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米上市的季节里,给孩子们讲讲“一粒稻米的故事”吧
最近嘉定的“国庆稻”已经开始陆续上市,
吃着香喷喷的新大米,
如果孩子问你:
“米饭是从哪儿来的?”
你会给出什么样的答案呢?
“是妈妈从市场上买的。”
“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
如果你只能给出这样的答案,是不是显得不太专业呢?
今天,我们从绘本《盘中餐》中摘录部分内容,给大家讲一讲关于“米饭的成长史”。
一粒稻种要经历一场怎样的生命之旅,才能成为饭桌上、一小碗中的一粒大米?
新一年的春耕开始,陈年稻谷有了焕发新生机的机会——农民从上一年保存下来的稻种中筛选出可以用来育秧的稻种。
当种子开始萌动,过三四天,稻种便发出根和芽。
农民为了让稻种们有个舒服的家,需要做辛苦的准备工作——耕田犁地,好让秧苗能在秧田里顺利扎根。
将稻种播撒到秧田里,二十天左右后,稻种就长成了有三片叶子的幼小秧苗。
小小的秧苗很容易受到伤害,人们要常常疏导秧田里的积水。
秧苗长了四五片叶子,渴望茁壮成长的秧苗们觉得一小片的秧田太密集拥挤了,快速成长的它们需要获得更多的空气、阳光和水分。人们为它们找到了新家——大片的水田。
搬迁到新家后的一棵棵秧苗很快便重新扎根,开始茁壮成长:它们的主茎上生出许多分株,同时水稻植株向上拔高。
水稻也会开花。水稻花没有亮丽的花瓣,取而代之的是两片稃壳。
水稻开花授粉后便会逐渐长成完熟的种子,一颗颗饱满的谷粒将稻穗压弯了腰。
至此,水稻完成了由一颗谷种到万千稻谷的自然传奇。这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离不开农民的悉心照料。他们得时时下地,疏通秧田的积水,拔除田中的杂草,除掉各种害虫;还要不辞辛劳地帮助水稻完成几次迁移……
一粒稻种经过了这么多努力,
最后才成为大米。
所以啊,从此刻起,
请珍惜每一粒米的来之不易。
图片来源:《盘中餐》(作者:于虹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