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001434-9/2025-00000100 发布机构: 区教育局
发文日期: 2025年08月18日 主题分类: 学校督导评估
关键词: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对上海市嘉定区江桥小学发展性督导意见书

发布时间:2025-08-18 浏览次数: 【字体:

根据《国家教育督导条例》《上海市教育督导条例》精神和《关于关于开展2024学年第二学期学校发展性督导的通知》要求,2025年4月16日,嘉定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区教育局相关科室、区教育学院相关部门和外聘专家、督学等组成督导团,通过听取校长汇报、巡查校园、深入课堂听课、组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开展个别访谈和查阅资料等形式,对嘉定区江桥小学开展了教育发展性督导。

一、基本情况

嘉定区江桥小学创建于1906年,是一所历经百余年薪火相传的全日制公办小学。现有东、西两个校区,分别位于虞姬墩路48号和临潭路520号。学校总占地31850平方米,建筑面积19573.5平方米,运动场馆18831平方米,教辅用房12152平方米,绿化率达30%。现有48个教学班,2033名学生,专任教师133人(在编教师112人,非编教师15人,储备教师6人),硕士学历占比32.33%,35周岁及以下教师占比60.9%,中高级职称占比38.35%,区学科带头人1人,区骨干教师6人,区学科新星3人。

学校坚持“责任教育”办学理念,恪守“对每一名学生负责,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承诺,促进师生成长,引领学校发展,学校获评上海市文明校园、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校、上海市节水型学校、上海市绿色学校、上海市家庭教育工作示范校、嘉定区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嘉定区依法治校示范校、嘉定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

二、主要工作与成效

(一)注重党建引领,坚持依法办学,促进内涵发展

学校以党建为引领,坚持依法规范办学,秉持求实创新的治学态度,践行办学理念,树立正确育人思想与鲜明学生观,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加强党的领导,优化体制机制。学校组织架构完善,党政分工明确,严格执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议事决策制度,有效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定期召开党组织会议、校长办公会等沟通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深入推进区“四维五阶”领航培养计划,通过组织培训、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方式,提升党员队伍综合素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组织深入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与方针政策,强化组织建设。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推进思政建设。深入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完善“三张清单”,开展“廉洁文化月”系列活动,组织签订师德承诺书、开展师德师风评议,提升党员教师的廉洁自律意识与拒腐防变能力。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扎实推进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工程。组织师生参与“寻红色印迹,品劳动乐趣”“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等主题活动,以优秀文化与场域环境熏陶人、影响人。

打造党建品牌,加强群团建设。依托“幸福引航”党员工作室、班主任工作坊、双培养机制,构建“四 XIN”培养体系,其中“‘幸福’引航,‘追光’前行”获评区党建特色品牌。“青春之声”广播栏目、“党员名师工作室”等项目,有效提升了党员的综合素养。通过“党建引领 + 团建赋能”模式,开展党团队共建,推进一体化育人。充分发挥工会作用,通过教代会广泛听取教职工意见建议,增强民主管理与监督意识及能力;组织开展文体活动、慰问帮扶活动,增强教职工的凝聚力与归属感。

(二)坚持规划引领,注重传承发展,落实协同育人

学校以规划为引领,聚焦传承与创新,明确办学方向,落实民主管理,有效整合资源,推进文化育人,为师生营造了良好的成长空间与精神家园,办学声誉持续提升。

坚持规划引领,明确办学方向。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做有温度的责任教育”为核心办学理念,将其融入发展规划,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每年度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总结与优化。每年度工作计划均围绕规划要求开展,重点项目“责任课堂”建设有序推进,教研文化、深度教研及校园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师说新语”校刊作为改革实践的重要载体,全面记录近两年教育改革历程,成为展示成果、交流经验的重要平台。教师凝聚力持续增强,干群关系和谐。

健全治理网络,提高管理效能。学校不断健全内部治理网络,设置“学生中心、课堂教学中心、宣传策划中心、教研中心、服务保障中心”五个管理部门,各部门职责明确、配合高效。学校依法办学自觉性强,定期修订章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近三年对15项规章制度进行“立改废”,重大事项议事规程符合要求。

有效利用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学校有效挖掘家长资源,通过竞聘遴选建立三级家委会;倡导“伙伴”工作理念,开展家长微课、家长沙龙、家长学校等活动,凝聚教育共识,提升家长育儿能力。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与社区合作建立社会实践点,探索“江桥站”小主人体验活动,赢得社区与家长的广泛好评。

(三)规范课程架构,探索课程融合,落实五育并举

学校秉持“责任教育”办学理念,以“有责任能担当,能向善更好学,会合作勇创新”为目标推动课程革新,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点,构建丰富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坚实保障。

聚焦全面发展,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学校积极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位一体、五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开齐开足各类课程。探索构建“小主人课程圈层”体系,涵盖语言与文学、数学与逻辑思维、科学与技术、体育与健康等多个领域,以“小课程”为载体、“大责任”为目标,打造“全学科阅读、跨学科融合”的全景式阅读拓展课程等精品课程。通过70余门校本课程的精心设计,结合周三快乐活动日、课后服务等多路径整合实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彰显校本特色,精心设计综合课程。学校设计开发“海派旗袍”主题式综合课程,凸显校本特色。该课程融合美术、历史、劳动、艺术、科技等多学科知识,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跨学科整合。课程设计注重系统性与广泛性并重,采用“年级主题螺旋上升”模式,每个年级设置两个主题,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随年级升高逐步拓展,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进阶式提升,引导学生了解海派文化、感受传统文化魅力,逐步提升综合素养。

深化课程创新,积极探索跨学科课程。学校积极探索跨学科课程建设与场域建设,设计跨学科学习空间。从学生视角出发,梳理各学科关键知识点,通过重构单元,将分散在不同学科中的相关知识重组,形成跨学科课程。采用项目化、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升自主学习能力。2024年,学校获市义务教育学校跨学科综合学习空间特色案例。

(四)坚持多元协同,创新育人路径,助力学生成长

学校坚持以德为先、以生为本,构建较为完整的德育体系,以 “责任教育”研究实践为载体,创新育人路径,通过多元协同助力学生成长。

完善校本德育体系,提升育人效能。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指引,紧扣学校办学目标,构建六大德育实施途径,育人路径清晰。通过“责任意识启蒙 — 能力塑造 — 文化传承”三级目标,将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融入教育全过程。采用项目化学习方式落实幸福课程,确立年级重点主题,顶层设计活动项目,将行规教育融入活动,让学生完整经历“理解、体验、建构、内化、运用”规则的过程,增强责任意识。积极推动教师对行规教育活动项目化学习的研究探索,逐渐形成具有江小特色的学生规则意识培养做法,激活实践育人效能。

注重体育心育并行,呵护健康成长。严格落实“五课两操两活动”,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确保学生每天校内外体育活动不少于2小时。组织阳光体育运动,举办校园田径运动会、趣味运动会,开设16个体育社团,培养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激发运动潜能。近三年,学生体质健康优秀率、及格率逐年提升,其中优秀率上升显著。学校按规定建设和使用心理专用室,通过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元素,设计组织心理活动月、“心晴小屋”等活动,细心呵护学生成长。教师积极参加市、区心理教研活动,开展心理案例研讨,提升心育能力。

搭建多元成长平台,激发个性潜能。依托“小主人”课程,扎实推进艺术特色校建设,成立26个艺术社团,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艺术比赛;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富有创意、互动性强的戏剧艺术活动,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学校获评市学生合唱联盟单位、2024市学生戏剧嘉年华优秀剧目奖、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每年开展主题科技月活动,建设AI、编程等7个科技社团,近三年学生科技比赛获国家奖10项、市及区级奖54项,学校被评为区科技教育特色示范校。设置劳动小岗位,推行“责任岗轮值制”,落实微课《劳动自觉》学习,让学生感受劳动乐趣;整合家、校、社资源,开展不同季节、不同阶段的劳动项目,潜移默化渗透劳动教育,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学校被评为区劳动教育特色校。

(五)坚持师德为先,教科研训一体,促进专业发展

学校确立“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创新进取、有所作为” 的教师发展目标,建立教师发展机制,引领教师转变观念,以科研促教研,提升专业素养,努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强化师德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学校以“责任教育”为师德教育实施路径,通过专家引领树标杆、青年联学创品牌、校本研修强根基等方式,强化师德养成。开展师德标兵、优秀教师等评选活动,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通过师德承诺、风险自查自纠、一票否决等方式,加强师德监督。

建立评聘机制,发挥激励作用。学校强化评价导向,以“承诺 - 监督 - 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发展内驱力。从教学、科研、管理等多维度综合评价教师,及时跟进评价反馈,帮助教师明确改进方向。构建教师动态成长评价体系,通过绘制教师专业发展数字画像,全面观测、评估教师教学能力与发展状态,并针对问题提供改进建议,以评价促成长。

制定培养规划,促进专业成长。学校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指导教师撰写个人发展规划,形成分层分类培训机制,提高规划达成度。开展“一心・三类・五联”(即一个轴心:设计专属自培课;三类培训:学科项目培训、跨学科项目培训、活动类项目培训;五方联动:“联动”教师、“联动”空间、“联动”课程、“联动”课题、“联动”成果)项目化学习教师培训与校本实践,成效显著。搭建多样化学习平台,激发教师创新活力;借助名师工作室、合作交流等方式,推动骨干教师专业进阶。学校现有2个授牌工作室,2名市级工作室成员,19名区工作室成员。

健全科研网络,激发科研活力。学校成立科研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三级管理网络,建立科研管理制度,实现课题全周期数字化建档。采用“定向 + 全过程”管理模式,通过定向指导、过程跟踪和成果提炼,确保课题研究规范有效。围绕龙头课题《责任教育视域下“3+N”沟通体验式全员导师机制的实践与研究》,深化“责任教育”研究,鼓励教师参与小课题研究,近三年学校立项市级课题1项、区级课题15项。打造区域联动模式,形成“资源化储备、联动化推进、区域化共享” 链,推动科研成果协同孵化与双向赋能。科研成果《培育负责任的小主人:体验式责任教育的创新与实践》和《新闻学堂:凸显情境性和实践性学习方式的语文教学探索》分获区首届基础教育成果特等奖、一等奖。

(六)持续改革实践,探索信息赋能,推进自主发展

学校以上海市中小学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为导向,探索信息赋能,推进改革实践与数字化转型,注重自主发展,以课题、课程、课堂为载体,丰富学生学习体验,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构建“责任教育”体系,凸显办学特色。学校构建“责任教育”体系,探索“责任教育”实施途径,以课题“基于小主人空间的体验式责任教育的实践研究”为抓手,打造“基于教科研训一体构建成长的教师责任团队”,凸显责任课堂“童趣、律美、精细、灵活、扎实”的特征,形成“说负责任的话,做负责任的事,成负责任的人”的价值追求。“责任教育”目标明确、路径清晰、文化内涵丰富,凸显办学特色。

探寻优质发展密码,助力师生成长。学校高度重视夯实 “四梁八柱”,探寻优质发展密码,助力师生成长。打造“责任团队”,建立专家引领树标杆、青年联学创品牌、校本研修强根基三维培养体系,依托“一心・三翼・N 支撑”的教师育人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培育责任“小主人”,实施“一四五五”体验式责任教育推进策略,从多维度赋能责任教育,使学生逐步从他律走向自律,为成为有责任担当的人奠定基础。

探索数字转型路径,赋能教育教学。学校制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信息技术能力提升校本研修制度》,为办学品质升级注入技术动能。在教师发展领域,依托“教师专业发展”平台,通过全面采集、深度分析教师发展数据,实现对教师成长轨迹的动态监测与精准评估;在学科教学方面,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探索信息技术在跨学科学习、STEAM 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中的应用,提升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在学生评价方面,借助大数据技术采集多维评价数据,为每位学生绘制专属数字画像,实现成长状态的可视化呈现与智能分析;在德育创新层面,推出“江小超级星行动”,精心打造“江小行规小课堂”系列微课,将学生行为规范教育融入生动有趣的数字化课程,实现行规教育创新突破,彰显数字技术在德育实践中的显著效能。2024年,学校获评区首批人工智能实验学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建议

(一)学校“责任教育”理念引领下的目标体系有待进一步明晰,校园文化建设有待进一步丰富

学校提出“责任教育”核心理念,但理念引领下的目标体系不够清晰,对育人目标的表述存在不一致;学生层面的责任教育目标过于宽泛、要求偏高;校园文化建设在童趣、童乐、童真方面不够丰富,提供给学生动手体验的场景及直观性不足。

建议:在新一轮规划中,需重新审视“责任教育”核心内涵,明确目标体系,从多维度深化落实。一是强化责任团队建设,提升学校治理效能,加强一校两址精细化管理,明确岗位责任界定,提升整体管理效率;二是加强德育实践创新,推进 “责任积分制”实施,探索人工智能时代责任感培养新路径,让德育更贴合时代需求;三是推进家校协同育人,开展“责任教育共同体”研究,通过体验式活动、学科融合教育,强化学生责任意识与担当;四是聚焦“小主人”培养,明确育人目标,以“五育融合”为导向,拓展社会实践场地,让学生在多样实践体验中领会责任的重要性;五是优化校园环境建设,增设互动体验场景,在场地命名、活动设计中融入学生创意,营造童趣氛围,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让责任教育在具象化体验中入脑入心。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待进一步丰富内涵,拓展实施路径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在内涵挖掘与实施路径扩展方面存在不足,心理健康教育仍停留在传统的心理咨询、心理课程教学等层面,缺乏创新性与特色性,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

建议:学校作为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需进一步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品牌,在区域内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一是充实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加大专职心理教师引进力度,培养兼职心理教师,为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提供保障;二是深挖心理健康教育内涵,拓展实施路径,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将责任教育、传统文化等元素融入其中;三是开展心理剧表演、心理绘画比赛等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增强学生参与度与体验感;四是为学生提供更全面、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心理健康教育品牌。

(三)面对教师队伍新老更替的结构性变化,教师团队专业化发展需实现再提升

学校高级教师、区级骨干教师等占比不高,培养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在“规划引领”青年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工作中,发力点需更精准,专业发展指导需更个性化;在新老教师赓续发展的实际情况下,如何实现新老教师各有侧重的发展有待进一步探索。

建议:一是精准培育名优教师,建立分层遴选机制,通过全面梳理教师专业档案,精准锁定培育对象,实施“专家领航计划”,采用“一对一”带教模式,在培训资源、课题申报、展示平台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助力骨干教师快速成长为学科名师;二是进一步推进教师个性化发展,构建“全员覆盖、分层推进”的培养体系,针对职初教师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对成熟教师聚焦教学特色凝练,为卓越教师定制高阶发展路径,同时建立“优势发展档案”,在补足短板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个人专长,推动其向更高专业层次进阶;三是重视激活不同梯队教师潜能,为经验型教师搭建“经验传承 + 数字赋能” 双平台,通过优化职称评审标准、设立教学创新奖项等激励机制,鼓励其总结提炼教学经验,开展信息技术专项培训,推动传统教学方法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实现教学模式迭代升级;为中级职称教师制定“进阶式发展目标清单”,配套专项培训、课题研究、跨校交流等资源包,助力其突破专业发展瓶颈,向高级教师迈进。通过完善支持体系、创新评价机制、整合优质资源,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内生动力系统,实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202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