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001434-9/2022-00000261 | 发布机构: | |
发文日期: | 2022年08月26日 | 主题分类: | 教育发展规划 |
关键词: |
嘉定区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
为全面提升嘉定教师队伍素养和综合能力,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嘉定区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为示范标杆,对标嘉定品质教育目标要求,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多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升教师素养和综合能力,深入推进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尽其才、优秀校长和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1.教师培养体系完善。对标新时代教师发展要求,提高教师培养层次,提升教师培养质量。不断完善培训内容,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切实提升教学水平;注重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推进“菜单式”培训模式;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推进未来教师人技协同工程,构建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新时代的新型教师学习空间、优质课程群和监测评价体系;助力教师积极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有效开展教育教学。
2.教师管理机制健全。加大引进、培育、激励优秀教育人才的力度,吸引优秀人才从教;优化中小学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结构比例,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稳步提高教师收入,绩效工资分配充分体现优劳优酬;优化校长、教师流动机制,试行区域教师柔性流动统筹工作,促进师资配置均衡发展,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科学高效,努力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嘉定教师形象
1.厚植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树立优秀教师典型,大力弘扬先进事迹。增强教师职业认同,培植教育情怀,积极培育新时代“正师道、承教化、秉担当、励卓越”的嘉定校长精神和“博雅、睿智、淡泊、亲和”的嘉定教师形象。加强教育价值观引领,营造与校长、教师干事创业良好氛围相适应的教育生态。
2.强化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实施师德师风提升行动计划,完善师德师风培训制度。建立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机制,坚持师德考核与岗位聘任、职称晋升、评先表彰相统一,严肃查处师德失范行为,完善监督举报、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落实师德失范“一票否决”。
3.优化育德能力和素养。构建教师育德意识与能力核心指标体系,健全以提升育德意识与能力为重点的师训体系。加强通识与专项课程培训,实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加强德育名师工作室建设,优化骨干班主任梯队育德能力。
(二)强化优秀人才引育,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4.优化教师引进和招聘制度。建立适应不同学段、专业和岗位特点的教师招聘办法。实施引进人才奖励办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嘉定教师队伍。严把教师进口关,建立和完善择优录取竞争机制,提高师资质量和水平。开展教育系统急需紧缺人才专项招聘,拓宽人才引进路径,形成高端优秀人才引进与激励工作协调机制。
5.完善干部队伍培养机制。健全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培养和选任机制,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提升领导改革发展能力。探索校长专业化建设和向教育家型校长发展的路径。深化校长职级制,健全分类考核评价制度。实施校级干部胜任力提升项目,筑高优秀青年、后备干部、副职干部、正职干部、特级校长“五级”干部培养平台,完善校长职级晋级阶梯,为初级、中级、高级、特级校长制定个性化专业成长计划,着力培育具有浓厚的教育情怀、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教育经验、独特的管理智慧的教育家型校长。
6.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科学规划“十四五”教师培训计划,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层级规划和分层培养机制,有序开展多层次、多途径、多平台的教师专业培训。深化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开展集团学区内见习教师轮岗培养模式,打造一批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和优秀指导教师。夯实从学科新星、优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到学术技术带头人、特级教师的五级优秀教师梯队建设。实施教育人才攀升计划,强化名师名校长工程,深化领军教师发展项目。贯彻落实上海市新一轮“双名工程”,助力初中强校和乡村学校建设发展。结合种子计划、教师团队发展计划等,探索建立“人人有团队”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7.加大高端教师队伍培养力度。整合多方力量,为优秀青年教师、青年校长的专业发展和脱颖而出搭建成长阶梯。对特别优秀的教师,可在职级晋升、职称评审等方面予以破格。建立特级校长、教师后备人才库,通过开设专题研修班等方式开展专业指导,加强拔尖教育人才队伍培养平台建设,着力打造一支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水平突出、管理能力精湛的在全市有影响力的高端教师队伍。到十四五末,正高级职称教师增加20人左右,特级校长、特级教师增加10人左右。
8.加强优秀教研员队伍建设。实施优秀教研员遴选机制,鼓励和吸纳优秀教师充实到教研员队伍。加强学科中心组建设,鼓励优秀教师参与中心组工作,按照各学科教师总数的5%设立兼职教研员岗位,做强重点学科,共同建设学科高地,让优势学科更强。与“互联网+”相融合,深化“嘉学院”教师培训平台建设。对学科建设成果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的教研员给予一定奖励。
9.提升校长教师的国际视野。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师生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教育系统参团出访计划数和参团人数。每年安排专项经费,按照因事定人、一事一议原则,组织一定数量的校长和教师参加国际教育培训,提升校长教师的国际视野和教育创新能力。
(三)创新教师管理机制,优化教师均衡发展
10.统筹使用事业编制。完善中小学、幼儿园机构设置和教师配置,根据最新编制改革意见,建立区委编委核定、区教育局统筹、学区集团动态调配机制。盘活编制存量,完善各学段师资配备。坚持总量调控和统筹使用,坚持向教师岗位倾斜。
11.完善岗位设置和评聘管理制度。根据“分级分类”和“基本比例+激励比例”的思路,科学测算学校专业技术岗位基准比例,合理设置学校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完善职称晋升机制。统筹使用办法和比例标准,建立区级岗位“蓄水池”新模式。根据改革发展需要,学校在岗位总量内按有关规定自主制订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方案和管理办法,合理设置学校思政、心理健康、体育、艺术等专兼职教师岗位。推行竞聘上岗制度,建立“竞争择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岗位聘任机制。
12.深化优秀教师资源辐射共享机制。研究优秀教师成长路径,进一步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完善教育系统人才流动实施办法,促进优秀教师资源辐射与共享。各校专任教师均应参加交流轮岗,重点对象是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达到10年的教师。结合紧密型学区化集团化建设、公办初中强校工程等项目,实施学区集团内教师双向交流、定期轮岗柔性流动制度,实现优秀教师学区(集团)共育共享。将学区、集团内1—2年的交流轮岗工作经历作为提任校级干部的重要依据。加强与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地区以及长三角地区校长、教师队伍的互动交流和培养培训。
13.优化学校绩效分配制度。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动态调整绩效工资水平,形成教师收入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区10%总量统筹分配办法,学校搞活分配总量应不低于绩效工资总量的50%,绩效新增部分全部用于奖励,每年根据学校工作任务变化情况,动态调整和修订完善学校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深化教职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教师待遇,加强教师绩效工资分配主体的责任落实。完善不同学段教师绩效工资动态平衡机制,使不同学段的教师绩效工资水平维持科学合理的比例。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加强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建立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共同破解制约教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科学制定配套实施细则,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建立教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工作。
(二)政策保障。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教育经费投入更加体现向教师发展倾斜,确保教师待遇稳定增长,确保教师专业发展专项经费,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根据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学段规模变化等情况,完善教师编制动态管理机制,促进教师交流轮岗,提高编制使用效益,均衡优化教师配置。
(三)督导评估。健全教师队伍建设督导评估机制,把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作为教育督政和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建立动态监测、定期评估和预警反馈制度,确保各项措施全面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