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菜重回市民餐桌 生产技术有了“嘉定模式”
选育“胖娃娃”、激素叫醒“睡神”种子、烧制“罗汉菜宴”……通过十多年漫长的保护与技术研究,嘉定曾一度濒危的嘉定地方特色蔬菜罗汉菜,已突破重重技术壁垒,目前种植范围已辐射全区10个果园、1个有机水稻生产基地和周边农户种植,罗汉菜重回市民餐桌已成现实。
罗汉菜因具益气、利肝、明目的功效,附带浓厚的乡土风味,尤其是腌制过后的罗汉菜,曾一度与“小笼馒头”齐名。然而,随着化学制剂的大量使用和城市化的推进,罗汉菜曾在上世纪50年代几近灭绝。
“再不保护就全消失了!”
据区农技中心副主任陈珏回忆,1999年,嘉定开始寻找罗汉菜,直到2003年,才在南翔的一位80多岁老农手中征集到这一菜种,将这一濒临灭绝品种保护下来。
罗汉菜以前长在南翔、马陆一带,且大多长在棉花田里,现在的田地都在嘉定北部,棉花也不种了。环境的变迁也让罗汉菜感到了“不适”,选育适合栽培的新品种,成了陈珏和蔬菜组的新目标。
找青海的专家帮忙、派专人去云南寻找、在新疆出差时也不忘低头……一段时间内,菜种的收集比较成了他们工作的全部。此后,经过长期人工驯化和选择,终于选育了适合栽培的品种——“嘉秀”罗汉菜,并于2012年通过了上海市品种认定。
“野生的罗汉菜单株重0.53-1.25克,且没有分蘖,只有8-21个叶片,亩产只有400公斤左右,有时候还会发生成片死亡。”陈珏介绍,“嘉秀”单株就重96.7克,分蘖就有18个,每个分蘖还有8-15个叶片,亩产可以达到1000公斤。
有了适合栽种的新品种,为何迟迟不见大范围推广?这个罗汉菜,着实难侍候!或许是“野性难驯”,罗汉菜种子休眠时间长,出苗十分不稳定。
2013年,陈珏和同事们试种了20亩罗汉菜,结果遭遇了一个月没出一棵苗的尴尬事。
之前一直将种子埋在40厘米深的土壤中,以打破其休眠。后来,又尝试用外力对种子磨砂处理或碾压,把种子浸在2%的盐酸中,用温烫和变温处理,甚至拿去豆芽厂催芽……方法都试遍了,不仅工序繁琐且效果也不理想。
“要推广,一定要改革!”
在邀请专家一起“头脑风暴”后,最终提出了“用激素让种子萌动”的方法。多次试验后发现,经过处理的种子7-10天出苗率可达90%以上!除了种子处理外,她们对罗汉菜种植开展了全方位的研究,总结了一套完整的技术措施,制定的上海市企业标准Q/NJTG 2-2016《罗汉菜生产技术规范》,已通过专家评审并于2016年6月发布。
罗汉菜要想真正“活”起来,只有将其推向市场才是出路。
做色拉、凉拌、清炒,包馄饨、下饺子,腌制一个月、三个月……由于罗汉菜鲜食苦味较重,销路就成了问题。
“没人买就没人种,推广又遇到了瓶颈。”陈珏和同事们只能自己研发各种菜品,在食堂里开发了十七道罗汉菜谱,并邀请专家和同事们试吃,吃完了还要填写问卷调查。“结果腌制和做馅儿比较受欢迎。”陈珏介绍。
如今,罗汉菜已在多家合作社进行推广种植。由于罗汉菜种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神经酸等,而目前神经酸对于修复神经细胞受损有很好的作用。下一步,区农技中心将在种子上进行研发,进一步为罗汉菜“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