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001434-9/2020-00306 发布机构: 区教育局
发文日期: 2020年06月16日 主题分类: 教育发展规划
关键词:

嘉定区小学“学习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

发布时间:2020-06-16 浏览次数: 【字体:

各小学:

为深入贯彻《上海市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关于小学阶段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意见》《上海市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积极回应市教研室对本区课程与教学调研的提升与改进建议,促进教育质量持续提升,深化“品质教育”内涵,促进小学教育均衡、优质、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五育”并举,面向全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以“目标带动、区校联动、项目推动、评价撬动”为原则,聚焦品质课堂、综合课程和学习评价等重点领域,积极推进区域内小学阶段课程与教学工作的改进与提升,培养和提升嘉定小学生的学习品质和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而有个性地发展,助力区域教育水平达到市郊领先,打造有质量、有温度、充满创新活力的品质教育。

二、主要目标

聚焦小学生学习投入、学习过程、学习体验、学习成效四个方面,深化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开展指向小学生学习品质的课堂教学、基于区域特色的综合课程和学生学习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建立基于小学生“想学”“会学”“乐学”等学习品质提升的课堂常态化教学和实验教学,开发并形成指向学生学习品质的综合课程,形成融合学习品质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体系,实现学习目标、教学过程和学习评价的一致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和综合素养。

想学:关注学习投入,具体表现为:主动性强,对新事物有好奇心,对新知识的敏锐和渴望,喜欢阅读、有观察力、想象力等。

会学:关注学习方式,具体表现为:计划性强,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持续专注地投入学习,独立思考、善于表达,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思维力、创造力等。

乐学:关注学习体验,具体表现为:自信乐观,尊重他人,乐于倾听、分享和合作,有积极肯定的调控性等。

三、重点任务

关注教学方式的变革,以常态化教学和实验教学探索品质课堂转型的有效途径,以区域特色综合课程提升品质课程,以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品质和学业水平增值,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项目一:品质课堂的研究行动

品质课堂,是指向和提升学生学习品质的课堂。关注学生立场,立足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方式和思维习惯等,激发学习兴趣,关注教学结构,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优化学习活动,关注资源环境,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学习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常态化教学模式和实验教学形态的研究和实践,使新的学习过程、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更好地支持学习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多维度促进学生掌握“会学”的路径和方法,提高学生“乐学”的情感体验。

1.常态化教学

(1)教学设计的流程再造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通过“逆向设计”,进行流程再造。即教师在开始设计单元和单课时学习时,立足学生学习品质的评价要素,先确立学习目标,再明确学习评价,最后设计教学活动。评价设计要优先于教学活动设计,要求教师带着问题思考教学活动,从目标的达成度、评价的区分度来提升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使预期学习结果、学习成绩、教学与学习行为之间实现有机、有效的关联。

(2)教学组织的流程再造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改变教学对象、内容和环境资源的组织方式,进行流程再造。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如基于知识理解或基于问题解决等),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呈现方式和先后顺序,从而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如间接经验获得为主的接受式学习或直接经验获得为主的体验式学习等)和活动方式(如听课、练习、讨论、阅读、游戏、考察、实践、表达等), 不断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实际发生的学习行为、学习结果与预期目标之间实现高质、高效的关联。

2.实验教学

在学习过程中,学校或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基于真实问题的探究性学习,即项目化学习。教师围绕某个学习主题或内容,以驱动性问题为起点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为学生创设以探究实践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完成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最终让学生以多元化的作品表达呈现学习结果(如研究报告、实物模型、图片、录音录像片断、戏剧表演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融会贯通地运用所有知识技能,有效提升自我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等学习品质。将实验教学形态,作为常态化教学的有益补充,在班级授课制和综合实践活动中研究和实践。

项目二:建构基于区域特色的综合课程

立足区域特色,通过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资源整合、学校和家庭的携手共育、线上和线下学习结合等方式,为学生创设涵盖多领域的综合课程,成为区品质课程的有效载体,建设引导学生在“书中学”“玩中学”和“做中学”,实现课程空间的指数拓展和学习效果的有效提升,让学生在综合课程的学习经历中提升学习品质和综合素养。

1.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

深入研究《上海市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指导意见》,围绕“我与自己”“我与社会”“我与自然”三大领域,从“幸福成长”“我爱我JIA”“绿色畅想”三大板块,建构分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在市试点学校的基础上,遴选区试点校,新试点校以一年级为起始年级,以主题化、项目式的学习方式实施综合活动课程,体现特色性,形成并实施“一校一方案”。

课程领域

我与自己

我与社会

我与自然

综合版块

幸福成长

我爱我JIA

绿色畅想

参考主题

健康小卫士

安全直通车

心理能量站

思维大挑战

职业全搜索

校园大发现

爱的全家福

科技嘉速度

红色嘉定志

非遗万花筒

我嘉小花匠

丰收好时节

金色地图集

疁城水脉录

园林咏乐汇

2.慧雅阅读课程

尊重学生的成长需要和身心发展需要,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专注度、思维发展力等角度出发,深入推进“1+1+X”慧雅阅读课程,引导学生阅读自我、阅读社会、阅读自然。第一个“1”,即注重阅读环境创设,构建一个多层次阅读空间。第二个“1”,即全学科推进,发挥一个主阵地的作用。紧密结合各学科特点,从学科阅读和拓展阅读两方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学科素养。“X”,即多角度拓宽阅读路径,优化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和实践:如开展主题阅读,结合校情依据学生需求对相关的材料进行集中阅读,构成一个开放的阅读视域,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品、在运用中探究知识;发展进阶阅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差异与需求,选择和推荐不同的读物,维持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渐进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深化亲子阅读,指导家长有意识地陪伴孩子读书,在阅读交流和分享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基于创新实验室的融合课程

围绕“文化”和“科技”两大特色,关注区域与本校内部需求的一致性、学校特色发展和学生需求的一致性、教师学科专业发展和课程整合的一致性,从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力和创新力等角度出发,打造“民俗文化课程”“环境生态课程”“科技创新课程”“审美创意课程”四大板块,形成基于创新实验室的融合课程,并有效整合进学校课程的整体建构中,体现学校品质课程的生长性和融合性,丰富学校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项目三:学习品质评价体系研究行动

立足学习投入、学习方式、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效,建立基于学习品质的评价体系,面向所有学科,体现幼升小衔接、小升初衔接,落实落细综合素质评价和绿色学业质量,切实有效发挥评价对学校工作的诊断和促进改进功能。

1.基于课堂观察的过程性评价

加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课堂观察调研,针对不同学科、不同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分项、分科课堂观察以及基于学习任务的表现性评价观察,借助调研工具做好过程性记录,一调研一反馈。区教研室和学校联动,依托调研反馈加强课程与教学改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研室对各小学集中课堂观察、表现性任务重点评价调研内容:

重点年级

课堂观察重点内容

阶段

备注

一年级

学习主动投入

对新知有渴望

9月

全学科

选择不同类型学校抽样观察

一年级

学习主动

乐于倾听乐于分享

12月、1月

结合期末综合评价抽样了解各校期末学生综合评价情况

三年级

新学科学习的专注度

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10月

劳技、信息科技

三年级

技能实践

自信乐观

11月

音乐、美术、体育等

四年级

实验操作

独立解决问题

11月

自然(重点关注实验)

五年级

持续专注投入学习

喜爱阅读有想象力

5月

全学科

选择不同类型学校抽样观察

任选年级

统编教材学习现状

4月

语文、道德与法治

任选年级

学习习惯

学习能力

6月

全学科

征集表现性评价观察量表

选择不同类型学校抽样观察

2.基于学业水平的结果性评价

关注年段特点,开展围绕学生学习品质的学科素养调研和学业质量评估,同时辅以开展师生关系、学业负担、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关键因素的调查,了解区域重点项目的推进情况和学校的均衡度、优质度。

重点年级

重点评价内容

时  间

备  注

一—三年级

学科素养调研

第二学期

教研室或相关专业公司

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

四年级

绿色学业质量监测

第一学期期末

教研室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

五年级

第二学期期末

备注:学科素养调研,包含相关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习品质显性指标综合调研。

四、实施过程

1.成立工作指导小组

由区教育局基教科牵头,与区教育学院小学教研室、科研室、课程研发中心相关负责人和外聘专家等共同组成小学“学习品质”提升三年行动项目的工作指导小组,定期研究,分阶段推进此项工作。相关学区、集团和新优质联盟、各校确定具体实施项目,成立领导小组和项目研究组,研究制定实施方案,确保工作有效开展。

2.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2020.1-2020.4  研制区域方案,发布项目内容,引导校本研究。

第二阶段:2020.5-2020.7 学校自主申报,组织项目遴选,确定经费预算。

第三阶段:2020.8-2022.12 优化校本方案,明确研究重点,开展校本试点。

第四阶段:2021.1-2022.12 组织多方联动,共享试点经验,打造嘉定特色。

五、保障体系

1.建立三级联动机制,提高领导力

以教育学院-学区、集团或新优质-学校为三级对象,以区级教研、科研为抓手,以集团、学区或新优质联盟为载体,以联合体方式共同研究品质课堂转型和综合课程建设、学习评价体系建设,探索不同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学习。编撰《打造“品质课堂”指导手册(1.0版)》《小学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指南》和《基于学习品质的评价指标》,为学校开展项目研究提供必要的学习内容和实践导引。

2.开展项目遴选,提供经费支持

各学区、集团、新优质联盟和学校,基于原有的不同基础,结合区域研究的需要,每年年初自主申报项目推进方案及经费预算,经工作指导小组评审后,择优提供经费支持,纳入下年度经费预算。

3.实施分层培训,营造良好氛围

开展面向教研员、校长、教学分管校长、教导主任和参与项目的各校教师的专题分层培训,结合政策的解读和相关专题内容学习,进一步明晰项目实施的目标、路径和具体方法,形成共识,为项目开展奠定扎实基础。

4.强化智慧分享,实施绩效评估

借力学区、集团和新优质联盟等平台,组织各类有主题、有深度的研讨活动,加强校际联动,开展智慧分享和经验传递。将三大项目纳入学校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持续加强推进,督促学校实践探索、改进提升。

 

   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局

                                        2020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