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001434-9/2025-00000105 | 发布机构: | 区教育局 |
发文日期: | 2025年08月18日 | 主题分类: | 学校督导评估 |
关键词: |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对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小学发展性督导意见书
根据《国家教育督导条例》《上海市教育督导条例》精神和《关于开展嘉定区第七轮教育发展性督导的通知》要求,2025年5月28日,嘉定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区教育局相关科室、区教育学院相关部门和外聘专家、督学等组成督导组,通过听取校长汇报、巡查校园、深入课堂听课、组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开展个别访谈和查阅资料等形式,对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小学开展了发展性督导。
一、基本情况
学校创办于1924年,前身为江苏省立黄渡乡村师范附属小学。学校几经拆并、更名和迁址,1998年更名为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小学,2001年迁址于安亭镇新源路828号。
学校占地总面积 23291平方米,建筑面积14477平方米,拥有980平方米室内体育馆和9587平方米运动场地,各类设施设备先进、齐全,为培养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硬件支持。
学校现有37个教学班,1653名学生。教职员工111名,其中专任教师104名。教师学历100%达标,其中研究生学历占比17.31%;35周岁及以下占比35.58%,50周岁及以上教师占比19.23%;正高级职称1名,占比1.07%,高级职称14名,占比15.05%;区学科带头人4名,区优秀骨干7名,区学科新星2名,镇优秀骨干11名,区、镇骨干占比25.81%。
学校秉承“真我教育”办学理念,以“办一所充满时代气息的现代化百年老校”为办学目标,着力培养“乐于思考的探究者、勤于实践的行动者、善于分享的合作者、勇于担当的责任者”。学校积极投身全国及上海市、嘉定区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实践,成为教育部教研共同体协同提升项目校、教育部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教育部2021 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校。先后获评上海市依法办学示范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节水型学校、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上海市家庭教育示范校、上海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绿色学校、嘉定区新优质学校、嘉定区艺术特色学校、安亭学区(小学)领衔学校、2022-2023年度嘉定区教育系统办学优秀单位、2024 年度嘉定区教育系统办学先进单位。
二、主要工作与成效
(一)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强化思政教育
强化党的领导,夯实组织建设根基。学校贯彻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以《章程》为统领,完善配套管理制度。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常态化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和组织生活。严格遵循党员发展流程,保障党员发展质量。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深化理论学习与党性教育,提升党员专业能力。设立党员示范岗,立足岗位开展业务培训与技能竞赛,推动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业务深度融合。制定中层干部队伍建设规划,明确培养目标,组织专题培训与跨部门轮岗等实践锻炼,并按上级要求做好推荐工作。学校党支部被评为区学习型党组织。
筑牢廉政防线,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学校严格执行“三重一大”议事决策制度,深入推进全面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精准排查廉政风险点,完善“三张清单”,明确各部门与人员责任。常态化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警示教育活动,发挥纪检小组监督职能,推动廉洁文化融入日常教学。明确党组织与党员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定期排查意识形态风险,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优化课程思政,推动群团协同发展。构建“红色理论铸魂·红色实践砺行·红色成长领航”“三红工程”育人体系,聚焦课堂主阵地,发挥专职道德与法治教师作用,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促进思政课程与学科德育有机融合。学校坚持党的领导,注重汇聚协同发展力量,加强群团一体化建设。加强团队干部培养,实施“青苗培育”计划。整合多种载体打造沉浸式教育场景,深化志愿服务,构建“组织共建、育人协同”的良好格局。
(二)目标引领发展,实行民主管理,注重文化育人
提升价值系统,引领学校科学发展。学校赓续百年文化传统,注入时代内涵,构建涵盖办学理念、“六真”育人体系和“一训三风”等的价值系统,内涵先进丰富,体现守正创新,引领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确立五年发展重点项目与特色项目,实行项目制管理,形成“规划—实施—评估—优化”的PDCA良性循环模式,目标达成度高。
健全规章制度,构建高效运行机制。学校以《章程》为核心办学纲领、以民主管理为价值旨归,构建高效运行机制。建立制度“立改废”机制,近3年累计修订制度6项、新增3项,为依法规范办学筑牢制度根基。教代会充分发挥民主监督职能,校务公开机制落实落细;工会强化自身建设,依托教代会等渠道汇聚教职工诉求、参与民主治理,同步组织文体活动与慰问关怀,切实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家委会严格遵循专属《家委会章程》与工作制度,充分发挥沟通协调、参与决策、监督管理、支持协助等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功能,多方协同治理格局为学生创造了良好成长环境。
凸显价值引领,营造文化育人氛围。学校创新性转化王阳明“致良知”和陶行知“真人”教育智慧,将学校精神文化转化为可触可见可感的文化表达和实践活动。校史馆传承历史、以史育人;校标、校歌、校花、校报、校刊、学校标准色及文创用品等文化标识使精神文化更具象;汽车文化空间彰显办学理念与地域特色;科技节、艺术节等主题节日丰富教育内涵;“荣耀安小”等活动促进学校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学校树立安全理念,健全安全管理体系,明确教职工安全责任,开展定期培训与应急演练,打造出环境优美、管理有序的温馨校园。
数字引擎驱动,赋能学校改革创新。学校建设全方位多方面覆盖的数字基座(智慧平台),实现管理流程数字化,为学校治理和教学改进等提供技术支持。以市级课题《基于数据驱动的小学学科实践多样形态及其设计研究》等为引领,驱动教学改革创新。作为嘉定区品质课堂龙头校,坚持探索“OMO模式”,实现教研数智融合,在区级层面展示分享经验,输出教学成果并发挥示范作用。学校充分运用“三个助手”平台,实现备课、上课、作业等全流程智能化,提升课堂效率。同时,拓展教学场域,完善数字化环境与课程群,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信息化素养。学校被评为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首批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先行试验校、市教学数字化转型整体试验样板校。
(三)完善课程体系,实施精细管理,提升教学品质
课程体系明晰,五育融合落地生根。学校严格执行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要求及上海市课程计划,制定学校课程方案,开齐开足规定课程。以“真趣课程”体系为核心,以“明德·知行”“启慧·创智”为导向,整合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突出“数字、数据、数智”,打造“数字驱动、五育融合”育人模式,培育“有真情、有真智、有真行、有真美、有真才”的“真我少年”。立足区域特色开发《汽车总动员》创造力综合课程,构建“汽车与生活”“汽车与科技”两大主题,形成涵盖8个研究模块的18门子课程,将区域资源深度融入课程,既凸显地域优势,又形成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课程框架,体现课程开发的独特性与专业性。学校创造力综合课程方案获区中小学校创造力综合课程方案评选一等奖,被评为市基于区域特色的综合课程创造力研究与实践项目实验校、区课程领导力项目种子校、区学科项目化学习领衔校、区活动项目化学习种子校、区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种子校。
管理流程精细,数字驱动提质增效。学校通过数字化驱动全流程精细管理,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构建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的管理闭环,借助数字基座(智慧平台)云巡课监控教学、动态优化课程;教材管理建立三级监督体系,保障选用规范;学籍管理全面数字化,支持家长线上操作,提升管理效率;以“双减”为导向,通过作业分层设计与智能推送实现“减负增效”;构建素养导向的评价体系,创新“向日葵”积分评价机制,结合“三个助手”和多维度数据形成学生精准画像;质量保障依托数据支撑,为决策提供精准依据。
持续提升品质,教学教研成果丰硕。学校依托“三个助手”重构教学流程。作为区“品质课堂”龙头校,构建OMO精准教学模式,以课堂“八度”标准实现“精准诊断—动态调整—靶向巩固”闭环。教师通过分层作业设计、AI技术赋能推动课堂变革,实现精准教学。依托数字化平台开展循证教研,教研活动扎实有效。学校语数英学科加强质量调研,运用数字化工具分析学情,建立质量数据库,通过数据对比评估学生学业发展增值情况,推动教学从“育分”向“育人”转型。在2022年市绿色指标评价中,14项指标达最高级,学业质量持续增值;2024年四年级限时作业监测显示,各科学业质量稳定且高于区平均水平。
本次督导,教研员共听课69节,其中优课26节,良课42节,优良率为98.6%。
(四)培养规则意识,重视心理健康,技术赋能德育
创新教育载体,构建沉浸式规则教育体系。学校以生活化情景德育为核心,构建沉浸式规则教育体系。依托学校行规教育特色“交通融合+”,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体验中接受规则教育,理解规则价值,增强规则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与团队合作精神。学校细化日常行规教育目标并融入各年级活动,形成层次分明的教育体系和文明有礼的校园风气,为学生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重视心理健康,打造“三位一体”心育生态。学校以校本课程情景剧为依托,打造《舞动心灵 开心剧场》心育特色课程,覆盖学生、教师和家长三大群体。学生课程贯穿全学段与多群体,设定分层目标,创作80余部情景剧,解决60多个成长问题;教师课程围绕职业压力开发共享课程,提升心理辅导能力;家长课程构建专题指导课程,普及育儿知识。通过学科教学融入、角色扮演、社团展演、联合讲座等实施方式,推进校家社联动协同,提升各方心理健康水平。2023年10月,学校成功承办“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小学推进会”。
数字赋能德育,构建品德发展动态引导机制。学校建立数字化德育评价体系,整合多维数据形成学生动态数字化形象,实现品德发展的实时监测与精准引导。通过可视化“品德发展图谱”,及时映射学生品德发展情况,帮助学生增强自我认知、主动调整行为;帮助教师发现学生个性化需求、针对性设计教育活动;助力家长和教师更全面了解学生成长状况,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五)体劳科艺并重,全面提升能力,培养高雅情趣
培育强健体魄,增强劳动意识能力。学校设置“4+X”体育课程,各年级依次开设足球、健美操、排球、击剑、篮球课程,助力学生掌握2-3项运动技能,被评为区体育项目(篮球)基地学校。严格落实学生“每日2小时综合体育活动”,通过“晴雨双预案”保障大课间活动,家校协同督促学生居家锻炼、指导合理作息。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稳定在98%左右,优良率达60%,近视率与肥胖率得到有效控制。学校聚焦“能、自、爱、乐、嘉”劳动目标,开发“向阳生长 劳育花开”项目,开展“黄金丰收节”劳动嘉年华和实践体验活动,组织劳动技能比拼,增强劳动意识、提升劳动能力。学校获评区首批劳动教育特色学校。
开展科技教育,激发探究质疑精神。学校充分整合区域资源,多维度开展科技教育。依托《无人机社团》《科技创新社团》《智能行驶》《趣味编程》《3D打印》《智能硬件编程》等丰富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吸引众多有特长、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投入科技学习;以一年一度精彩纷呈的校园科技节活动为载体,持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育创新思维。近年来,学生在区级及以上科创比赛中获奖数量逐年攀升,2024年,3名学生获区教育局颁发的“创新人才奖”。
培养审美情趣,提升鉴赏表现能力。学校开足开齐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课程,在此基础上开设27个艺术社团,为学生提供丰富选择。特色课程《创意古诗文》融合吟诵、书法、美术,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之美,学校被评为市中小学古诗文阅读推广基地校。通过跨学科美育项目化学习,发展学生艺术特长,提升艺术鉴赏与表现能力。学校被评为区戏剧联盟学校、区管乐联盟学校。
(六)强化师德建设,推进分层培育,赋能教师成长
加强“四维”联动,打造良好师德生态。学校将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队伍建设首位,推行全员师德承诺,签订承诺书并实施“负面清单”考核,将师德表现与评优评先挂钩;常态化开展师德专题培训,邀请专家、楷模分享经验,打造“修身讲堂”品牌活动;建立校级荣誉激励机制,设立“师德标兵”“优秀辅导员”等称号,表彰先进、弘扬典型;构建多方监督机制,依托家委会、社区联动平台定期收集反馈意见,确保师德建设透明公开。通过“承诺制、培训制、荣誉制、监督制”四维联动,形成良好师德生态。
实施分层培养,精准赋能教师成长。学校以“见习教师—青年教师—成熟教师—优秀教师”四级发展链为核心,制定《“真爱教师”培养方案》,精准赋能教师成长。以“启航行动”聚焦见习教师和青年教师培训,实行“导师双配”制,近3年带教超60名见习教师,被评为区“十四五”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暨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以“研究行动”推动成熟教师深耕教学,立项课题64项,科研成果推广活动覆盖区、片、校三级;以“卓越行动”发挥骨干教师引领辐射作用,组建4个名师工作室,实现教学经验共享与优秀青年教师孵化。学校教师队伍结构科学合理,高级、正高级职称和骨干教师比例高,研究生学历占比稳步提升,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重视课题引领,科研成果多维辐射。学校以健全的组织架构与完善的制度保障科研工作,制定《安亭小学科研工作条例》等,构建三级管理体系。规范过程性资料管理,优化评估考核,科研经费逐年增长。借助信息化优势,以龙头课题带动各学科教科研联动,积极参与市、区级项目,近3年立项区级重点课题1项、一般课题6项、青年课题5项、校级小课题43项,教师参与面较广,学术成果丰硕,在第十届区教育科研成果评审中荣获2项一等奖。学校将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在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的同时,依托安亭片科研年会等活动展示成果,通过学术报告等形式辐射经验。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建议
(一)学校发展目标体系有待进一步厘清,重点工作与特色发展有待进一步聚焦
当前学校学生培养目标与课程培养目标处于同一层面,且不同文本表述不一致;教师队伍发展目标不够明确,“真爱教师”概念缺乏明确界定与内涵诠释,将“教师五项修炼”作为目标而非培养路径,存在概念混淆问题;《“十四五”规划》提出的2个重点工作、2个特色项目,难以在一轮规划期内全面达成,需要进一步总结梳理,聚焦核心、凝练特色。
建议:以下一轮五年发展规划制定为契机,优化完善顶层设计。一是对学生培养目标和课程培养目标再审视、再提炼,本着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实践的原则进行规整,更好发挥目标引领发展的凝聚作用。二是制定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规划,合理设定长期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明确达成标志和检测要素,培养更具安亭小学特色、适应学校发展的教师队伍。三是对学校重点工作、特色项目进行全面总结梳理,找准优势所在、特色基础和有效满足时代要求与社会需求的关键工作(如创新思维培养、科学教育等),进行全面系统设计,推进百年老校特色更鲜明、永葆生机。
(二)课程体系需要加大深度融合力度,课程管理与评价需进一步精细化,人工智能课程体系需要再架构
学校课程体系存在多维度优化空间,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课程协同性不强,劳动课程特色项目“向日葵”缺乏系统化设计,各年级劳动课程缺乏连贯性与递进性;课程评价体系顶层设计有待进一步优化;人工智能课程缺乏进阶式设计,“智慧课程群”未能体现迭代设计,与数字化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匹配性有待加强。
建议:一是深化课程体系融合,系统规划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课程,将“小巧手勤劳动”等活动与《汽车总动员》课程结合,设计跨学科项目,推动劳动教育与科技实践融合。二是优化课程管理与评价机制,深化评价数据挖掘与应用,依托数字基座建立学生成长、教师成长数据库,引入分析技术,对课堂互动、作业完成、教师备课、教研活动等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形成个性化建议。三是完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按年级梯度设计课程链,增设开放性探究任务与创新实践项目,推动学生从基础操作到复杂问题解决的能力跃迁;同时立足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定期评估与更新,推动课程群持续迭代升级。
(三)教师队伍与“双新”改革的适配性需提升,教师发展目标和校本研修的分层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学校教师发展评价有待进一步完善;新教师对“双新”理念理解不深,实践经验有限;校本研修分层分类机制不够完善,未能精准匹配教师差异化需求,跨学科教研协同性有待提升;部分学科专职教师配备不足,制约课程改革高品质推进。
建议:一是与“双新”改革适配,构建教师协同创新发展共同体,实现分层培养、专家指导、跨学科协作与绩效优化的协同机制,推动教师个性化发展和团队创新。二是以课程涵育、数智赋能为抓手,夯实教师专业发展载体,深化综合实践与学科教学融合,探索数据驱动的项目化学习设计,推动教学方式与育人方式变革,促进教师能力提升。三是立项教师发展领域专项课题,进一步明晰教师发展目标,聚焦“真”和“爱”,以“爱”为基,聚焦真改革、真实践,以评价机制引领“真爱教师”培养,提升教师发展品质。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202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