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001434-9/2022-00000294 发布机构:
发文日期: 2022年12月05日 主题分类: 教育发展规划
关键词:

关于印发《2022-2026年嘉定区教育系统优秀年轻干部队伍建设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12-05 浏览次数: 【字体:

各基层单位党组织:

现将《2022-2026年嘉定区教育系统优秀年轻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工作委员会

                     2022年11月21日

 

2022-2026年嘉定区教育系统优秀年轻干部队伍建设规划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市委、区委有关部署,根据《2022—2026年嘉定区优秀年轻干部队伍建设规划》的要求,结合嘉定区教育系统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立足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市委关于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和具体要求,对标新时代上海肩负的重要使命,紧密结合嘉定教育系统实际需要,按照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的新时代上海干部特质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大力培养储备一批党性强、站位高、能力足、自律严的优秀年轻干部,旗帜鲜明选用一批忠诚干净担当、高素质专业化的校级领导干部,为推动嘉定教育现代化建设、打造教育强区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主要目标

坚持把加快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作为战略工程,大力培养储备和选拔使用更多优秀年轻干部。经过五年时间持续推进,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堪当重任的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着力形成区域联动、各负其责、持续用力的年轻干部选育管用环环相扣又统筹推进的全链条工作机制。

(一)数量规模更加充足。立足“十四五”时期嘉定教育办学规模骤增、干部队伍紧缺的总体态势,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优秀年轻干部队伍,重点跟踪100名左右校级正职后备、300名左右校级副职后备、600名左右优秀青年,总量达到1000名左右。其中,列入近期可提拔使用的占50%左右,列入中长期培养的占50%左右,有一定数量的党外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

(二)年龄结构更加合理。根据干部任职年龄要求,着力优化年龄梯次配备,适时动态调整年龄结构,科学把握方法和路径。在年龄结构上,校级正职干部以45岁左右为主体,校级副职干部以40岁左右为主体,中层干部及优秀青年以35岁左右为主体。

(三)能力素质更加过硬。围绕教育系统发展大局,着力加强年轻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和专业训练,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提高“七种能力”,不断强化遵规守纪、廉洁从政的自觉性,始终做到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善于攻坚克难,促使年轻干部更好地肩负起新时代加快推进嘉定教育现代化的职责和使命。

(四)管理机制更加健全。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不断完善加速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发现选拔机制,提高年轻干部德才素质的组织培养机制,推动各项事业持续发展的干部使用机制,保障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管理监督机制,进一步健全统筹协调、分级负责、科学规范的日常工作机制。

三、重点任务

(一)注重源头建设,确保年轻干部“出得来”

坚持把源头上选好苗子作为培养优秀年轻干部的基础工作,做到及早发现、及早培养,不断健全优秀年轻干部人选推荐网络,切实做到多中选好、好中选优、优中选强。

1.做好精准分析研判。统筹近期需求和长远需要,建立干部调研了解及分析研判机制。定期调研了解优秀年轻干部,根据空缺岗位实际,从个性特质、专业特长、培养方向等维度,及时发现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分层次分类别建立年轻干部研判专题数据库,加大初高中学段年轻干部选育力度,确保优秀年轻干部数量充足、专业结构完备。根据日常了解情况,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综合分析研判,为党委选人用人提供依据和参考。

2.组织开展集中推荐。根据领导班子建设需要,建立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合理扩大选拔推荐范围和数量,注重考量干部综合素养,不唯资历、重能力,不唯数量、重质量,让年轻有潜力的干部脱颖而出。通过民主推荐、考察了解、组织审定等方式,建立优秀年轻干部储备库。集中推荐原则上每两年开展一次。

3.有序实施动态调整。在集中推荐期间,对优秀年轻干部储备库进行集中补充调整,使储备库始终保持充足的数量、合理的结构和较高的质量。注重把功夫下在平时,通过考核考察了解、专项调研分析、平台比选发现、重大考验选拔、各级组织推荐等方式,发现识别更多优秀年轻干部,并通过一定程序及时纳入储备库。对不符合条件,缺乏教育情怀担当、不服从组织决定的干部,及时调整出储备库,实现后备干部队伍优进拙退,始终保持合理数量。

(二)注重培育历练,确保年轻干部“过得硬”

遵循干部成长规律,坚持上下联动、接续培养,针对年轻干部的经历特点、培养方向和短板弱项,分层、分类、有序推进培养锻炼,通过“精准滴灌”全面提升年轻干部综合素质。

4.加强思想淬炼,持续深化理论武装。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年轻干部,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年轻干部教育培训的重中之重,针对不同职务层次、年龄层次的干部,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培训,帮助年轻干部更好地把握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

5.注重分级分类,推进实施跟踪培养。统筹干部教育资源,对各阶段的干部加以定向分层培养。党委组织骨干校园长、初任正副职校园长、正副职后备干部等各类干部培训,灵活采用合与分的方式,通过课堂学、导师带、同伴研和跟岗锻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管理方略等方面的深度学习研讨,加强依法治校、规范管理等方面的实务操作培训指导,注重大局观、统筹能力、创新能力等培养,提升干部综合领导力;各科室组织相关条线中层干部培训,提升干部专业素养与岗位胜任力;各单位党组织大胆启用年轻干部,搭建平台、压担培养,有计划地安排优秀年轻干部到教育教学关键岗位锻炼,提升干部综合能力。依托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及全国、市知名校园长资源,加大干部培养指导力度,组织实施骨干校园长“苗圃计划”等专项培养,实行优秀后备干部“一人一方案”,加强日常性跟踪、分析研判和针对性培养。将优秀青年培养纳入干部培养序列,强化区校联动,落实导师帮带。

6.注重实践锻炼,持续积累经验阅历。探索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推进干部实训基地建设,安排年轻干部到处在重要发展阶段、承担重要改革任务的学校进行实岗锻炼,到区级管理单位、局机关科室、学校关键岗位进行压担历练,树立重实绩、重实干、重基层的选人用人导向。注重整合干部资源,着力完善年轻干部交流任职机制,逐步加大年轻干部集团(学区)内交流以及跨单位、跨集团(学区)交流任职和合力培训培养力度,让更多有培养潜力但经历单一的干部得到更多岗位历练、实践成长。各基层单位制定年轻干部培养计划,建立干部梯队培训机制,对有潜力的干部实施跟踪培养,开展校内轮岗、校长带教,加强实践锻炼与多岗位历练。教育学院有针对性地开发区域案例培训课程,突出实践性与实务性,通过案例培训与项目实施,让年轻干部快速积累经验与阅历。

7.加强专业训练,持续增强工作本领。坚持把年轻干部教育培训融入教育系统发展大局,组织实施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计划,不断提高年轻干部的专业能力、专业精神。根据年轻干部的经历特点、培养方向和主要不足,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科学制定培养锻炼计划,落实培养措施。有计划选派年轻干部到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等平台进行专题培训,与长三角地区相关单位开展一体化专题研究,着力补齐知识短板、能力弱项和经验盲区。

(三)注重严管厚爱,确保年轻干部“立得稳”

坚持“严管就是厚爱,是对干部负责”理念,把从严管理贯彻落实到加强年轻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不断健全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全方位管理机制,切实提高年轻干部队伍整体质量。

8.健全谈心谈话机制。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每年至少和优秀年轻干部谈话l~2次,分管负责同志和组织(人事)部门要经常性开展谈心谈话。在干部提拔使用、挂职锻炼、轮岗交流、参加半年以上学习培训等时机,及时进行谈心谈话,多听取本人的学习培训需求,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第一时间提醒督促改正。在年轻干部出现思想波动、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时,要热情帮助,在政治上多关心,思想上多沟通,工作上多支持。

9.强化日常监督机制。在思想政治品德、纪律观念和廉洁从政等方面从严要求和管理优秀年轻干部。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述职述廉、提醒函询诫勉等制度,重点强化对年轻干部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和政治素养方面的监督监管,并建立负面清单,严格约束和及时制止不良行为。

10.构建动态多元评价机制。用好正副职干部年度考核民主测评及考察结果,进一步优化干部激励奖惩机制,畅通干部能上能下渠道;用好干部在各级各类培训班的考核评价结果,特别要将党性锻炼、课题调研、教学活动、过程管理等方面作为重要评价标准;用好信访及纪检监察相关反馈数据。

(四)注重人岗相适,确保年轻干部“长得高”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好干部标准,充分考虑岗位需求和干部能力的匹配度,合理配置和使用各类人才,在用好各年龄段干部的前提下,积极为年轻干部发展进步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11.做好年轻干部人才盘点。借助干部工作信息化平台,建立年轻干部成长档案,摸准摸实年轻干部的真实情况,掌握年轻干部的领导能力、工作能力、专业素养、个人特点和优势不足等形成个人画像,分层次分类别建立现职干部、后备干部、中层干部数据库,全面盘点、动态掌握教育系统人才队伍基本情况,增强系统人才工作的前瞻性和精准性。

12.构建动议前的民主评议机制。在党委酝酿动议干部调整配备前,启动民主评议,扩大群众选任干部的参与度,进一步了解干部优缺点以及群众基础。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同坚持干部工作走群众路线相结合,突出日常了解,对干部的平时考核、教育教学成绩、工作一贯作风等进行综合研判,宁缺勿滥,严格把关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准确识别、坚决挡住“带病”干部,为培养、考察、识别干部提供重要参考。

13.大胆选拔选用干部。对政治素质过硬、各方面表现突出,特别是在重点工作、关键岗位和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等方面表现优异的年轻干部,着力打破隐形台阶,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求全责备观念,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对有真才实学、经受住重大考验、经历较为丰富、成熟较早的优秀年轻干部,不拘一格大胆使用。对有培养潜力、需要递进培养的干部,及早放到重要部门、关键岗位经受历练,帮助年轻干部在解决突出矛盾、破解发展难题中提高能力水平。对特别优秀或者工作特殊需要的年轻干部,按照一定程序,可以适当放宽资格要求限制。

四、组织保障

加强优秀年轻干部队伍建设,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又是当务之急。各基层单位党组织要按照中央、市委、区委和区教育工作党委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精心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

(一)建立工作责任制。各基层单位党组织要切实担负起培养优秀年轻干部的政治责任,主要领导同志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分管学校组织人事的领导同志具体负责,班子其他成员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学校组织人事部门要发挥主管部门的职能,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措施,抓好推进落实。学校其他有关部门,要在学校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工作要求和职能分工落实任务和责任。

(二)实行分级管理。优秀年轻干部队伍建设实行下管两级、了解掌握三级制度。区教育工作党委提出整体规划,实施宏观管理、综合指导,配合区委组织部抓好处级党政副职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直接掌握和重点抓好校级正职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会同各基层单位掌握和抓好校级副职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各基层单位重点抓好优秀青年的培养选拔工作。

(三)加强督促管理。建立优秀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督促管理制度,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加强对学校干部队伍建设的关心、指导和支持,相关工作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形成一体化推进干部工作的格局,确保优秀年轻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推进、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