476平方米,建筑面积17170平方米。建有标准教室24间,配有物理、化学、生物、创新等实验室8间,专用计算机教室2间,心理、美术、音乐、劳技、书法、舞蹈、录播等各类专用教室多间,多元展厅、小科空间站、小科生态园等综合学习实践空间4个,办学设施设备齐全。现有初中教学班27个,在籍学生1258人,教师91人,教辅人员7 人。教师中研究生学历43人,占47.3%,本科学历48人,占53.7%,学历达标率100%,所有教师均持证上岗。目前有高级教师12人,一级教师28人,中级及以上教师占43.9%。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秉承“科学精神育人,人文素养铸魂”的办学理念,牢牢把握机遇,持续夯实基础,依托教化嘉定的人文底蕴和中科院的科创优势,努力培养“志向远大、人格健全、素养深厚、勇于创新、气度不凡”的中科特质的优秀学子,取得了初步成效。学校先后荣获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上海市知识产权示范校、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绿色学校、2022年嘉定区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嘉定区科研先进单位、嘉定区心理教育特色学校、嘉定区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嘉定区教育系统国资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
二、主要工作与成效
(一)坚持党建引领,依法治校,保障学校有序运行
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党风建设。学校党组织着力建设具有中科气象的学校治理体系,做到三个加强。一是加强党的领导,党支部积极推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制定《中科院实验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工作方案》,完善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治理架构,推进现代学校的治理工作。二是加强思想建设,党支部认真落实党建主体责任,结合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同时以创建“党员示范岗”“四联系制度”为抓手,以“融创党员工作室”“融创师德论坛”为平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学校在不断完善“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学校章程的基础上,出台完善了《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内部控制规范手册 2022》《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行政助理制度》《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三重一大”工作决策讨论办法》等制度,将学校发展、立德树人、意识形态等工作纳入学校“三重一大”常规议事范畴,规范决策流程,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在学校的有效落实。
健全理念系统,彰显办学特色。学校注重对理念系统的精准诠释,立足“自主成长”育人本源,努力践行“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校训,逐步形成“和谐奋进,求实尚品”的校风、“博雅睿智,求真善教”的教风和“厚积辨思,求新研学”的学风,为建设具有中科气韵的校园文化体系蓄势赋能。同时,学校通过“六个体系”(学校治理体系、课程体系、学生发展体系、教师发展体系、数字化体系、学校文化体系)建设,以培养学生丰厚的人文素养和多重科技能力为出发点,融合学科拓展、技能学习、体验创新、动手实践等学习经历,营造现代科技与信息化学习、探究的空间氛围,努力实现“人文底蕴丰富,科技氛围浓郁,现代气息凸显”的学校发展目标,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特色显著增强。
落实重点项目,助推规划实施。学校根据办学特点和培养目标,着眼于中科学子科创能力的终身发展,制定2021年--2025年“十四五”发展规划,打造“中科实验科创”课程体系、“中科实验课程”教学新模式、“中科实验智慧教育”体系等重点项目和特色项目。目标设置契合实际,精准有效。能分解规划目标,制定具体举措,预设达成标识,落实责任部门。各部门通过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推进发展规划有序实施,加强过程性监控和阶段性自检,材料中呈现了每个年度的规划达成情况,能合理利用自评结果,不断优化推进策略,力保规划目标达成。学校规划和各部门计划总结匹配度较高。
(二)搭建课程框架,抓实管理,提高学业质量水平
搭建学校课程框架。学校严格执行上海市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贯彻“与中国同行,与世界相连,与未来相遇”的课程理念,整合校外丰富的社会资源,着力打造具有中科特色的“多元融合”课程体系,经过几年实践和摸索,初步形成了立德树人课程、科学技术课程、社会人文课程、体育艺术课程和融合创新课程五大课程系列。尤其是注重基础课程的学科融合,开发《中科学生科学研究能力课程》《中科学子媒体素养课》等主题综合课程,开设基于项目化学习的STEAM课程和中国系列课程,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
打造校本特色课程。学校从资源开发、师资利用、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聚焦科技创新,积极打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中科实验科创骨干课程和中科实验科创特色课程。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学校校本课程云集,在科学与科学史、数据与统计、科学研究方法、学术表达、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结构与工程学、植物与微生物学、行为与社会科学等方面全面开花。目前开设了《青创辅导》《DI》《小博士实验室》《七彩之光》等30多门拓展课,成为基础类课程的有效补充,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发展机会。
重视学科教学管理。学校关注学科分年级教学目标的不同层次要求,关注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将重点推进的教学方式“学历案”与学科特色活动有机整合,分步落实。教师注重学法指导,通过信息技术利用、问题链、师生互动等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追求课堂思辨到方法能力的培育和迁移。如语文学科以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完成,培养学生以篇至类的阅读方法;数学学科关注题组之间的联系与变式,推进“会观察、会思考、会表达”核心素养的落地;物理学科利用智慧笔平台,快速收集数据,展现学生思维过程,促进合作学习;化学学科通过对分子模型的拆建,培养学生宏观辩识与微观探析能力,学生参与度高。本次督导教研员共听课57节,其中优课23节,占40.35%,良课34节,占59.65%,优良率为100%。
构建质量保障体系。学校建立了质量保障中心,明确了“质保中心”的主要架构、工作原则和工作内容等。以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为导向,从学校教学管理层面、专家教学指导层面和教研组落实能力三个层面实施质量监控;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等多个维度,在学生层面进行教学质量监测,目前切实有效地形成了学校内部质量评价、改进、提高的保障运行机制。从嘉定区品质教育指数调研(绿色指标评价)情况来看,整体而言呈现稳中有升的状态,“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教学常规管理”等多项指数均高于区平均水平。
(三)聚焦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坚持三全育人,培养“四自”学生。学校以“自立、自信、自主、自强”为总要求,结合校本实际、学生学情,制定《“立德树人,涵养初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校本实施方案》,重视德育队伍的建设,以德育中心组、家庭教育指导团、班主任工作坊、心育工作坊等为引领,通过多元的课程、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特色的劳动教育、重要的节庆教育、专题教育、家庭教育指导等,全面落实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民道德的教育,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氛围浓厚。
架设成长平台,丰富学生劳动经历。学校开展具有特色的劳动教育,将劳动与科技相结合,开设AI编程的智能劳动;与劳技相结合,开设非遗传统文化传承的《瓷刻》《版画》《工艺图案设计》等课程;与劳作相结合,开展《小科生态园》等劳动课程。徽州研学之旅,开展砚台、宣纸、建筑方面的劳动体验等,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感知劳动乐趣,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观念,能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同时,利用校内、社区、合作单位等设立学生的劳动岗位,家庭开展家务劳动打卡等,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拓宽育人途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实施“3+1+N”体育多样化课程,有效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每年举办“体育季”,实施“健身必修课”,学生体质健康综合评价结果逐年提升。学校加强宣传力度,指导学生规范使用电子产品,组织学生按时进行眼保健操,保证学生的睡眠时间,确保学生的视力正常率逐年好转。通过“普及、选修、提升”三种教学模式推进科技创新教育,三年来学生荣获国家级奖项 8项,市级奖项121 项,区级奖项 108 项。学校建成融琴棋书画于一体的书院街,定期举行学生书法、绘画、摄影展,举办保利之夜、小科草地音乐节。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语树洞”学生心理调适,解决成长烦恼的心育工作,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心理健康自我维护的意识。
(四)关注专业成长,分层培养,打造高品质教师
重视师德建设,完善教师管理。学校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内容,依托“党员示范岗”,落实“四联系制度”,开展先进个人、集体评选等活动,为广大教师树立学习榜样;开展“中科师德论坛”“清风教师节”“廉洁家访”等师德教育活动,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强化教师的师德意识,规范教师的言行举止。以中科云学习、云管理、教师发展电子档案等为抓手,改进和完善教师管理机制,推进学校智慧化、智能化进程;通过提出“八个一”(磨出一堂精品课、开出一门特色课、结对一名困难生、发展一项职业技能、开展一项科研课题、参与一个共同体、拥有一条职业发展路径和完善一份职业发展档案)要求,涵养初心,增强教师发展内驱力,逐步打造具有中科气质的教师发展体系。
注重分层培养,提升专业水平。学校根据教师总体情况,着眼学校未来发展,全力构建培养体系:一是组建教师发展指导团、成立教师发展中心、组织教师研修共同体等形成管理指导架构;二是以制定和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规划”和推进“青教入门计划”“青教培养计划”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工作主线,有计划、有步骤、分类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三是初步形成了系列化、常态化的推进措施,如:教师论坛、师徒带教、走访名师、部门轮岗挂职、经验推广等,加大青年教师和成熟教师的分类培训力度,培训目标有针对性、内容形式多样化,极大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能力。
依托有效研训,营造科研氛围。学校大力开展研究型和创新型教研组建设,通过组建研修共同体,推进“高效愉悦课堂”创新教研,开展经常化、主题化、制度化教研活动,增强学科教研的有效性,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扩大视野、提升能力,实现有效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目标。加强科研工作管理,整体谋划研究课题的布局,以区级重点课题《线上线下融合的初中学校教育方式研究》为龙头课题,重视校级小课题的申请与研究实践;通过举办“科研大讲堂”、组建学校科研专家组、邀请专家指导、加大科研奖励力度等举措,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一)学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办学的管理范式和项目推进有待进一步梳理和提炼
从学校和中科院上海分院合作办学的情况来看,虽然有较好的尝试并积累了一定的典型经验,但如何集聚科研优势资源,打造学校“融创”文化方面,总体偏于粗放,有些散碎,缺少一些可供复制、可供借鉴的操作策略和固化有效的管理经验,相关材料还不够充分,需要进一步总结和提炼。
建议:一是在提炼合作经验方面,需要及时地把与科研院所合作办学创新的亮点,把七年的合作办学的实践成效和经验,加以梳理和总结,以此不断扩大辐射力和影响力。特别是学生走进中科院和各院所的研学交流要形成完整的操作指南,依托“少年科学院”的组织和载体加速培养未来之星。二是在师资队伍合作方面,形成交流、轮岗制度,鼓励教师通过与高等院校的合作交流与教科研领衔的专家面对面交流,为培养创新素养的人才,打破学科边界、提升自我知识储备,使优质资源的整合、运用最大化。三是在提升区域办学质量方面,要关注学校内涵发展,加大基础建设和质量提升,激发学校自身发展的内驱动力,初步实现高开高走,形成与科研院所合作并行的良好发展格局,为激发优质教育资源作用,提升区域教育整体水平上发挥标杆作用。
(二)学校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从听课和访谈中了解到,学校“多元融合”课程框架初步形成,但课程体系板块间的合理性、科学性尚待完善;“高效愉悦课堂”的推进不够有力,实施中更偏向完成预设,学生获得感不强,离高效、愉悦的课堂教学目标尚有一定的距离。
建议:一是进一步理顺和优化“多元融合”课程体系。围绕学生培养目标,优化国家课程实施途径和实施策略,加强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整体架构和资源建设,对课程门类与内容进行优化和完善,尤其对标学校办学思想和校本特色课程,还需要进一步注重课程实施的形式与方法的研究,力求打造优质精品课程。二是加强对高效愉悦课堂教学的研究。明确高效愉悦的目标指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凸显教学的目的性、层次性以及关联性;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搭建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维的支点,营造学生大胆尝试,勇于表达的课堂氛围。三是进一步优化学习评价,加强日常练习评测,建议重视评价的设计和落实,学生作业及评价要更多样化、个性化。着力加强关于中考命题趋势与统编教材背景下的中考新政的实施与研究,强教师,精准教学管理,充分发挥激励、导向作用,提高课堂趣味性,逐步提升学生学科核心能力。
(三)青年教师的系统培养和专业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和谋划
学校青年教师占比高达68.7%,通过“教师发展中心”加强教坛新秀的培养,让1-5年的新教师能够站稳讲台、站好讲台。但从师资发展的角度来看,学校就青年教师培养的整体设计、谋划等还不够清晰、完善、有针对性,对落实切实高效的工作举措还显得不够,对教师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以及后续的跟进、指导和监管还显不足。
建议:一是学校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管理和规划,要有教师整体发展的设想、规划和思路,要为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的教师量身定做发展前景,进一步激发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通过各种途径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鼓励、帮助青年教师谋划好自身专业发展的通道,为青年教师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同时进一步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对青年教师加强管理,传播校园正能量,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持。二是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集合学校管理资源,整合教学、德育、科研等中心工作,将教师培训与相关重点工作有机结合,在各条线实施过程中加强督促检查和总结反馈,保障教师培训在部门工作中得到真正的落实。三是依托“中科”信息平台,加强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过程和发展成果管理,对照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制订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开展专业发展规划制订的相关辅导,学校管理层加强审阅、反馈、指导、检查与考核,让规划的实施落细、落实。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202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