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001434-9/2022-00000260 | 发布机构: | |
发文日期: | 2022年08月26日 | 主题分类: | 教育发展规划 |
关键词: |
嘉定区课程与教学改进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上海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和教学在学校教育、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作用,推动品质教育的内涵建设和转型发展,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坚持五育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深化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激发学校自我改进和提升的内生动力。变革育人方式,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重点培养学科素养和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等高阶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以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并重,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努力推动区域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市郊领先。
1.创新品质课程实施体系。基于学段、学校、学科的客观差异,探索构建“课程、教学、评价”与“教研、师训”相融合的“3+2”课程与教学改革体系,分步、分层、分类实施,激发学校课改主动性和创造力。
2.构建全面质量评价体系。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发展潜力和个体差异,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借助信息技术,全面建构区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提升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多元评价效度。以评促改,全面提升校长、教师和教研员的课程力,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区域绿色学业质量。
二、主要任务
(一)以落实国家课程为基础,多维推进课程改革
1.强化系统实施,落实国家课程
聚焦协同推进。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课程,构建从高中向义务教育学校延伸的新课标、新教材、新课程、新教学、新队伍、新评价区域“六新”协同推进体系,形成体现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理念和要求的校本化教育教学质量改进策略和实践行动,积极创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示范校、项目校。注重科研引领。开展以“基于新课程新教材的课程与教学变革”为核心的科研课题研究,引领、推动区域和学校进行教学与评价、教师队伍、教研培训、学程管理、学分管理、资源建设等一系列变革,探索实现育人方式变革的有效路径。实现重点突破。结合学校现有基础,以教育学院为核心,向外辐射并统筹布局重点学校、重点学科基地,开发丰富而有学科特色的课程资源,构建重点学科的教师专业成长机制,有效解决各学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区域各校基础型课程的学习效能和教学质量,发展各学段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2.强化区域特色,打造综合课程群
深化综合课程群的贯通建设。持续推进上海市“基于区域特色的综合课程创造力的实践与研究”实验区建设任务,深入开展综合课程群建设的有效衔接,推进学前“大视野”课程、小学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初中跨学科融合课程、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各学段综合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人才贯通培养新途径。扩大精品综合课程影响力。在学生幸福课程、科创“擎”课程群、劳动“幸福+”课程等一体化的基础上,重点聚焦“融合设计与技术理念的K12工程学课程”、慧雅阅读等两大课程,培育学区或集团的共享精品课程群,以课程多样性适应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需求,有效提升区域课程品质,助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以变革育人方式为核心,促进教学提质增效
3.优化教学设计,提升课程力
研究教学设计流程再造。实施小学“学习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围绕提升学生学习品质研究实施教学流程的逆向设计,即先确立学习目标,再明确学习评价,最后设计教学活动,重点关注预设目标的达成度和科学评价的区分度,提升教学活动设计的针对性,使预期教学结果与学习行为之间实现有机、有效的关联。研究单元教学设计策略。成立高中、初中、小学单元整体教学建构教学研究共同体,研究实施聚焦核心素养培育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编写基于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的校本化实施手册,积极探索大单元、大任务、大问题、真实情境的教学设计。
4.优化教学组织,提升学习力
变革教学组织方式。加大区域重大课题《聚焦学生学习,提升课堂品质》的成果辐射,深入研究课堂转型过程中学与教的组织方式、教学方式等关键因素的结构性变革,探索体现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基于课程标准的问题化学习、研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综合化学习方式,以系统的思维解决真实问题,建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效机制,形成线上线下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课程教学新常态。探索跨学科学习有效策略。开展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和全学段跨学科学习实践共同体项目,推动教师开展以项目化学习活动为载体的跨学科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提升学生多学科知识的综合问题解决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实验教学。完善初高中英语听说教室和初中物理、化学智慧云实验室建设和设施配备,在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生物学、自然)等重点学科开展中高考新政背景下的实验教学技能大赛,引导教师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与研究,创新实验教学方式,提升实验教学效果。
5.优化个性辅导,促进因材施教
教学主体多样化。在满足和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基础上,遴选项目学校组成联合体开展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学区或集团为单位研究潜力学生的个性化辅导有效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学内容多元化。通过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差异化的教学策略、开放式的作业设计等,促进不同学生的自由思考、自主探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实现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三)以凸显综合素养为导向,着力推动评价改革
6.深化行动研究,完善评价策略
优化评价方式。持续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加强基于大数据的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分析运用,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以更加科学多元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评价内容。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不断优化小学学习素养综合调研、初高中学业质量监测的内容,增强命题、测评和阅卷的统一性,提高结果分析的科学性,助力学校和教师找对问题,找准方向。提升评价能力。依托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等信息化技术改革传统纸笔考试形式,助力教师开展精准化教学和学情动态化分析与评价,每年开设区本校本作业设计和命题能力培训班,提高诊断目标与作业的关联性、诊断设计与作业的针对性,提升教师对日常教学成效的评价能力。
7.深化价值导向,健全评价体系
完善学生个体成长动态观测系统。依托区教育数据中心,构建全学段学业质量数据分析模型,动态掌握建立学生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发展情况,持续、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性、学习状态与成长特点。完善教师评价机制。把师德师风作为首要评价标准,树立教师身正示范角色,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基本评价要求,凸显教师教学胜任能力,不断完善绩效考核办法,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向教学一线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突出教师工作实绩。完善学校整体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制订基于中小学绿色学业质量标准的增值评价标准,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制度,进一步发挥嘉定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绿色学业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导向作用,持续优化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初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策略。
(四)以创新研训机制为抓手,提升教师研修质量
8.助推教研员成长,提高课程领导力
优化教研员专业研修机制。根据教研工作的核心任务并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精准的专题培训,提升教研员专业素养,促进教研员从学科教学指导者到专业课程领导者的转变。优化教研员自我发展机制。不断完善“研训教一体”机制,鼓励教研员将课题研究与教研工作相结合,对“学”与“教”中的关键问题、真实问题开展研究,提升自身的专业研究能力,凸显其学术地位与专业指导作用,促进教研员从经验型向智慧型转变。优化教研员联系基层机制。推进教研员驻校蹲点实岗教学,实现教研员与一线教师随时、随地、随需、伴随式地学习,提高教研员对基层教师工作指导的有效性和对学校教学工作服务的水平与能力,促进教研员从指导者向伴随者的转变。
9.丰富教研内容,提高课程研究力
深化“四题”教研。坚持全面育人的教育价值观,围绕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作业研究、考试评价、资源开发等重点领域,深入推进主题明确、专题精准、课题切实、话题聚焦的“四题”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学科本体知识更新能力。深化项目运作。加强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教育科研骨干研修班、各学科青年骨干教师专题研修班、“种子计划”项目、暑期教师培训等教师培训项目建设,以“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的项目运作方式,开展系列化、深层次、持续性的教学研究,促进教师深入参与主题教研、有效应用教研工具,切实提升课程研究能力。
10.创新教研形式,提升课程合作力
优化区域教研模式。完善区级教研、学区集团联片教研、校本教研和学科常规教研、学科中心组教研、项目组教研“三纵三横”多维立体的教研网络,创新博士之家、青年读书班、“六新”学术论坛等教研共同体运作模式,为教师搭建多层次、全方位的赋能系统。建立跨区域教研机制。以“嘉昆太温”“沪苏浙鲁”教育联盟及嘉定品质教育学术节为平台,深入推进跨区域教研,形成更具实效的泛长三角区域教研一体化实施路径,扩大联盟内学科教研室、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名师工作室等领军人物的辐射引领作用。探索“云教研”有效策略。持续提升“嘉研修”等信息化教研平台内涵建设,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研模式改革,拓展教研时空。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机制建设。构建“行政主导、专业指导、学校主体、综合评价”为基本模式的工作机制,建立系统科学、内外结合的区域课堂与教学跟踪反馈督查机制,明确教育行政、教育学院和中小学校的职责定位,确保课程与教学改革有序推进。研制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指导意见和校本课程纲要,加强对校本课程建设的专业引领和规范管理。研制加强本区教研工作的若干意见,探索建设区域课程管理和教研服务平台,以信息化方式加强对学校工作的管理和服务。
(二)优化技术支撑。探索建设区域课程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完善“嘉学院”“嘉学习”“嘉研修”“智慧教室”等智能研训平台建设和应用,构建在线教学常态化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教育信息中心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教育信息化机制,实施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助推学生深度学习。
(三)落实资源保障。推行“学术引领、资源集聚、内在驱动”保障举措,借助市专家指导团队和区学科带头人加强学术指导;引进高校科研院所、区域高新技术产业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建立品质课程基地凝聚教育合力;发挥区教育学院专业引领,打造重点学科领军人物和人才高地;各中小学持续推进人才强校,以激励机制的创新激发教师工作激情,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与执行力。
(四)加强经费扶持。优化教育经费使用结构,提高使用效益,对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重要项目、重点学校、关键人群给予优先保障和适当倾斜,建立健全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经费监管体系,建立项目实施绩效评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