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001434-9/2025-00000104 发布机构: 区教育局
发文日期: 2025年08月18日 主题分类: 学校督导评估
关键词: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对上海市嘉定区紫荆小学发展性督导意见书

发布时间:2025-08-18 浏览次数: 【字体:

 根据《国家教育督导条例》《上海市教育督导条例》精神和《关于开展2024学年第二学期学校发展性督导的通知》要求,2025年5月21日,嘉定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区教育局相关科室、区教育学院相关部门和外聘专家、督学等组成督导团,通过听取校长汇报、巡查校园、深入课堂听课、组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开展个别访谈和查阅资料等形式,对嘉定区紫荆小学开展了教育发展性督导。

一、基本情况

嘉定区紫荆小学创办于1998年5月,是一所全日制公办小学。学校占地面积1775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60平方米,校园布局合理,建有30间标准化教室,设有14间涵盖科学探究、艺术创作、语言实践等领域的专用教室,较好地满足教育教学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现有教学班28个,学生1245名,在编教师67名,储备教师5名,非编教师4人。教师中,高级教师8名,一级教师44名,中高级教师占比68.42%;研究生学历教师17名,占比22.37%;35周岁及以下教师30名,占比39.47%,50周岁以上教师20人,占比26.32%;区骨干教师5人、区学科新星2人、镇骨干教师8人、校骨干教师8人,三级骨干教师占比30.26%。学校师资队伍配置均衡,学科、年龄和职称结构较为合理。

 学校确立“让情怀涵养每一个生命”核心办学理念,构建“情怀教育”特色发展体系,通过文化浸润、课程赋能、实践体验等多元路径,为学生打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学校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先后获评全国国防教育示范校、中国航空运动协会航空飞行营地学校、全国红旗大队、上海市文明校园、上海市航空特色学校、上海市绿色学校、嘉定区心理教育特色学校、嘉定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嘉定区行为规范示范校、嘉定区家委会先进集体、嘉定区家庭教育特色校。2020年至今,连续5年被评为嘉定区教育系统办学先进单位。

二、主要工作与成效

(一)坚持党的领导,筑牢发展根基

加强党建引领,发挥堡垒作用。全面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议事决策、“三会一课一日”、党员民主评议等制度,党内组织生活规范。构建“党建引领+”工作模式,推动党建工作与课程改革、队伍建设等学校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形成党政协同决策机制。打造“Young党员工作室”,开展系列主题活动,鼓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支部获评区学习型党组织,典型事迹刊登于《基石》专刊。构建干部培养体系,制定干部选拔量化标准,创新跟岗锻炼、双导师制、专题研修等培养模式,近三年输送校级领导1名、中层干部3名,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加强作风建设,重视思政教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尚洁铸品育清风”主题教育月活动,实行群众评议制度,营造浓厚廉洁文化氛围。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健全“六责联动”机制,确保校园意识形态安全。弘扬先进典型,传播正能量,营造良好校园舆论环境。创新思政教育实践路径,充分挖掘区域教育资源,开发红色研学课程,提升学生政治觉悟。加强文明校园创建,实施“环境优化”“素质提升”“服务升级”三大工程,优化育人环境。组织师生参与社区治理、助老扶困等志愿服务,弘扬“情怀校园”文化品牌。

落实民主管理,创新育人格局。建立完善工会工作制度,充分保障教职工民主权利,彰显人文情怀。发挥教职工民主监督作用,教代会职权落实到位。推出“情怀吾爱”系列活动,丰富教职工文化生活,增强团队凝聚力。推进党团队一体化建设,党支部定期召开团建、队建工作专题会议,组织团员青年带领少先队员开展系列活动,打造“15分钟幸福圈”教育实践阵地。与社区合作成立的“彩虹桥”小当嘉红领巾议事厅,被评为嘉定区示范型议事厅。

(二)优化办学理念,依法自主办学

实施情怀育人,强化学校治理。学校在继承前一轮规划确立的“微笑教育”理念基础上,挖掘区域历史渊源,尊重文化传统,提炼形成“让情怀涵养每一个生命”办学理念,及与之一致的“一训三风”,积极实践“情怀育人、微笑生长”,构建从关注教师育人到学生发展再到学校整体文化建设的全面育人格局。依据制度“立改废”要求,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健全民主监督机制,有效落实校务公开;建立动态监测与闭环管理机制,制定年度目标达成报告。围绕办学理念集思广益,实现学校管理精细化、系统化和自主化;深化家委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育人模式。

有效利用资源,筑牢安全防线。学校积极开发校外教育资源,形成五大系列:一是红色教育铸魂,依托地域场馆资源打造“红色研学之旅”实践体验课程;二是科学探索启智,借助科创集散地、上海航宇科普中心等资源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三是劳动实践育人,组织学生走进劳动基地体验劳动的乐趣与价值;四是人文自然润心,开展绍兴鲁迅故居等地研学活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与审美情趣;五是社区共建育德,依托共建基地开展“社区议事”“重阳敬老”等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五大系列校外教育资源以“铸魂、启智、育劳、润心、育德”为脉络,构建起多维协同的实践教育体系,助力学生在多元体验中实现全面发展。学校重视安全防范,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机制,实现安全管理规范化、精细化;定期开展安全主题教育活动,每月举行安全疏散演练,强化师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聚焦数字转型,赋能教育增效。学校制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系统规划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扎实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专题培训,研发“情怀教师”评价系统、学生“微笑百分百”五育综合评价平台、全员导师云平台及学生学业质量分析系统,构建教育数字化评价与管理体系。依托区级重点课题《依托“智能视频分析”平台,提升课堂教学品质的实践与研究》,探索运用数字技术分析课堂行为以推进教学改进;参与区“三个助手”项目,在备课、课件制作等环节积极实践;以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研究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开展数字赋能探索,形成以研促教、以教提质的良性循环。  

(三)构建多元课程,打造“情智”课堂

制定课程方案,创建特色课程。学校严格遵循上海市中小学课程计划,精心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国家课程聚焦核心素养培育,为学生发展筑牢根基;地方课程依托区域资源,拓展课程边界与学生视野;校本课程以“微笑小镇”为特色品牌,围绕“微笑心悦坊”情志成长、“微笑户外营”情韵实践、“微笑空间站”情尚科创三大核心领域,系统设计课程目标、内容框架与实施路径,构建从课程顶层设计到课堂实践落地的完整育人链条。目前,已构建飞翔蓝天、竞速飞行等69门校本课程,为学生个性化成长提供支持。组建课程审核小组,运用多元评价方式对课程实施进行动态评估,及时优化课程内容与实施路径,推动课程建设水平稳步提升。

深入跨学科实践,形成教改亮点。学校以龙头课题《基于跨学科实践的学校整体育人行动研究》为引领,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开展“全学科阅读”项目化实践,打破学科壁垒,以多元主题构建阅读与教学融合新样态。语文、数学、艺术学科以项目为载体,推动阅读深度融入教学实践,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综合素养,学校“整本书阅读”项目化学习活动在第八届嘉定区品质教学节展示。劳动学科围绕区级重点课题《“全视角”视域下小学劳动教育PBL实践研究》开展研究,开设17门劳动课程,采用项目化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理解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学校被评为区活动项目化学习领衔校、学科项目化种子校。

聚焦教学改进,提升学业质量。学校积极参与区“品质课堂”项目推进,构建“情智”课堂,总结提炼出“三环六步”(三环:问题驱动环、任务引导环、情感互动环;六步:质疑、联结、定向、探究、评价、反思)教学模式,凸显“会思考”“会探究”“会共情”课堂学习指征,强调情感与智慧的深度融合,连续3年在区级层面进行“品质课堂”研究展示。加强教研组建设,建构“三式三度”(三式:主题式、课例式、沙龙式;三度:有密度、有深度、有温度)情智教研模式,开展多维度数据分析以诊断教学问题、推动教学改进,语文教研组、英语教研组被评为区优秀教研组。系统开展作业改革实践,创新构建“4+3”作业模式,即“进度统筹、规划协同、实施规范、评价一体”四统一作业管理机制与“课前预学单、课中任务单、课后研学单”三单联动,助力学生深度学习。在2022年嘉定区小学高阶思维作业评比中,获10项一等奖、8项二三等奖,充分彰显学校作业体系建设的示范性与实效性。围绕“微笑百分百”,构建“阳光百分百”“善学百分百”“明德百分百”评价体系,推行过程性、激励性、发展性多元评价,注重学生成长轨迹记录与潜能激发。在2022年市绿色指标测试和2023年区五年级学业水平调研中,学校学生学业水平位于同类公办学校前列。

本次督导中,教研员共听课49节,其中优课21节,良课27节,优良率97.96%。

(四)推进五育融合,引领学生发展

完善德育管理,优化育人生态。学校制定德育工作管理制度,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以“微笑小镇”课程建设为抓手,融合区域幸福课程校本化实施,打造六大育人途径相融合的“全域”浸润式德育方式,形成“课程浸润文化、活动连接实践、管理支撑协同”的立体化育人模式。学校有明晰的学生品行教育总目标和梯度合理的分年级目标及具体要求,通过“微笑小镇”行规综合课程实施和校园志愿者学生自主管理载体,助力学生成长为友善向阳、乐学敏行、明德乐群的紫荆少年。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提出“适性培养”育人理念,成立“三玉”班主任工作坊,助力班主任个性化成长。落实全员导师制,开展“微笑相遇、微笑谈心、微笑寄语、微笑家访、微笑导学”“五类导育”活动,营造“三全育人”新格局。

重视身心健康,提升体质体能。学校认真落实“五课两操两活动”,开展踢跳嘉年华和田径运动会,为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创造条件;将篮球和棒球纳入课程体系,建立高、低年级运动梯队;利用课后服务时段开展体锻活动,提升学生体育素养。监测每日作业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开展视力筛查,开设肥胖学生专项运动课程,做好运动实时数据采集和监测,为学生健康保驾护航。近三年,学生体质监测合格率均高于98%,优良率逐年上升,近视率、肥胖率有所下降。作为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通过心理主题班会和阳光心理社团等活动,助力学生成为阳光少年。

打造科技特色,培育创新能力。学校着力打造“航空科技+航模科创”特色,通过丰富的科技教育课程探究科技普及新途径,为创新能力培养奠基。依托C919飞行模拟器硬件优势,开发“飞行”科创课程群,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载体。连续多年承办嘉定区航空模型竞赛,“飞翔蓝天”航模社团参加上海模型节及上海青少年科创发明大会社团展示。近两年,学生在航空类比赛中获国家级10项、市级128项、区级112项,其中在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中获三级遥控特技全国一等奖、高度火箭项目全国一等奖,扩大了学校科技教育的影响力。

培养审美情趣,提升劳动技能。学校开设美育特色课程,打造数字绘画、舞蹈、管乐、打击乐、合唱、昆曲等艺术项目,强化美育与学科的深度融合;开展“微舞台·大展演”项目化活动,形成“一校多品”的美育氛围,定期举办校园艺术节、艺术展演等活动。近三年,学校共获各级各类艺术奖项161项,其中打击乐社团获全国金奖,陶艺获上海市金奖,鼓号队获区鼓号大赛特等奖。学校依托课题《“全视角”视域下小学劳动教育PBL实践研究》,逐步形成学校“劳动翻斗城”劳动清单,深化劳动教育,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培养劳动技能。《小茶杯 自己洗》一课入选上教版二年级上册劳动教材,劳动教育特色成果多次参与教育部重点课题平行论坛交流分享。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专业素养

重视师德建设,涵养情怀信念。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以“三玉”成长营为重要建设途径,通过开设“师说心语”情怀讲堂、开展师德师风专题学习提升教师素养;每学年组织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规范教师行为;组织评选“感动紫小微笑老师”,树立师德典范;将师德表现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作为评优评先和职称晋级的重要依据。学校教师精神面貌良好,呈现积极向上、乐于进取的状态。

健全评聘机制,优化分配制度。制定岗位聘用、评优评先、职称评聘和班主任聘任考核等制度,操作过程规范,实施过程公开、公正。按照“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原则,完善绩效工资分配,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强化专业引领,加强梯队建设。制订《紫荆小学“十四五”教师发展规划》,指导教师制订个人专业五年发展规划,并根据专业发展情况动态调整目标和行动措施。重视校本培训,落实“三玉”培养机制,加强对“琢玉”新教师、“润玉”成长期青年教师、“美玉”骨干教师的分层培养。近年来,教师队伍建设成果丰硕,教师整体在价值认同、精神风貌、专业素养、科研成果和荣誉获得等方面均有较显性的提升。

重视教育科研,提升科研水平。完善科研管理机制,保障科研工作顺利开展。龙头课题《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课堂“学习任务链”设计与实践研究》聚焦课堂变革研究,成果获区首届优秀教育成果储备项目;“品质课堂”项目《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小学课堂学习任务链的设计与实施》研究成果获区第二届优秀教育成果二等奖。目前,学校以新一轮龙头课题《基于跨学科实践的学校整体育人行动研究》为引领,带动学校整体科研工作。近三年,立项区级重点课题2项、一般课题6项、青年课题3项,学校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市、区级各类科研评选,以评审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提升与实践成果辐射,教师研究成果获奖、发表数量逐年提升。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建议

(一)优化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

学校办学理念经历不同阶段,提法尚未固定,导致办学愿景和核心价值观难以清晰界定;办学目标作为长期总体目标,缺乏阶段性目标,育人目标尚未具体化,缺少具体的达成标识和检测要素。

建议:一是以谋划下一轮五年规划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学校顶层设计。需进一步明晰并完善学校办学理念,固定提法并进行内涵阐释。二是完善“有情怀、高品质”办学目标,体现阶段性、层次性,明确不同阶段目标的达成标识与检测要素,将“情怀教育、微笑成长”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形成鲜明办学特色。三是进一步创造条件改善校舍环境面貌,特别是校舍外立面的修缮美化、楼外花坛的绿化,营造契合办学理念的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

(二)强化校本培训,进一步提升师资水平

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缺乏校级层面的系统指导,缺少自我小结,缺乏对目标达成的有效判断及改进措施的跟进;学科名师相对缺乏,近半数高级职称教师年龄偏大,且学科分布不均衡。

建议:一是加强教师发展顶层设计,结合“双新”改革、育人方式变革要求,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计划,形成校本培训课程菜单,制定教师发展评价标准。深化“三玉培训”机制,构建多路径、多梯次、多场景的教师团队发展生态。二是处理好教师个人发展与学校组织目标的协同性,分析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指导教师细化个人发展规划,寻找适切的生长点,建立改进跟踪、动态调适机制,定期对目标达成度作出评价。三是加强高层次教师培养,关注各学科高级教师的均衡发展,鼓励有潜能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通过价值引领、项目推进、人文关怀、激励导向等举措激发教师专业发展新动能,精心培养领军教师,争取涌现区、市级名师。

(三)优化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打造智能学习空间

学校《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仍有完善空间,主要体现为需求调研与用户反馈机制尚需健全,对教师、学生群体使用数字化工具的分析需加强,动态调整机制的灵活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智能学习空间打造方面,数字化技术驱动学校自主发展的特色彰显仍有优化空间。

建议:一是进一步完善《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师生数字化需求问卷调查,收集教师在教学资源、课堂工具方面的需求及学生对评价方式、学习平台的期望,建立常态化反馈渠道;制定《数字化转型风险清单》,明确责任部门和应对措施;每学期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结合教育政策变化、AI在教育中的应用等技术发展趋势,动态调整分年度目标和措施。二是加强创建数字化技术驱动的学校发展特色。整合“智能视频分析”教学课程资源库,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生成个性化学习资源;创新教学方法,运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工具为学生提供学习帮助和指导,支持教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借助希沃系统功能参与备课、授课、课后反思等环节以优化教学流程;开展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学研讨活动,探索人工智能与“情智课堂”融合的有效模式和方法,提升师生人工智能素养和教学应用能力;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收集和分析学生学习数据,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评价和建议。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202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