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泥羮(贺年羮)的那些事儿
为何要“闹”元宵。老人们常会这样说,因为元宵不“闹”就晚了。在以前,“年”的时间概念可能要从除夕至正月二十。一旦过了正月二十,春季也就到了,人们都得为了春耕而忙碌。所以,元宵成了“年”尾的代名词。既然还是“年”,当然少不了美食,大人们口中的“吃死正月半”,也正源于此。
说起元宵的美食,除了汤圆,和泥羮便是嘉定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制作的美食。
年味是一种乡愁
和泥羮虽是小食,但在宝菊社区,却成了联系“乡愁”的年味。朱桥村的汪兵娥与竹筱村的崔琦明,原本并不熟识,因为同住宝菊社区,一顿社区自制的和泥羮让她们找回了熟悉的“乡愁”,也让她俩成了新社区里的“老伙伴”。
“圆子、碎面条、老菱、青菜、荸荠、肉汁是传统和泥羮里必须要有的料。”崔琦明说。在农村,至今还保留着吃和泥羮的习俗,每家每户都会烧制。老人们会用大锅和柴火烧制,并用大缸存放,并在未来的一周内,偏爱以此为主食。回忆起儿时的味道,汪兵娥说:“那时候就有‘吃死正月半’的说法,意思是孩子们在元宵节可以敞开肚子吃。大人们会把春节期间剩下的肉汁、剩菜与面条和圆子烩在一起。在物资相对匮乏的上世纪七十年代,那就是过年的最快乐的事。”
离开农村后,汪兵娥和崔琦明已经很久没尝过贺年羹的味道了。宝菊社区自制和泥羮的活动,让农村的习俗在现代化的社区得以延续。
新闻链接:“贺年羹”的由来
曾听老人们说,和泥羮也叫贺年羹。明朝时,嘉定城里有位人称“嘉定四先生”之一的唐时升,他才学高深,但家境清贫。唐时升有个学生做了大官,一次回到家乡嘉定,没有回家就先去拜见了老师,那天刚好是农历正月十五。
唐时升看到学生登门拜访,心里又喜又急。喜的是学生做了高官,自己做老师的脸上也有光彩;急的是屋里穷得没啥好东西招待他。师生俩谈了一会,唐时升叫妻子准备饭菜。唐师母烧不出啥好吃的东西。心想:这学生虽然做了大官,但总归是我们的晚辈,烧些土产谅他也不会见怪。于是就把灶上供奉神明的供品红枣、荸荠、老菱、豆腐干、油条等及碗橱里的冷面、馄饨、冷饭、素小菜混合倒进一只锅里,烧成了一锅菜粥。
学生接过师娘端来的菜粥,觉得味道蛮好,越吃越想吃。吃完后,学生对老师说:“这粥好吃得很,学生孤陋寡闻,不知它叫何名?”唐时升愣了一下,随即灵机一动,对学生说:”正月十五还是新年,这粥里混合了新年里吃剩的菜肴,可以叫‘贺年羹’。”
从此,农历正月十五吃“贺年羹”,就成了本地的一种风俗习惯。
来源:《嘉定报》