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001434-9/2025-00000102 | 发布机构: | 区教育局 |
发文日期: | 2025年08月18日 | 主题分类: | 学校督导评估 |
关键词: |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对上海市嘉定区封浜小学发展性督导意见书
根据《国家教育督导条例》《上海市教育督导条例》精神和《关于关于开展2024学年第二学期学校发展性督导的通知》要求,2025年5月7日,嘉定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区教育局相关科室、区教育学院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外聘专家、督学等组成督导组,通过听取校长汇报、巡查校园、深入课堂听课、组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开展个别访谈和查阅资料等形式,对嘉定区封浜小学开展了发展性督导。
一、基本情况
嘉定区封浜小学创办于1911年,是一所拥有百年多历史的公办小学。现有31个教学班,1240名学生。占地面积15039平方米,建筑面积9373.52平方米,拥有小太阳剧场、多功能图书馆、创新实验室、种子博物馆等教育教学设施,为满足学生健康发展和个性成长提供较为厚实的学习保障。
学校在编教师73人,储备教师2人,非编教师1人,平均年龄39.5岁,研究生学历6人,本科学历70人,学历达标率100%。其中高级职称4人,占比5.26%,中级职称45人,占比59.21%;区骨干5人,区学科新星5人,镇骨干5人,校骨干9人,三级骨干占比31.58%。
学校以“阳光教育 炫色生命”办学理念为引领,以“友爱、活泼、勤奋、上进”为校训,深入推进富有校本特色的“阳光教育”,努力培育务实创新的教风、快乐互动的学风、协作进取的校风,培养“有责任、敢担当、善合作”的阳光少年。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上海市文明校园、上海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上海市家庭教育工作示范校、上海市劳动教育特色校、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先进单位、上海市小学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试点校、嘉定区教育系统先进单位。
二、主要工作与成效
(一)坚持党建引领,筑牢发展根基
组织建设强根基,协同融合促发展。学校以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构建党政协同工作机制,通过“阳光课堂”“阳光牵手”等五大主题活动激发党员教师创新活力;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丰富党内组织生活形式;通过竞聘上岗、岗位实习等干部选培机制,锻造了一支素质过硬的干部队伍,为学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风建设树清风,廉洁防控筑防线。学校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制度,落实“四责协同”与“六责联动”机制,强化廉政风险防控。通过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开展廉洁文化专题教育月等活动,将廉政教育覆盖全体教职工,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校园氛围。
思想建设引方向,培根固本育新人。学校创新思政教育模式,通过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红色教育基地参观等多元形式,将思政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师生思想动态监测机制,实现思政教育常态化;组织师生参与志愿服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
团队建设聚合力,党建引领共成长。学校重视保障教职工民主权利,通过完善工会制度、召开教代会,提升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组织丰富的文体活动、健康讲座,增强教职工幸福感。坚持党建带团建、队建,开展“小嘉学党史”等主题活动,创新成立“小太阳”红领巾议事厅,推动群团组织建设,助力学生幸福成长。学校获评嘉定区少先队工作星星火炬特色奖。
(二)依法高效治理,提升办学品质
坚持传承与发展,持续打造阳光教育。学校坚持依法治校、规范办学,传承、发展并创新百年校史文化,以办学历史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提升管理效能;在“阳光教育、炫色生命”理念引领下,推进“阳光党建”“阳光校园”“阳光三微”“阳光教工”“阳光智慧家长”等品牌创建,使“阳光教育”品牌效应逐步彰显,办学品质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坚持积淀与创新,凸显文化建设特色。学校围绕办学理念,凝练“一训三风”,设计“飞扬的生命”校标,谱制校歌《阳光下的少年》,构建起较为完整的精神文化体系。注重打造具有辨识度的物质文化标记,学校精神之石“攀登”、雕塑“放飞理想”、吉祥物“阳阳”“乐乐”、象征多彩生命的“七色花”造型墙等,与“阳光教育”的价值意蕴形成物质与精神的内在呼应;“小种子大探究”“乐哉西游”等宜学宜探的校园文化环境及场景设计,进一步彰显了学校的特色品牌。
坚持整合与协同,着力优化育人生态。学校构建三级家委会网络,积极引导家委会成员参与学校管理,全方位整合家长资源,形成协同育人良好氛围;持续组建“爸爸护校团”“爷爷督查组”参与安全隐患排查,开发“家教小集锦”,通过家长开放日、仪式教育、节日活动、亲子团辅等活动共享成功经验,打造“阳光家长学校”,培养“阳光智慧家长”。学校家委会获评区家委会先进集体。
(三)优化课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立足素养培育,构建课程体系。学校以区“课程领导力”行动项目为契机,深化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B-I-G”课程实践研究,推动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课程协同发展;依托K12课程项目研究、综合课程创造力探索实践、主题式综合课程迭代,不断丰富完善学校课程体系。目前,学校开设近30门校本课程,打造了“足球小子”“墨韵书香”“种子工作坊”“阳光三微”等一批特色课程,形成“小太阳”校本课程群,满足学生素质发展需求。学校承办“聚焦工程课程 共话创学智慧”“提升创新素养 涵养思维品质”等区级课程研讨与展示活动,彰显课程改革创新的实践成效,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案例荣获区一等奖。
加强教学管理,促进质量提升。学校注重教学五环节精细化管理,提出备课“精”、上课“实”、作业“准”、辅导“专”、评价“细”的“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要求,实施“始于问题研究、基于学习改进、实现合作共进”的校本教研模式;深入探索“有氧课堂”新样态,开展《新课标视域下指向高阶思维的触点评价研究》区级课题研究,通过科学评价驱动教学变革,构建校本化学习品质评价指标体系,赋能学习全过程动态监测与反馈,激发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分析、评价、创造的高阶思维能力,切实提升课堂教学品质,充分发挥区“品质课堂”项目研究龙头校的示范引领作用。2022年上海市小学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综合评价显示,学生整体学业水平较好。本次督导中,教研员共听课51节,其中优课15节、良课35节,优良率达98.04%。
围绕育人目标,建立评价机制。学校建立涵盖学习态度、合作精神、技能表现等维度的评价体系,通过等第制、个性化印章、成长手册等方式记录学业表现,增强学生学习成就感;利用“阳光少年取经记”综合素养评价平台对学生参与课程活动进行过程性评价,发放“素养积分卡”,探索增值性评价,推动教育从“育分”向“育人”转变,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同时,学校加强行政巡课巡查,重视对教师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管理,保障课程高质量实施。
(四)坚持立德树人,培育阳光少年
构建立体德育体系,呈现多元育人格局。学校在“B-I-G”大课程观理念指引下,构建起以党支部引领、校长负责、德育部门统筹、教师协同、家庭社会参与的“持恒守志 微德而行”德育工作体系,以“阳光三微”为引擎,制定校本化德育实施方案。其中,“阳光微品”课程以价值渗透为核心塑造学生优良品质,通过《幸福课程》小微科目厚植家国情怀;“阳光微行”以实践育人为抓手培养学生行为习惯,依托《种子的奥秘》《乐哉西游》等项目化课程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阳光微镜”以反思评价为驱动增进学生自我反思,借助对照卡、成长档案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形成“知—行—果”的育人闭环。
行规教育靶向发力,学生素养全面发展。学校对标《德育工作指南》,以法治教育、生态教育为抓手,打造“知行合一、三面一体”的行规教育品牌;通过《西游记》人物成长叙事,创新构建“阳光少年取经记”五阶评价体系,以“西游取经”任务链驱动学生行为规范内化;依托“七色花中队”评优机制,将规则意识、环保理念落细落实。通过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实现育人“落小、落实、落细”,做到育人无痕、有趣有效,学生习惯养成与责任意识显著增强。
心理健康教育深耕细作,关爱学生精准有效。学校注重课程与活动双轨并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二、三年级每周开设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二年级融入情绪绘本教学,三年级聚焦学业压力疏导)。作为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学校创新“情绪心电图”特色项目,通过心理活动季、心理社团常态化辅导提升学生抗挫能力,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建立动态心理监测机制,规范“一生一档”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对特殊需求学生实施分层干预,借助“关爱大篷车”“阳光驿站”等项目实现精准干预。心理辅导记录详实精准,兼具育人温度与专业效度。学校获评“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季优秀组织奖”。
(五)坚持五育融合,赋能多元发展
重视体育运动,促进体质健康。学校严格落实“五课、两操、两活动”,增设羽毛球特色课间操,指导学生开展校内外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综合体育运动时间达2小时;分年级开设足球、羽毛球等运动课程,外聘专业教练落实特色课程,每年举办田径运动会、趣味运动会、足球节等赛事,保障学生掌握2项体育技能。开展近视防控月活动,每学期进行2次视力筛查并建立“一生一档”,有效降低学生近视率;针对肥胖学生开设专项运动,有效控制肥胖率。目前,学生体质合格率达98.72%,优良率达60.88%。学校将午休时间纳入课表确保半小时休息,建立睡眠管理制度,家校合力保障学生每日睡眠达10小时。
加强美育教育,提高艺术素养。学校开足开齐音乐、美术基础课程,外聘9名上海音乐学院专业教师辅导各类艺术兴趣课程;高质量开展快乐活动日,开设管乐队等8个艺术社团,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开展各层级系列艺术活动;每年举办校园艺术月、迎新班班唱等活动,在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同时,为有艺术天赋的学生提供展示平台,激发其艺术潜力。学校获评全国第七届中小学艺术展演上海市学生艺术实践活动三等奖、“上海之春”国际手风琴艺术周优秀表演奖、上海第十四届优秀管乐团队市级展演奖,被评为嘉定区艺术教育特色校、嘉定区管乐联盟学校。
培养科学素养,增强创新意识。学校打造“种子的奥秘”科技特色课程,通过迭代升级课程体系、精细课程设计,让“小种子”成为撬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大支点”;围绕“创意‘封’彩 智启未来”等主题举办校园科技节,开设快乐编程、人工智能小车、种子创客生命等9个科技类社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学生科学研究成果《“走向未来”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抓药小助手》等在青少年科技成果展示、创客新星大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市级一等奖等荣誉,学校获评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
夯实劳动实践,感知劳动乐趣。学校构建“阳光三微”劳动教育特色体系,从课程、实践、资源三个维度激活劳动育人动能;开发一至三年级《劳动实践手册》,构建“十大主题”进阶课程,从低年级“种子启蒙”生命教育到中年级“烹饪、收纳”生活技能培养,形成“认知—体验—实践”螺旋上升的课程链,培育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认同。开展“劳动教育宣传周”,设计“小农夫在行动”“小岗位大责任”“小垃圾细分类”等沉浸式主题活动,让劳动教育融入日常;联动佳飞蔬菜基地、耕读园等劳动实践基地,组织种植、采摘、烹饪等跨季节实践,精准落实各年级劳动教育清单;打造“种子探究实践乐园”与“种子博物馆”,开设“小种子大探究”社团课程,让学生在多元实践中感知劳动乐趣、厚植劳动精神。
(六)完善培养体系,促进专业成长
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师德建设。学校编制《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方案》,制定《教职工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等制度,健全师德培养、考核等工作机制;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发放《绿色教师节倡议书》等活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职业观和育人观;修订《优秀骨干教师、学科新星考核方案》《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等制度,规范考核要求和实施流程,提高方案执行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发挥评聘、绩效奖励在教师发展中的激励作用;组织“师德标兵”“育德奖”等表彰活动,以评促建,深化师德建设。
开展分类培训,激发内生活力。学校高度重视队伍建设,顶层设计“十四五”教师培训计划,以“团队打磨,个人呈现”研修模式为指引,通过规划引领与态势分析,助力教师明晰个性化发展路径;建立分层培养机制,针对不同阶段教师特点量身定制培养举措,从新教师夯实基础到青年教师加速成长,再到骨干教师引领示范,形成清晰的教师专业发展链,为不同群体教师提供差异化资源支持,着力建设“亲和、淡泊、协作进取、阳光睿智”的教师队伍。目前,学校已开发《双新背景下的项目化理念和实践》《为心理赋能,做阳光教师》等7门成熟的教师培训课程,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系统性支持。
重视课题研究、深化成果推广。学校科研工作实施三级管理和过程性管理,搭建全方位、多层次发展框架,构建“专家引领与实践内化”双轮驱动模式,通过专题培训更新理念、读书活动激活精神、浸润研修提升专业,为教师成长注入多元养分;以龙头课题“基于问题解决的‘阳光浸润’校本研修新样态的建构与实施”为引领,推动教研训一体化深度融合,形成以研促教、以教促研的良性循环。各学科围绕教学实际关键问题开展专题化深度研修,取得显著成效。近三年,学校立项区重点课题2项、区级一般课题10项,在区第十届教科研成果评选中,2位教师的成果分获二、三等奖。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建议
(一)进一步重视规划制定与实施,加强精细化管理
学校《章程》对教育政策新要求的呼应不够及时;学校规划的自评机制有待完善,部门计划与学校规划的契合度有待提升。
建议:一是与时俱进完善制度建设。完善学校制度是对学校文化生成与发展的反思、总结和提炼,也是顺应“双新”改革与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要求。学校需对包括《章程》在内的制度进行校本化梳理与完善,将制度建设过程转化为全体教职工文化认同的过程,以文化自觉促进治理、制度、文化的深度融合。二是强化规划引领作用。积极对接教育强国规划纲要对学校发展的微观要求,结合“双新”改革和数智转型需求,适应生源结构性变化,做好新一轮学校规划制定。从两个维度深化“阳光教育”内涵:一方面对“阳光教育”内涵进行再诠释,凸显其独特性;第二方面梳理“阳光教育”的阶段性历程,体现其发展性。完善规划自评机制,建立自评流程与制度,促进反思自觉,提升自主发展能力,让规划真正引领学校高品质发展。
(二)进一步深化德育体系内涵,整合德育评价工具,赋能学生成长
学校“B-I-G”课程理念与“阳光三微”行动尚未深度融合,“微品”“微行”“微镜”存在内容交叉,逻辑闭环需进一步梳理;“微镜对照卡”“七色花”等德育评价方式与“阳光少年取经记”综合素养评价体系相互独立,关联性不足,评价方式分散,评价结果未能有效驱动学生行为优化。
建议:一是深化德育体系内涵,推动课程融合。以“B-I-G”大课程理念整合德育课程资源,将德育目标融入学科教学、项目化学习及社会实践,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优化“阳光三微”逻辑关系:“微品”聚焦品质塑造,通过课程与活动内化价值观;“微行”强调行为实践,将品质转化为行动;“微镜”借助反思工具引导自我评价与发展,形成“认知-行为-反思”闭环。清晰梳理“三微”体系下的课程与活动资源,渗透“知”、落实“行”、巩固“果”,体现五育融合理念,推动德育从分散活动走向系统育人,实现“阳光教育 炫色生命”办学理念的有效落地。 二是统整德育评价工具,赋能学生成长。以“阳光少年取经记”综合素养平台为核心,整合“微镜”“七色花”等评价工具,在数据赋能基础上探索量化工具与动态评价结合,实现品质可测、行为可视、反思可用;基于多维数据生成个性化成长建议,提升德育评价的针对性,以评促育,助力学生品德素养提升。
(三)进一步明晰教师队伍发展目标,培育优秀教师
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培养目标不够聚焦,“阳光教师”的特征尚不清晰;教师校本研修课程项目有待优化;高级职称教师占比偏低,缺乏有影响力的学科名师。
建议: 一是明晰“阳光教师”内涵特征。广泛征求意见,界定“阳光教育”理念下“阳光教师”的内涵,明确队伍建设目标,凸显“阳光教师”特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全员共识。二是优化教师校本培训课程。与时俱进迭代校本研修课程,开设AI应用、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等前瞻性课程,提供针对性支持;明确研修目标,以科研带动教研,加强教师间交流分享,引导教师总结经验、提炼教育观点,提升批判性思维等能力,提高研修品质;完善考核评价要素,建立校本项目评价机制,激励教师创优争先。三是以规划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以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为突破口,做实教师个人三年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建立年度核查、评价与反馈机制,激励教师主动成长;及时帮助教师突破成长瓶颈,提供适切支持;加大新形势、新政策宣传力度,通过柔性流动、岗位挂职、专家指导、项目管理、展示交流、以老带新等途径搭建多元发展平台,助力教师实现“心中有目标、行动有方向、职称有进阶、价值有实现”,为百年老校注入持续发展动力。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202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