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列出全市首张“靶点地图”,2202个“病灶”整改完成率100%
最近去嘉定区农村地区和城乡结合部走走的话,你会发现环境面貌整体改善了不少。变化的背后,是一份“地图”的功劳。
解放日报对此还作了一整版的专题报道!
今年年初,嘉定区制定了《农村地区及城乡结合部“十大问题”专项整治(测评)工作方案》,全区143个村通过自查、市民巡访检查等手段,对照列出各自的“靶点问题清单”,街镇层面梳理后制作本级清单,最后区里汇总,形成一张有2202个“靶点问题”的全区“靶点问题清除地图”。
2015年2月,嘉定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区提名城区”称号,拿到了2017年参评全国文明城区的“入场券”,还在2015年度中央文明办对全国文明城市(区)测评督查中获第一。在城区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的同时,嘉定区还注重补齐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短板。
在全区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暨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大会上,区委书记马春雷表示:“在城区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的同时,还须及时看清、补齐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短板,切实增强补齐社会治理短板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在几个月的整治中,“靶点地图”上的病灶被一一扫除,如今靶点问题整改完成率已达100%。靶点整治不是一阵风,而是长效常态化的工作,随着第一批靶点问题的整治工作告一段落,第二批靶点的排摸也已经开始。7月25日左右,第二张“靶点地图”将形成,同时将加强对第一批“靶点”整改情况的督查,对于第一批靶点中出现回潮的,将在“靶点地图”上重新翻红,发现一处整治一处,回潮一处消除一处。
工作要点
1. “啄木鸟”开展“地毯式”搜索
今年3月23日起,30名嘉定市民巡访团成员兵分五路,每天暗访2个街镇,在所有农村地区及城乡结合部的沿河、沿路、沿线展开“地毯式”搜索,一旦发现死角问题,立即拍照取证,然后记下门牌号码,或是标清路段名称,一个靶点就这样形成了。除了市民巡访检查,街镇、村居自查也是靶点形成的重要途径。
“靶点地图”覆盖了区、镇、村三级环境治理的重点整治部位,红色代表“未整改”,黄色代表“整改中”,绿色代表“整改完成”。点击任何一个点,“病灶”的位置、问题、所属责任单位等信息一目了然。
“靶点”整治是否到位,不是责任主体说了算。区创城办工作人员在审核某个沿街“靶点”的整治情况时发现,虽然垃圾已经被清除干净,但依旧尘土裸露,没有种上植被,也没有护栏围挡,可能产生回潮现象,需继续整改,“靶点”颜色由绿变黄。
2.“拔点”要形成工作合力
有了“靶点”,下一步就是“拔点”。嘉定区通过区镇联动、条块联动、限期整改的方式,形成督查整改工作合力,并建立长效常态工作机制。
各街镇针对不同的靶点,采用不同的整治模式。成立由志愿者组成的督导队、启动日常巡查督查机制、建立网格督办推动机制等,在整治过程中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按照专项整治要求,6月底前80%的靶点问题要从“未整改”到“整改完毕”,嘉定区提前完成了任务,截至5月27日就已整治了九成靶点问题。
3.巡访测评不留面子
围绕“靶点地图”的自查机制已经形成。按照要求,街镇每个月自查一次,并上报自查情况和整改前后对比照片。街镇自查的同时,区市民巡访团还将开展定期巡访,对街镇上报的整改问题进行抽查,核算整改率。
街镇每个月的自查情况和区巡访团抽查情况,都以专报形式反馈;巡访测评中发现的问题,通过整改通知单反馈至相关单位落实整改;区政府常务会议每季度听取一次整治情况汇报,区委常委会每半年作一次专题研究;短期内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纳入区委、区政府重大督查事项,由区分管领导协调相关单位集中力量落实整改。
整治过程中,区领导每季度巡查一次,各街镇、各责任单位主要领导每月督查一次,同时实行巡访团和第三方相结合的暗访督查形式,每半年通报整改情况。每月组织巡访督查并考核排名,在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机关)评选中予以加分或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