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001434-9/2016-00174 发布机构: 区教育局
发文日期: 2016年01月11日 主题分类: 年度计划总结
关键词:

关于印发《2016年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局工作要点》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6-01-11 浏览次数: 【字体:

各中小学、幼儿园、成人学校及直属单位:
现将《2016年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局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2016年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局工作要点
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局
一六年一月十一日

附件:

2016年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局工作要点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嘉定建设相对独立完善、配套齐全的现代化新型城市的关键之年,也是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深化品质教育内涵建设,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突破之年。嘉定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主动适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嘉定现代化新型城市战略的新形势,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坚持品质教育内涵提升,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每一个学生的幸福快乐成长奠基。
一、坚持科学发展,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1.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彻区教育综合改革大会精神,按照《区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5-2020年)》要求,发挥区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小组的联动力量,统筹协商,稳步推进30项改革项目,着力完善全面育人机制、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打造优秀教师队伍、推动现代教育融合发展、完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坚持重心下移,遴选第二批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创建校10所,扩大基层实践面,带动全区各校立足实际,落实改革任务,提升教育综合改革实效。
2.启动实施教育“十三五”规划。围绕嘉定建设现代化新型城市和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战略目标,聚焦教育资源、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等核心要素,明确教育发展路径,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师生健康发展、构建绿色教育生态、打造优质品牌。通过完善若干专项规划,落实主要任务,细化工作措施,推进行动项目,以改革促发展,形成改革与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优化区域布局,促进教育发展优质均衡
3.创新教育发展模式。深化“新优质学校”区域项目,遴选新一轮新优质学校,组团式联盟发展。实施3个学区化、集团化办学项目,增强项目辐射力,扩大带动面,力争覆盖全区近60%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动市第5轮、区第3轮两级委托管理,强化学校改进计划,促进学校自我更新,组织开展委托管理绩效评估。探索学前教育“二园一体”管理模式。在学校管理、课程改革、队伍能力建设等方面深处着力,内外联动,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圈,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坚持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4.加大引优建优力度。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教育机构的战略合作,办好同济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附属实验小学等学校,促进教育资源结构合理化。计划新开7所学校,优化教育资源设点布局满足区域多元就学需要。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提升教育开放程度。
5.落实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建设标准。根据《促进本市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实施意见(暂行)》要求,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学校配置、信息化建设、教师配置与收入标准、生均经费等标准的实施途径,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研究制定区内实施规划和方案,统计分析基层学校现有资源,完善学校建设标准,优化学校教育装备配置,重点推进学生剧场建设、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安全教育共享场所建设4个项目,推动“一场一馆一池”标准落地,努力缩小城乡和校际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三、聚焦内涵建设,提升品质教育品牌实效
6.推进德育一体化建设。做深做实“学科德育”,建立区级学科德育精品课程资源库。推进“爱嘉学子”行动和“爱赏嘉定文化科技之旅”学生社会实践项目,打造一批学生实践体验先进基地和特色项目。以“六进”为抓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品牌培育。融合文化和科技特色资源,完成5册《幸福课程指导手册》编写工作,制定学校幸福课程实施成效评价机制。加强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承办和组织第五届长三角地区、第七届区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开展“市郊区县初中优秀班主任研修班”跟岗实训工作,完善班主任人才储备库。制定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评价方案,推进区域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建设。启动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创建工作,完善“心灵嘉园”网络平台,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品质。
7.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深化医教结合,实施《区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推进成佳学校建设项目,开展学前特教设点布局和特殊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体教结合,以“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为目标,开展“一校一品”校园体育特色建设,深化“大课间”特色项目,落实“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促进中小学生掌握2项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打造6个区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精英训练营,构建校园“三大球”联盟,增进学生健康素养。创新文教结合,开展戏剧教育创新实验项目,推进社会艺术场馆、专业院团与学校艺术教育的有效结合,开展艺术家进校园、学生戏剧进课堂等活动,推动以学生文化社团为核心的学生艺术工作,拓展艺术教育新途径。加强科教结合,依托区域优质科技资源,开展学前科技教育改革实践,组建科技 创新教育联盟,培养科技启蒙教师,激发幼儿科学兴趣。推进青少年“创客135”行动计划,建设20个青少年创新实验室,全面提升学生科技创新素养。加强语言文字工作,开展学生阅读推广行动和语言文字社会实践活动。
8.强化学校改进计划。推广“区域推进幼儿园精细化管理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成果,建设学前教育管理与应用信息平台,开展10所幼儿园分等定级验收工作。启动第二轮“儿童早期发展项目”。实施“课程结构改进年”,推动学校实施课程结构变革。实施基于“绿色指标”的学校改进行动,试点实施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改革,拓宽增效减负途径。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积极创建市区两级特色学校和特色项目学校。加强对高考改革方案的研究,指导高中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师配备等方面积极主动对接改革要求。
9.深化“课程-课堂-践行”教学改革。完善学校课程领导力持续提升机制,指导学校整体课程规划,完善课程图谱,关注课程结构改进,构建课程群,加强特色学科建设。吸纳课程专家、科技文化研究领域人才、基层学校研究型校长等专业人士组建教改核心团队,形成区域“智库”,实施区域融合科技与人文特色的课程开发项目。深化“慧雅”项目,研发幼儿园、小学课程,拓展阅读载体。由小学低年级向中高年级持续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加强学科中心组建设,加大互联网 教育实践研究力度,推进基于数据评价导向的课堂转型研究,开展课堂转型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提升学校课堂转型能力。实施小学阶段全样本绿色指标测试。健全学生体能、心能、智能一体化发展指数监测体系,建设区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探索高考改革背景下分层走班制校本运行方式,个性化学程设计策略等,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0.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结合青年教师教学新秀评选、中青年教师教学评选、“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积累精品课例、微课程,加快信息化教研平台建设。开展数字化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变革实验,探索信息技术转变教与学的策略和方法。推进数字素养学校建设,形成信息化校园格局。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评估体系。推进教育数据中心建设,完善“嘉定教育云”应用平台建设,提供教育云环境。
四、创新管理方式,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
11.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完善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建设一批教师发展示范校、校本培训示范校。基于需求、瞄准“短板”,深化“研训教一体”教师培训,建立特色培训项目新机制、形成分层、分类、开放的课程体系。联合专业机构,合作开发课程,购买课程资源,满足教师高端培训需求。开展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加强优秀教师管理,做好新一届优秀教师和“双名”工作室选聘工作。建立以特级教师、学术技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学科新星为主体的“五级”优秀教师梯队构架。健全“双师型”职业教师培养机制,实施“双师型”教师职务和岗位标准,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推动全区教育均衡、优质、特色发展。
1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开展“区管校聘”人事制度改革试验,全面落实《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调整教师队伍结构,统一城乡教师基本配置标准,均衡配置优质教师,形成科学合理的管聘机制。深化师资薪酬体系改革,完善教职工绩效工资分配制度,保障教师工资逐步增长,成良性激励机制。完善师资招聘管理制度,探索“一校一策”教师招聘改革。完善教育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加大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形成特色人才储备机制。
13加快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建设。完善区教育督导委员会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同治理,落实好教育综合改革和“十三五”发展规划各项任务。按照市教委《关于贯彻落实教育部<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的实施办法》要求,开展专项督查,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参与市“基于标准的课程与教学”专项督导,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范招生和街镇未成年人暑期工作专项督导。开展部分学校办学综合督导,提升学校依法规范办学和自主特色办学能力。完善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机制,建立多元主体参与教育督导并向社会公示公告制度,优化教育决策,提升教育开放度。
五、注重协调推进,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
14.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中高职教育、中职-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实施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探索实行“3 4本科(中职 普通本科)培养模式,试点专门学校引入职业教育工作。加强职业教育集团内涵建设,推进“引企入校”,实现学校与企业有效对接,推动“双证”融通。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推动各学段职业教育课程、实习实训和教学标准紧密对接,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丰富中小学生职业体验途径。
15.完善终身教育促进机制。实施社区教育机构能力提升计划,形成公共教育网络和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全覆盖。构建以区社区学院为龙头,街镇社区学校为骨干,村居委、企事业单位学习点为基础,百姓学习中心户、睦邻点、客堂汇等为延伸的四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推进村居委老年人学习点标准化建设工程。开展现代农业专业人才培养,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集聚社会公共教育资源,探索建立市民网上学习银行,形成网上学习积分兑换机制,建立多维度终身学习资源配送体系。
16.提升教育安全管理服务水平。完善“区、片、校”三级学校安全监管网格,健全区教育系统网格化安全防范体系。推进安全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建设安全数据库。加强区教育系统技防建设,扩大视频监控覆盖面,实现师生在校衣食住行安全监管全方位、数据全掌控。推进安全教育共享场所的建设,提升校园安全管理服务能级与水平。整合护校安园力量,深入推进平安志愿者工作,维护学校安定,护航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