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的捏作和斫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捏作和斫琴到底是啥技艺?估计99%的嘉定人都没听说过,甚至有的人可能连“斫”也不知怎么读。
然而,日前公布的第六批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捏作和斫琴两项传统手工技艺入选了。
截至目前,嘉定共有“非遗”项目23个,其中国家级项目4个,市级7个,区级12个。
捏作是一门集雕塑、绘画、泥塑于一身的复杂技艺,以前用于古建筑装饰,不同图案象征着主人的身份地位。嘉定地区的“捏作”主要分布在嘉定城区以及南翔、马陆、安亭、方泰等区域。民国初期,王家在嘉定已颇有声望。
今天,让捏作手艺成功申请到“非遗”的,正是现年70岁的马陆戬浜人潘允星,他见证了捏作的兴衰。
7月20日,记者在位于华亭的工地上看到,一幢6层楼高的清末民初风格建筑即将完成外墙装饰。潘允星和几个徒弟承接了该建筑的大部分工程。
“先捏出一个形状,再用工具细细雕磨,”潘允星介绍,传统的捏作使用的材料一般为石灰、砖瓦、稻草等,为了更为坚固,现在也会加入钢筋、水泥等材料。
“一幅40cm*50cm的捏作作品,一般要花3到4天时间,人工成本很高,但收入只比一般泥瓦匠高一点。”潘允星说,这也是捏作无人问津的另一原因。
这几年,为了捏作使用更平民化,潘允星进行了不少探索,亲手制造了各种图案的捏作模具,通过批量化生产减少人力损耗。但他再三强调,模具只为了推广,并不能代替传统捏作手艺。
让潘允星担忧的是,目前4个徒弟由于缺乏绘画功底,在捏作上尚不能独当一面。
好在,捏作有了“非遗”的“名分”,让潘允星看到了希望,他计划通过走进高校课程、举办各类展示体验活动,吸引更多热爱美术和古建筑的新鲜血液加入到捏作的传承中,用创新让老手艺再次活起来。
与潘允星有着相同的窘境与期待的,还有静朴坊的主人田雨。
田雨是一名斫琴师,静朴坊是他的工作室。斫琴,即古琴制作。“五音六律十三徽,龙吟鹤响思庖羲。一弹流水一弹月,水月风生松树枝。”古琴早在2003年就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斫琴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能够集演奏、斫制、修复等技艺于一身的斫琴师,为数不多。
在嘉定,田雨和静朴坊的存在,显得珍惜而孤独。
40多岁的田雨原是一位美术老师,因机缘巧合迷上了古琴,辗转北京等地拜师。在田雨心中,古琴制作技艺不仅是乐器制作,也是一件完美的漆器作品。
从事斫琴,除了有丰富的乐理知识和熟练的弹奏技艺外,还要懂漆艺。同时,更重要的还要有一颗忍受孤独、甘愿等待的心。“斫出一张好琴,需耗时1至2年,有10道工序100多道小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田雨介绍,每一道工序之间,为了让木材的状态更好,有时也需要等待两三个月。工序繁、要求高、回报低、受众小等诸多特点,使得很多人不愿从事这个行业。
“过去,斫琴记忆的传承方式比较封闭,基本是不外传的。”田雨表示,传承方式也需要创新,未来将通过开设体验班、开讲座等,广泛寻找合适的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