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001434-9/2024-00000159 | 发布机构: | |
发文日期: | 2024年07月10日 | 主题分类: | 学校督导评估 |
关键词: |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对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发展性督导的意见书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上海市《教育督导条例》精神,根据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开展街镇成人学校教育发展性督导的通知》,由嘉定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联合区教育局成职教科、区成教学院、区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及外聘专家组成督导工作组,于2024年4月9日对马陆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天的教育发展性督导。督导人员研读了学校的教育发展性督导自评报告,查阅近三年相关资料,听取校长汇报,查看校舍校貌,分别召开专兼职教师、学习点办学干部、学员、志愿者座谈会,与学校领导、教师等进行个别访谈,对校内8名专兼职教师、10名办学干部和学员及10名街镇相关部门人员代表进行问卷调查。现将督导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嘉定区马陆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以下简称为马陆成校)创建于1986年7月。学校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拥有多功能室、舞蹈房、电脑房、图书阅览室等配套教育设施。学校现有专职教师7名(均为中共党员),兼职教师76名,学习点办学干部19名,注册志愿者98名。与希望社区邻里中心合作共建的马陆镇老年学校,建筑面积2779平方米,专用教室10间,功能设施齐全,开办学习班110余班次,累计招生2600余人次。学校下设19个基层办学点,分布在12个村和7个社区。全镇建有7个邻里中心学习点,硬件设施齐全,功能完备,为市民终身学习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学校秉承“学习,每一天都是新的”办学理念,致力构建多元开放的学习空间,推进数字化转型、智能升级和融合创新,为社区教育发展注入活力。三年来,学校荣获上海市老年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表扬单位;上海市优秀学习型社区;上海市街镇社区(老年)学校优质校;上海市老年智慧学习品牌项目;嘉定区教育系统办学先进单位;2022-2023年“党的二十大精神进社区”宣传教育活动优秀组织奖等荣誉。
二、主要工作与成效
(一)党建引领,依法办学,协同互助提效能
近年来,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踏实进取,开拓创新,彰显终身教育在区域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地位。
坚持党建引领,服务社区有实效。学校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校、成校一体化优势,加强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注重党性修养,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倡导秉持担当、乐于奉献,结合镇“新城先锋行动”,落实“双报到双报告双服务”的社区志愿服务。学校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推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机融合,面向社区、立足社区、服务社区,始终贯穿教育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为区域经济与社会事业服务,为社区市民终身学习需求服务的办学思想,开展“红色动力”微型党课等活动,将党的声音、政策宣讲到社区、村居的每个角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气。学校不断优化教育方法,提升管理水平,努力服务于全镇基层党员和市民。
明确规划先行,依法治理有保障。学校制定2020-2025年五年发展规划,稳步落实推进年度工作。学校根据办学章程,制定完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绩效分配管理制度等学校规章制度,实施科学、民主、规范管理,各类制度执行有效,“立改废”程序操作规范。科学设置内部机构,各条线职责清晰,年度及学期计划紧扣规划目标,目标达成度较高,运转高效。学校结合教学管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等工作实际,坚持“校务(党务)公开制度 、校内三重一大制度”,学校党支部签订基层党建工作责任书、校长签订廉洁规范承诺书、党员教师签订言行规范承诺书,做到规范办学、依法办学。学校积极推进教化功能融入社区治理,与北管村共建共学的制度化推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四个百管”村级治理模式。
主动对接各方,多元协同有策略。学校围绕镇中心工作,顺应社区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主动对接街镇组织、宣传、教委、文广、党群服务中心等部门,紧密联系19个村居委、企业和社会组织,整合各类办学资源,赢得社会各界对学校教育的支持。近年,签约成立学习型共建联盟单位20家,建立一批认真负责、一专多能、乐于奉献的办学干部、兼职教师、志愿者等社区教育队伍。学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设“红色动力”干部培训班和发展对象培训班,培训人数达435人。2021年,社区教育党建学习联盟共同体成立,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党建共建活动,促进联盟间紧密度与日俱增。学习活动效应、课程的覆盖率、市民的参与率都跃上了新的台阶。
(二)文化立校,升级课程,内涵推进创优质
学校以“马上学习 登陆美好”为办学口号,通过制度化的学习培训与实践活动,增强文化认同,凝心聚力,科研导向,教学创新,提升服务能力,不断推进内涵发展。
深化办学内涵,提升文化认同感。学校基于“教化嘉定”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确立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倡导终身学习理念,注重“家国、智学、品质、共创”,全覆盖推进智学课程,以悦享人生的美好愿景,引导众参与,培育学习团队,逐步形成社区认同感,不断提升市民的学习品质和文化素养,在区域内享有良好的口碑和较好的社会声誉。学校致力于将传统文化产业与文化艺术牵手,将文化内涵和精神文明建设融入进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中,促进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融合“碰撞”,传导真、善、美,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和凝聚力,提升全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加强课程建设,推进管理制度化。学校贴近市民需求,顺应教育数字化转型与发展趋势,不断丰富与优化课程资源,推进课程建设。在2022年的“智学5+1”系列课程的基础上,创新升级打造“4+1+N”智学课程群。开设老年人健康生活社区学习项目、青年人楼宇职工学堂项目、全职妈妈宝宝屋项目、青少年手工体验及月令行等项目,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多元学习需求,让智学、新享课程泛在可选,受到辖区居民的欢迎和好评。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师聘任、课程教研、集体备课、教学评比等方面建立规章制度,同时科学完善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管理机制,促进课程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创新智学模式,实现效益最大化。传承传统课程的同时,全面推出智学课程群; 重视线上学习资源,建立“学哉嘉定”数字课程、云视课程,打通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双通道教学模式,凸显智学特色,满足各类居民的终身学习需求。学校着力开展“远香湖会客厅”“宅舍道德讲堂体验”等市级系列“人文行走学习”体验式学习,三年内共组织1500余位市民参与学习;还通过指导老年学习团队的孵化,提倡老学员带动新学员,自建互助学习小组,自发成立“银星艺术团”、“樊星说唱团”等团队互助学习课堂,形成团队互助学习模式。三年来,学校累计孵化申报市星级团队123个,其中4个学习团队被评为市五星团队。
加强实践研究,推动教育优质化。学校积极开展社区教育理论及实践研究,鼓励教师敢于实践,教学创新,科研促进教学,形成常态化机制。学校科研力量较强,科研成果丰硕,推动学校优质化发展。三年间,学校完成区级及以上课题申报、实验项目等2项,相关科研论文(课题)或专题文章在市、区级刊物(相关会议)发表或交流近30余篇。2024年,全区教育系统课题立项评比中,2位老师的课题获评为区个人重点课题和青年课题。
(三)规范师德,聚贤培优,社区服务提品质
学校扎实推进四类社区教育队伍建设,逐年招募区域“能师”和年轻教师充实队伍,实施“老带新”+“新助老”的教师互助发展模式,聚贤培优,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拥有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为确保特色品牌建设和办学质量全面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重师德师风,优化队伍素养。学校通过签订“党员言行规范承诺书”“师德师范承诺书”,开展“新时代师德规范”“师德优秀典型先进事迹”等专题研讨会以及师德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教师,确保师德师风建设的常态化、长效化。疫情期间,7位党员教师主动奔赴居村委防疫抗疫第一线,参与志愿服务149天次,彰显了党员教师优良的师德师风。
促进专业发展,提升服务能力。学校根据新时代办学功能定位和转型发展要求,通过“异地培”和“校本培”活动,实现终身教育知识的更新、能力的提升,促进专兼职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学校坚持理念引领、科研先导,在校领导的带动下,全校教师积极从老年教育、数字教育、乡村振兴等新视角开展课题或实验项目研究。三年间,专兼职教师在区级以上各类活动中获奖22项。
践行志愿精神,筑牢奉献初心。学校依托区域社区教育资源,联合村居、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益组织,组建“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网络安全宣讲员队”、“社区课程讲师团”等志愿团队。通过每年百余次进村居、进福利院等开展志愿活动,深刻诠释“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对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三年中,3名志愿者荣获区社区教育最美志愿者称号。
加强业务指导,推进协同发展。学校重视学习点办学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村居学习点的管理和业务指导。通过制定《马陆成校与基层学习点位建设及其管理办法》《马陆成校关于对基层社区教育工作考核办法及指标》,定期召开办学干部会议、社区教育工作研讨会、总结表彰会等一系列举措来实施对学习点的常态化管理,推动学习点的可持续发展。三年中,完成9个村居老年人标准化学习点建设。以市重点实验项目、区重点课题为抓手,开展“宅舍文化课程”项目实验,促进“村-居-校-社”协同发展,实现社区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三个村分别获评市学习型乡村、市学习型乡村试点村、区学习型乡村称号。
(四)融合资源,联建共享,规范管理增实效
学校有相对独立的办学场地,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区域共建,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不断满足市民的终身学习需求。
拓展办学阵地,满足教育需求。学校配置有各类特色功能教室,活动场地和教育教学相关设施利用率高。学校积极拓展与提升办学空间与设施。2023年升级老年学校百汇博采苑、书画教室、霓裳绯舞、和韵茶坊等十个功能活动室的设施设备,新增“学哉嘉定”数字直播课堂,构筑多元开放的学习空间,实现数字化转型、智能升级。学校升级7个邻里中心学习点的硬件设施,创设特色功能教室,完善课程配送模式,保障学习资源供给的常态化,形成区域内“十五分钟”社区教育服务圈。着力“垂直社区教育”的八大楼宇学习阵地建设,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创设良好的营商环境,满足日益增长的市民终身学习需求,融合创新,为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积极融入社区,实现资源共享。学校积极挖掘社会教育资源,成立社区教育学习联盟共同体,开展“七个一”党建共建主题学习。充分利用本土教育资源,开展人文行走、市民终身学习体验、马陆葡萄主题公园活动等学习,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与白银社区联合创立“银火虫e学堂”品牌学习项目,充分发挥办学点交流服务的功能优势,以“云视课堂”为平台,科学链接多种智能学习体验,促进线上线下相交互、相交汇,满足老年人就近学习愿望。
加大投入力度,促进智慧学习。学校依靠区、镇两级政府财政支持,添置数字化教学设施设备,建设智慧学习场景。整合多元组织行动合力,不断优化社区教育办学场地。三年来,建设9个标准化学习点,建成希望社区邻里中心、白银社区邻里中心等4个“学哉嘉定”数字直播课堂,建成北管村、大裕村等4个IPAD班。各办学点配备远程数字教学设备,为市民提供就近、便捷、高效的数字学习环境,实现学员报名、教务管理、师资队伍及学习团队信息化管理。学校以“拓延、精致、品质、智学”为主题开设智慧课堂,在上海市学分银行开设课程20余门。全镇共有2942人(活跃人数)参与网上学习,累计学分达到2774497,在区内名列前茅。
(五)擦亮品牌,成果显著,智慧办学再续航
学校主动融入社区、服务社区,弘扬传统文化,努力打造有品质、有温度、有活力的学习型社区,推动社区(老年)教育优质化发展,办学成效显著,成为居民家门口的好学校。
形成品牌特色,办学成果显著。作为一所位于嘉定新城核心区域的学校,顺应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呼应市民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学校锐意改革创新,不断丰富和优化社区教育课程资源,促进特色发展。从2021年起,实施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智学楼宇”课程,满足商务楼及开发园区员工对学习的需求,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社区教育品牌。学校同镇总工会通力合作,开办“职工学堂”,把教育学习活动办到综合大楼,激发职工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满足教育学习和文化娱乐的需求,促进员工之间的交往和友谊。三年来,“智学楼宇”课程得到不断发展,学习内容持续更新,形成“专题党课”“健康瑜伽”“公益乐学”“特邀课程”等系列课程。在品牌课程的效应下,楼宇学习群不断扩大,由原来的希望城大厦延伸至八大楼宇和园区,做到季季有党群主题活动,月月有白领课堂,周周有公益学堂。
在全体党员、专兼职教师的努力下,学校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银火虫e学堂”荣获上海市老年智慧学习品牌项目、《马陆篾竹》《做智慧父母》《红楼梦中的人情世故》等多节网课被上海学习平台和上海市学习网“云视课堂”选用。品牌课程“智学楼宇”的研究论文《从同一性到差异性:新型城镇化视域下社区教育课程的变革与创新》获得长三角主题征文二等奖并刊登在《中国社区教育》。
规模效应扩大,受到高度好评。三年来,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不断提升。社区教育培训总量达15万多人次,全镇市民培训率超过75%。为19个教学点排出的“学习菜单”已实现常态化、制度化,做好资源的协调和配送。办班场所从学校到社区再到楼宇,终身学习队伍不断壮大。参加学员从老年人扩展到中青年、青少年,实现学习场所、学习对象的量变,推进课程体系的质变。多样化的课程内容由‘学有所乐’迈向 ‘学有所为’,构筑起学校、楼宇、社区“三位一体”的“幸福学习圈”。区域市民对社区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逐年提升,督导问卷和座谈会访谈反映,镇有关部门、市民、社区都对学校给予广泛好评。学校在办学实践中的务实性,时效性,实效性,形成了一系列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市、区、镇三级网络媒体和学校网站进行宣传报道,塑造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彰显了社区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三、主要问题和建议
(一)区域内学习点间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推进社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建议:一是对远离镇中心、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镇东部11个乡村地区加大社区教育资源配置、课程开发与配送力度。克服困难,知难而进,深入农村、问需农民、关注农业,丰富适合“三农”特点的课程。二是开展西部带东部学习点结对联盟行动,组建由办学干部牵头、专职教师指导、志愿者协助的工作小组负责管理和业务指导,搭建一个线下、线上共建平台,将西部学习点优质的师资、课程等资源共享给东部学习点,将结对联盟行动情况纳入对村居学习点社会教育工作季度考核中,以考评来促共建,逐步缩小东西部区域差异,实现整个区域的社区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为“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作贡献。
(二)需进一步扩大社区教育的受众面,满足多元学习需求
建议:一是学校立足长远发展,拓宽学校办学视野,面向社区各类人群,完善学校办学设施,拓展办学场所。依据社区教育多功能、多内容、多层次、多规格的特点,完善教学设施设备配置,合理规划开设各类课程的专用教室和配备现代数字教学设备,为满足各类人群的学习需求提供保障。二是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社区各类人群的终身学习需求,整合各类办学资源,动态调整课程内容,与时俱进,系统推进。积极开展环保、法制、信息化、再就业、实用技能等各类培训活动;也可以考虑面向青年群体开展家庭教育的课程,助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三是把课程开发和社会建设、社区治理有机联系,助力马陆镇经济社会高品质发展,助力马陆人民高品质生活。
(三)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制度需进一步制定和完善
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制度:一是志愿者招募、登记、注册、使用、考核、退出的管理办法;二是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岗位职责和常规事务流程的培训制度;三是志愿者服务的奖励激励制度。从制度层面为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社区教育志愿服务工作的长期持久和志愿服务队人才的需求,推动社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2024年 6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