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糖友”们的运动故事
糖尿病也被称为“富贵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变成了常见病和多发病。饮食不当、缺乏运动,都是导致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为了探索有氧运动对慢性病的干预效果,嘉定区马陆镇从2009年起启动了2型糖尿病运动干预工作。从第一年设立6个干预健身点、78人参与,到今年,区内共建立糖尿病运动干预点21个,近600人参与。糖尿病人在医生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带领下,坚持开展每周3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体育锻炼,患者们的血糖控制渐有成效,并逐渐养成常态化的科学健身习惯。
运动是控制糖尿病症状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而步行是最常见的运动,研究证实,每次散步30分钟,每日两次,是糖尿病患者的良方。
马陆镇最初的运动干预方式主要以练功十八法结合快步走,每周集中锻炼不少于3次,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40分钟。经过8个月的持续干预,干预对象体质指标均有提高,空腹血糖下降,干预效果明显。现在,运动项目越来越丰富,有木兰拳、八段锦、二十五节关节操、五脏养生操、排舞等。通过运动干预前后的比较,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下降率达到82.7%,其中血糖指标降幅最大的从40毫摩尔/升降到7毫摩尔/升(正常空腹血糖的范围为3.15-6.19毫摩尔/升)。
这些参与运动干预的糖尿病患者,互称“糖友”。马陆糖尿病运动干预小组组长王耀明介绍,他们是以“1+1+2”模式进行运动干预,每个糖尿病运动干预工作小组配备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1名社区医生和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正副组长各1名。
社会体育指导员承担着传授健身技能的任务,社区医生则保障了“糖友”们运动的安全性。因为用药加锻炼,有可能会出现低血糖的情况,有医生在,大家锻炼起来也更放心。此外,运动干预小组定期邀请社区医生开办健康讲座,也使大家掌握了更多科学运动的知识。
运动干预小组日常通过 《运动干预管理手册》 和 《嘉定区糖尿病运动干预记录本》,记录参与者的血压、心率值变化,每月由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医生给出评估意见,确保锻炼更加安全、科学。
有一位杨先生,糖尿病史近20年。刚开始主要靠吃药降糖,吃了十年的药后,他发现药物控制血糖的效果大不如前,不得不开始注射胰岛素。后来他参加糖尿病运动干预小组,开始规律运动,尝到了甜头。现在他每周一、三、五晚上,每次运动2小时。“晚饭后运动最好,饭后一小时,这段时间食物消化吸收较快,特别是糖的吸收最快,这时锻炼可以增加糖份的消耗,帮助降低血糖。”
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运动强度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必须持之以恒。只有坚持锻炼,才能起到降低血糖、控制病情的效果。王耀明说:“通过8年的运动干预,我现在病情稳定,人也有精神。我比最胖的时候减了10多公斤体重。”
运动干预工作主要号召慢病患者“动起来”,从最初的“要你动”,到最后的“你要动”,帮助患者逐步养成运动习惯,树立科学的健身理念。2012年起,嘉定区借国家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试点开展之际,尝试开展了“增强体质”项目运动干预,近1400人参与;2015年起,又试点开展高血压运动干预工作,逐步向其他慢病领域拓展延伸,目前已建立高血压干预点5个,共计80人参与。
嘉定区“全民健身日”活动以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慢病防治及颈肩腰腿痛缓解、运动伤害防治为切入点,推广慢病防控与运动干预相结合的方式,推进慢病运动干预规范化运作模式,提升市民健身素养,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