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失管”困局的农民动迁小区
方泰集镇,位于嘉定区安亭镇的东部,原本其周边散落着12个村子。但10年前,因产业发展、市政建设等需要,12个村的八成农民陆续搬迁到了讴象、泰顺、陆巷、沁园这4个集中安置的小区里。
这4个农民动迁小区,一度处境尴尬。小区里,坐落着一幢幢别墅,但居住其中的,除了1.6万名本地农民,还有三四万名外来人口,管理和服务的人口压力不小。这里虽然不再是村落,但也不算是商品房小区,所以一直无法引入物业公司,初期只能由临时管委会代为管理,但后者不管在专业水平和人员力量上都感到力不从心。几年下来,小区在绿化养护、卫生保洁、治安维护等方面逐渐陷入“失管”状态,乱象丛生……
如今,在这些农民小区里,依然没有物业公司进驻,但每个出入口却有了认真负责的门卫值守,小区里的每条道路和河道都有了专人定时保洁,原本被破坏的绿化区域也重新种上了花草……带来这些新变化的,其实是一个由居民组成的志愿者组织,以及一整套居民自我管理和服务的新模式。
没有物业,谁来提供服务
今年农历大年初三的傍晚,在方泰集镇的陆巷小区,一位门岗值守人员临时脱岗,立刻被督查小组的工作人员发现。当天,告示就在门岗附近贴了出来,这位门岗值守人员被处以罚款等处理。
原来,2013年1月起,针对讴象等四个农民动迁小区的管理难题,安亭镇推动成立了“方群社区便民服务社”,由方泰集镇的140多名居民志愿者组成,专门为这几个小区提供保洁、保绿、治安执勤等服务。原先村委会的管理和服务不可能覆盖过来,但动迁小区又不具备引入物业公司的条件,“谁”来提供专门服务?安亭镇创新成立的志愿者组织,期望探索出一条居民自我管理和服务的新路。
服务社提供的服务,涉及种绿、养绿、社区保洁、河道保洁、治安执勤等方方面面,各项开支所需的费用从哪里来?要让农民缴纳“物业管理费”,不太现实。于是,安亭镇又创新了“镇村两级补贴”的方式,镇里按照每年每户1000元的标准对服务社给予扶持,12个村的集体经济组织也按照同样的标准给予补贴,保证服务社每年的运转经费。
服务社的100多名成员,基本是动迁小区里的居民。他们多为“4050”人员,属于再就业困难人员,新成立的服务社为他们提供了在家门口的上岗机会,并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比如保洁人员小刘,丈夫有职业病无法再继续工作,下有一双年幼儿女需要抚养,上有年长的公婆需要照顾,但她获得服务社的就业机会后,对小区的保洁工作兢兢业业,连续两年被评为了服务社的先进工作者。
“四个小区本就是难啃的硬骨头,而服务社的成员大多是再就业困难人员,如何才能干出新面貌、新气象?”服务社负责人曾有些担心。为了把这一支队伍管好、用好,方群服务社结合社区实际,不断加强保洁、绿化、门卫人员的考核责任制,明确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奖惩制度、考核规章等。专门成立的督查小组,就起到了特别好的效果。督查小组的4名工作人员每天不定时到各小区去巡查,一旦发现有脱岗、失责等情况就立刻拍照,并及时警告、罚款。因此,服务社的成员不管是在门岗值守,还是负责每天的社区保洁,都不敢丝毫懈怠。
相对于几个小区的四五万居民来说,服务社的人员力量还是有些不足。于是,服务社还吸纳了几十位热心的社区阿姨和伯伯来担当“日防志愿者”。
有了这支“作战有序”的志愿者队伍,原本逐渐“失管”的小区开始慢慢回归整洁有序。
家家毁绿种菜,乱象怎么治
记者来到讴象三区,只见主干道上干乾净净,没有一丁点的白色垃圾; 农民别墅的宅前屋后都种满了花草,甚至每个小夹弄也成了小花园;社区里的一条小娘浜,河面波光粼粼,岸边则成为居民散步、垂钓的场所……
以前,这座小区乱到什么程度?服务社负责人告诉记者,两年多前,小区道路上随处可见废纸、果皮、塑料袋,小娘浜河面上满是垃圾和水草等,原本播种好的绿化面积更是几乎全部被破坏,家家户户在公共绿化区域种起了蔬菜,小区居民平时甚至不用外出买蔬菜,因为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对这些现象,不管是之前的临时管委会,还是后来新成立的居委会都尝试过管理和整治,但人力、财力等方面的不足导致效果并不明显。
据统计,四个动迁小区最初规划的绿化面积在50万平方米,但到2013年之前,80%以上的绿化或是自然荒废,或是被人为破坏。于是,2013年3月,刚成立的方群服务社首先在讴象三区重新播种绿化。
重新播种公共绿化,就意味要拔掉家家户户种的菜。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个别居民甚至声称:“你们清掉我家的蔬菜,我就要拔掉你们的绿化……”
怎么办?居委干部和服务社工作人员一遍遍上门宣传解释,实在不行,就从家中年轻人入手做思想工作,因为热衷种菜的基本是老年居民,大多年轻人并不认可这种行为。一旦年轻人参与劝说家中长辈,思想工作很快就通了。
事实上,小区里的乱堆物被清理之后,原本种菜的土地被平整之后,不少居民就开始满怀期待了:“花草来了吗?什么时候种上去?”
到目前为止,四个小区已重新播种了40%的绿化,预计到明年将全部完成50万平方米绿化面积的补种任务。
讴象小区的年轻居民王霞告诉记者,以前,小区里一片乱象,自己都不好意思邀请亲朋好友来做客,如今她终于有底气“呼朋唤友”了。而朋友们来了之后,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小区居民怎么不种菜了?”
创新社区管理,“土办法”层出不穷
在自我管理和服务中,方群服务社还采取了一些“土办法”,既节省了各项开支,又取得了不错效果。
补种50万平方米的绿化,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为了在购置花草上省钱,方群服务社特地派人到萧山、苏州等产地考察,现场购买麦冬、红叶石楠、红花酢浆草等品种,结果每平方米比市面上便宜了5元左右。去年,服务社共种植13万平方米花草,就相当于节省了60多万元费用。
为防止居民种菜“回潮”,方群服务社还探索“让家家户户共同参与绿化管理”。根据设想,每户居民主要负责自家宅前屋后绿化的日常管理工作,比如拔草、松土等,而服务社每月给每户居民发放10元管理费。如此,家家户户也就不好意思再毁绿种菜了,称得上是“花小钱办大事”。
以前,垃圾清运车来搜集垃圾,主要在小区主干道上完成,不可避免会出现脏水、臭水的跑冒滴漏,导致道路上常年散发出异味。对此,居民怨言不少。而服务社揽下社区保洁工作后,不仅在生活区外新建了几座垃圾桶集中点,还改装发明了一种电动拖运车,每天将若干垃圾桶搜集到生活区外的集中场地倒垃圾,再现场清洗,既节省了劳动力,又减少了对生活区的污染和影响。
而服务社的保洁人员一般也“身兼多职”,他们每天上午定时清扫道路,下午则在绿化丛中和河道边捡拾漂浮物,并负责清理黑广告等。这样的“灵活身姿”,不仅可以节省开支,还把每个人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尽一切可能提供更周到的服务。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