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有了“文化淘宝”,足不出户区内文化活动全知晓
最近,上海市嘉定区的不少市民,手机上增加了一个叫“文化嘉定云”的软件,只需轻轻一点,就能从这个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上了解到区内各类文化活动信息。各类“高大上”的演出票和讲座票,只要出手快,就能轻松搞定。
自2014年12月正式上线以来,“文化嘉定云”平台聚合起嘉定区内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服务资源,解决了公共文化活动信息不对称、设施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数据库。目前,区、镇两级各类文体活动平均每月挂上“文化嘉定云”的数量达150场次。
【“用”者说】
它改变了我们的家庭生活
市民庄敏:单位订了《嘉定报》,我最开始就是在这上面了解到有个“文化嘉定云”的。于是我就试着在手机上下了个“文化嘉定云”APP,没想到,它改变了我们的家庭生活。
我们家以前很少参加文化活动,偶尔看场电影。现在我们通过“文化嘉定云”订了好多场演出的票,一个月起码要去看一次戏。我还总在同事当中宣传“文化嘉定云”,鼓励大家去下载,结果我身边的朋友现在都用上了。
记得当时抢到的第一张票,是沪剧《挑山女人》,当时就觉得唱得特别好,后来才知道这部戏获了好多奖。前两年抢票没现在这么紧张,我连着看了两遍。父母喜欢看锡剧,我和妹妹就陪父母去看了《珍珠塔》。夜里看完戏,一家人从戏院走出来,感觉特别好。
现在这个“文化嘉定云”已经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基本上天天都要刷一下,看看有什么新内容。一旦发布了好的演出信息,我就马上联系妹妹,大家一起抢票。其实,这也增进了家庭和睦,让我们有更多时间陪老人。
我感觉,现在嘉定的公共文化设施漂亮,里面演的戏也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文化嘉定云”预订演出也很方便,真的是今非昔比。
【“办”者说】
用互联网踢开信息不对称的绊脚石
区文化馆馆长李辉:我做群众文化工作已经16年。这些年来,真的可以用“遽变”来形容。16年前,我刚刚进到文化馆当群文老师,那时文化馆一年就做几个主题活动,最多每年再创排几个小节目就可以了,非常轻松。
轻松是轻松,却没有成就感。以前安排一场文化活动,几乎由文化单位一手操办,组织节目、定个时间,再邀请好观众,端茶倒水送礼品,为吸引人气煞费苦心,却还常常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很多观众大老远地组织过来,不是来看节目的,他们领了小毛巾、小牙膏,也不知道台上有什么节目,只要不感兴趣,中途就走了,到了结束时,剩不下几个人。
我们一直希望找到一种方式把活动真正搞起来,真正得到老百姓的喜爱。于是,大家就去调研,问题主要出在哪里。调研下来发现,还是信息不对称。很多市民特别是年轻人渴望参加文化活动,却无法及时获取信息,一些热门的公共文化活动,领票又不方便。
我们的转变,主要就体现在“文化嘉定云”,通过这个信息平台的搭建,让信息对称起来,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感觉配置节目。通过平台,群众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信息,所有的演出、培训等活动,全部免费供应,群众可根据自己的口味来挑选各种菜式。这跟以前相比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跟以前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办活动再也不用考虑其它问题。只要努力把活动尽量组织得完美精良,自然就会一票难求。只要你提供的是真正好的演出,对老百姓胃口的,售票基本都是秒杀状态。比如我们的美术工笔画培训,20个学员的名额放出来一两分钟内就被抢光了。前几天在嘉定演的音乐剧《魔豆》,两场足足1000张票,可是没抢到票的还有一大把,有观众在平台上留言说,“连续两天没抢到,太凶残了。”
我们平台上还有吐槽区域,有什么意见都可以提。现在很多人都在这里交流,提出各种好的意见和建议。比如,我们就根据这些意见,研究出了黑名单制:一年超过3次没有来现场领票入场的人,后台就会记录在案,今年就不能抢票了,因为他们浪费了公共资源。
我们现在的工作状态早就饱和了。从礼拜一到礼拜五都要组织策划很多新活动,大量的演出又是在晚上和周末,基本就是5加2、白加黑的节奏,但我们很开心。百姓都说,我们嘉定有了这么个文化平台,真正能在家门口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管”者说】
“互联网+文化”倒逼公共服务改革
区文广局副局长姚强:上海市嘉定区,土地面积460多平方公里,包括一个城市化快速推进、常住人口超过156万的嘉定新城。有限的公共资源如何“摊”到各位市民头上?用数字化打破时间和地域限制,无疑能开辟一条新途径。
对我们文化部门而言,“文化嘉定云”更重要的影响,是对公共文化服务改革的倒逼。
首先,“文化嘉定云”使得公共文化设施能在网上开放预订,开放团队自主注册,引导市民自主开展文化活动,政府得以退居“幕后”,专心提供服务。
“文化嘉定云”使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形成“资源整合优化、服务一口对外”的姿态,不仅方便了市民,也打破了以往不同单位各自为战的壁垒。将各种文化服务统一晒到网上,数量多少、质量服务优劣一目了然,公共文化服务也有了一个统一竞争的平台。
事实上,为了配合数字服务工作,嘉定区各文化单位已形成了较为统一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流程,包括:至少提前两周确定方案、活动前一周发布预告和领票信息、提前取得文化资源网络发布权、活动当天进行数字化录制、活动结束后一周内上传文化资源网络版。可以说,这套标准化流程,就是倒逼形成的,群众在吐槽区的反馈,逼得我们想得更多、更完善。
我们还依托“文化嘉定云”,首创公共文化设施场馆预订综合服务平台。在提高了各文化场所利用率的同时,推动公共文化供给方式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使市民真正成为文化服务的“主人”。
不怕你笑话,我们也算是把自己给“革命”了。现在我们如果想借文化中心的多功能厅开个会,有时会被告知场地早有预约,只好自己想办法换场地。
几年来,“文化嘉定云”经历了3个转变:从政府单向提供服务到引导群众自主服务;从简单的实体文化数据化工作到依托信息技术的智能文化服务;从“场面好看”大而全的文化信息搜罗,到关注群体收获、个性化服务定制。总的来说,就是从“大而全”演变为“小而精”,以市民需求为导向、功能不断改善,要让市民真正感受到“互联网+文化”带来的种种福利。
当然,还是有不足。后台跟踪数据显示,市民在“文化嘉定云”上平均停留时间是8分钟。因为大家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浏览活动预告、预订场馆及演出票、浏览数字图书馆等。所以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就是努力打破8分钟“魔咒”,增加平台与市民的黏性,把“文化嘉定云”真正塑造成一个“文化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